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肠息肉(Colorectal polyps,CRP)是一种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指的是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隆起性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
结肠息肉(Colorectal polyps,CRP)是一种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指的是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隆起性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
临床上,肠息肉患者大多发病隐匿,大部分患者无消化道相关症状,有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腹胀、腹痛、腹泻、 便血、排便习惯及性状的改变等不适。
根据流调显示,结肠息肉的发病率在30%-50% 之间,且年龄越大,结肠息肉检出率越高。结肠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及腺瘤性息肉。
腺瘤(colorectal adenoma,CRA)作为一种常见的肠道良性肿瘤,是在大肠息肉中占比最多的类型,具有较强的恶变倾向,也是目前公认的癌前病变之一。
有数据显示,约有50%的患腺瘤样息肉人群最终会发展成结肠癌(Colon adenocarcinoma, COAD)。因此,结肠息肉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对于降低癌变的可能性具有重大意义。
结肠息肉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受较多学者认可的说法是,结肠息肉的形成主要与在肠隐窝内的肠干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凋亡的一系列更新代谢平衡被打破有关。
随着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内镜下切除息肉成为一种非常简便、安全、有效的微创操作。
中医并没有明确记载对应“结肠息肉”的病名。根据结肠息肉的中医临床特征,多数学者认为可将其归属为“积聚”、“腹痛”、“泄泻”、“便血”、“肠癖”等范畴。
大肠息肉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目前文献报道中对于此病的病因病机众说纷纭,尚无形成共识。
结合多数学者及医家的观点,结肠息肉患者病机特点多以脾胃亏虚为基本病机,其病因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内伤、正气亏虚等有关。
湿、痰、瘀等病理产物互相结聚,阻滞气机,气血运行失常,秽浊内生,下注于肠,最终形成息肉。
结肠息肉是目前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结肠息肉是指来源于黏膜上皮、隆起于黏膜表明,向腔内突出的赘生物。结肠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及腺瘤性息肉。
而“腺瘤-癌”是目前公认的病变途径,腺瘤性息肉是最主要的癌前病变。
随着近几年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息肉检出率逐年上升,因此结肠息肉带来的隐患不容小觑。对结肠息肉的预防、早期诊疗及预后都十分关键。
结肠息肉(Colorectal polyps,CRP)指的是由于肠道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致使结肠黏膜表面形成突出到腔内的隆起性病变。
临床上,由于结肠息肉患者大多发病隐匿,大部分患者无消化道相关症状,一小部分患者因患病部位、息肉数目、大小、有无合并症等因素可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
如腹痛、腹泻、腹胀、便血、排便习惯及性状的改变等不适,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其中,便血是临床最常见的表现,同时,由于结肠息肉有产生糜烂、炎症等可能,患者还或伴有腹痛等症状表现。
据有关显示,结肠息肉的发病率在30%-50%之间,结肠息肉好发部位以左半结肠为主,多为乙状结肠。结肠息肉主要包括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及腺瘤性息肉。
约有 50%的患腺瘤样息肉人群最终会发展成直肠癌。近年来由于国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我国人口逐渐转向老龄化的改变,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
根据最新流调显示,其在国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已上升至最常见癌症第二位、第四位。
结肠息肉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社会较认可的说法是,结肠息肉的形成主要与在肠隐窝内的肠干细胞进行增殖、分化、凋亡的一系列更新代谢平衡被打破有关。
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多数研究认为与以下几点因素有关。不良生活习惯主要包括吸烟、饮酒、不均衡饮食等,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慢性杀手。
吸烟和饮酒常常作为许多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当吸烟与饮酒相结合时,可导致胃肠道微生物发生变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趋于摄入更多的高油脂食物,过量的脂肪摄入也是诱发结肠息肉和加剧病理变化的危险因素。
因此均衡饮食十分必要,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包括蔬菜、水果、玉米、燕麦等,可以帮助肠道稀释、吸收其中的致癌物质,进一步减少息肉的发生。
胆囊疾病包括胆囊结石、胆囊息肉、胆囊切除术后等,最早于1982年起,关于右半结肠癌与胆囊相关疾病之间的关联陆续被证实。
结肠息肉的形成与粪便中次级胆汁酸的增加存在显著相关性。粪便中的次级胆汁酸是目前公认的致癌物质。
萎缩性胃炎、胃息肉以及感染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会导致患者发生结肠息肉的风险升高。
首先,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会抑制胃酸的分泌,长时间的低胃酸可能导致胃肠道菌群的改变以及细菌的过度生长。
其次,结直肠肿瘤与胃泌素之间存在相关性,同时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萎缩性胃炎会引发高胃泌素血症,刺激结直肠黏膜细胞增殖从而诱发病理演变。
此外,无论胃内是增生性息肉或是胃底腺息肉,都会增加结肠息肉的风险。然而相关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胃酸屏障的减少有关。
目前随着抗生素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十分普遍, 随着机体逐渐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某些细菌感染时需要使用的抗生素级别越来越高, 甚至无药可用。
广谱抗生素比窄谱抗生素影响更甚,具有广谱活性的抗生素可以影响多种微生物种群,并对微生物群产生持久的影响。
此外,接触四环素类药物使罹患其它胃肠道疾病的风险增加,如炎症性肠病和肠易激综合征。至于喹诺酮类药物,这些药物通常用于治疗胃肠道感染,但有较高的结直肠癌致癌风险。
结直肠癌是一种异质性很强的疾病,传统腺瘤和锯齿状息肉分别代表腺瘤-癌通路和锯齿状息肉通路的两组不同前体, 抗生素的使用与锯齿状息肉通路的风险增加与传统的腺瘤-癌通路相比具有更强的相关性。
在结肠息肉总体病性证素分布中,气虚证素中占61.33%,在非腺瘤性息肉组、非进展期腺瘤组、进展期腺瘤组中占比分别为32.69%、74.60%、80.00%。
随着病理进展的过程中,气的功能失调愈发显著,具体表现为,非腺瘤性息肉组中气虚的比例最低, 而在非进展期腺瘤组及进展期腺瘤组中气虚占比逐层升高。
通过对结肠息肉的病理进展与病性证素气虚的等级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得出,病理进展与气虚证素的等级递进具有一致性。
结肠息肉无急性期,是一个呈缓慢进展的疾病,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这一过程中,气的生理功能起重要作用。
病性证素血瘀在结肠息肉总体病性证素中占55.33%,在非腺瘤性息肉组、非进展期腺瘤组、进展期腺瘤组中占比分别为25.00%、61.90%、88.57%。
尽管血瘀在非腺瘤性息肉组中比例较低,但在病理后期逐渐凸显,体现了血瘀也是本病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
统计结果表明,虽然血瘀作为结肠息肉病理后期的主要病理因素,因其在病理初期, 非腺瘤性息肉阶段占比不突出,不足以构成结肠息肉形成的证候基础。
在病理状态下,若脾虚失摄,则中焦阳气不固,气虚加重血瘀,血行迟缓, 运行无力,则经络不畅。瘀血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随着病情迁延,气虚随之加重。
可见, 气虚与血瘀的关系十分密切,这也是气机的功能障碍与病理产物之间的关系的体现。气虚与血瘀的兼杂交错,共同构成了结肠息肉病理进展的复杂性。
结肠息肉指来源于黏膜上皮、隆起于黏膜表明,向腔内突出的赘生物。其发病机制目前暂无明确共识,一般认为肠息肉多与年龄、性别、肥胖、嗜好烟酒等有关。
肠息肉患者中腺瘤性比例最高,且癌变风险最高,但癌变进程所需时间较长, 因此早期诊治结直肠息肉能有效预防其进一步发展为结直肠癌。
中医药立足于整体观念的病证结合模式,在结肠息肉防治方面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但大部分的研究以辨证分型为主,难以体现证的相兼错杂和动态变化。
来源:张医生健康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