摘要:酿酒副产物中的葡萄籽(Grape Seed)富含单宁(Tannin),是一种结构多样的天然多酚,拥有显著的抗氧化与抗菌能力。然而,其在实际应用中常面临光照、热、湿度等引起的活性衰减,如何有效保护与释放其活性成分,成为关键。在食品工业中,如何有效利用食品加工副产
关注易丝帮,获取最新静电纺丝科研成果!
易丝帮开放实验室现已启用,为您提供全方位的实验支持与技术服务,欢迎预约体验。
华南理工大学高群玉&新西兰奥克兰大学Paul Kilmartin:脱支玉米淀粉对负载脱支淀粉-单宁复合物的普鲁兰/明胶复合纳米纤维性能的影响
酿酒副产物中的葡萄籽(Grape Seed)富含单宁(Tannin),是一种结构多样的天然多酚,拥有显著的抗氧化与抗菌能力。然而,其在实际应用中常面临光照、热、湿度等引起的活性衰减,如何有效保护与释放其活性成分,成为关键。在食品工业中,如何有效利用食品加工副产物,提高其附加值,是一项充满挑战又极具意义的课题。最近,一项研究成功地将葡萄籽单宁与酶法改性玉米淀粉结合,通过静电纺丝技术构建出可用于食品包装的抗氧化纳米纤维膜,为“绿色包装”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日,华南理工大学高群玉教授团队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Paul Kilmartin团队在期刊《Carbohydrate Polymers》上,联合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Influence of debranched maize starch on pullulan/gelatin nanofibers loaded with debranched starch-tannin complexes”。研究者为了提高单宁副产物的利用率,引入了三种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玉米淀粉(高直链玉米淀粉、普通玉米淀粉和蜡质玉米淀粉),通过酶促去支化处理(Debranching),获得了不同链长分布的直链淀粉(Amylose),并进一步与葡萄籽单宁形成不同晶型结构的复合物。接下来,研究者将这些淀粉-单宁复合物与天然聚合物普鲁兰(Pullulan)和明胶(Gelatin)结合,利用静电纺丝(Electrospinning)技术制备出了具有抗氧化功能的纳米纤维复合膜。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了不同链长分布的直链淀粉对静电纺淀粉-单宁复合物性能的影响。
图1 脱支淀粉-单宁复合物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
如图1所示,脱支后,脱支蜡质玉米淀粉DB-WMS:以脱支短直链淀粉分布为主;脱支普通玉米淀粉DB-NMS和脱支高直链玉米淀粉DB-HMS:以脱支长直链淀粉分布为主。形成的脱支淀粉-单宁复合物颗粒呈团聚体,颗粒表面表现松散,有一些不规则的片层结构。复合物的XRD光谱图中没有出现单宁的结晶峰,且出现了新的结晶结构,说明复合物是非物理混合,脱支高直链玉米淀粉-单宁复合物DBH-T和脱支普通玉米淀粉-单宁复合物DBN-T呈现出V+B型结晶结构,而脱支蜡质玉米淀粉-单宁复合物DBW-T在2θ为17°、20°和22°出现衍射峰,呈现出较弱的B型结晶结构。属于吸附水O-H弯曲振动的1652 cm-1左右吸收峰发生偏移或消失,说明与单宁的存在影响了淀粉分子间和分子内的氢键。复合物的红外光谱图中出现的特征峰1452 cm-1、1522 cm-1、1617 cm-1和1285 cm-1,均来自于单宁特征峰的位移,说明单宁和脱支淀粉的复合。
图2 纤维膜形态、理化性质及释放动力学模拟曲线
如图2所示,DBH、DBN和DBW均能够与普鲁兰多糖/明胶复合得到连续、无串珠的纳米纤维,纤维直径均在200 nm以上,负载脱支淀粉-单宁复合物后,对比未负载单宁的复合纳米纤维直径均有所增加,说明单宁被包裹。复合纤维膜对单宁的负载率与直链淀粉-单宁复合物的形成有关,长直链淀粉-单宁复合物形成V+B型结晶体,比短直链淀粉-单宁复合物更稳定,提高了复合纤维膜对单宁的负载率,含脱支蜡质玉米淀粉-单宁复合物纳米纤维WPG-T、含普通玉米淀粉-单宁复合物纳米纤维NPG-T和含高直链玉米淀粉-单宁复合物纳米纤维HPG-T对单宁的负载率分别为1.73 ± 0.09%、2.64 ± 0.03%和2.54 ± 0.06%,并赋予纤维膜更好的抗氧化活性和机械性能。含脱支淀粉-单宁复合物的纳米纤维XRD光谱图中,在2θ为10°- 25°呈现无定型宽峰,并且在加入脱支淀粉-单宁复合物后的复合纳米纤维膜红外光谱中没有出现单宁的特征峰,这是由于脱支淀粉被完全包裹进普鲁兰多糖/明胶纤维中。
此外,长直链淀粉与单宁的相互作用强于短直链淀粉与单宁的相互作用,增强提高了复合纤维膜的机械性能和刚性。在抗氧化活性测试中,WPG-T NF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都显著低于NPG-T NF和HPG-T NF(P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44861725004114?via%3Dihub
DOI: 10.1016/j.carbpol.2025.123630
人物简介:
高群玉,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全国食用淀粉及淀粉衍生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52)副主任委员。研究方向:碳水化合物科学与技术,聚焦淀粉结构、改性(物理/化学/酶法)及转化(淀粉糖、糖醇、功能性低聚糖)。科研成就:主持国家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10余项,企业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300余篇(SCI 1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8项。编著《淀粉糖》(第三版)、《食品添加剂应用基础》。学术任职:国际期刊《Starch》顾问委员会委员,《Carbohydrate Polymers》等期刊编委。
第一作者:梁倩,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高群玉教授团队,研究方向为淀粉科学、淀粉微纳米包埋和功能性碳水化合物。
感谢阅读!如果您对静电纺丝技术感兴趣,或者有相关实验需求,欢迎随时联系易丝帮静电纺丝开放实验室。
我们的实验室不仅提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支持,还能帮助您解决从实验设计到产业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来源:科学课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