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章男犀利点评日产本田合并失败:车企抛开产品,还能谈什么?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30 16:35 2

摘要:2024年12月23日,日产、本田与三菱携手举办的联合发布会,本应是一场开启日本汽车工业新篇章的盛会,然而现场却充斥着“协同效应”“全球领先移动出行企业”等宏大却空洞的概念。在这些华丽辞藻的背后,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却悄然缺席——产品。这场发布会被丰田章男毫不留

2024年12月23日,日产、本田与三菱携手举办的联合发布会,本应是一场开启日本汽车工业新篇章的盛会,然而现场却充斥着“协同效应”“全球领先移动出行企业”等宏大却空洞的概念。在这些华丽辞藻的背后,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却悄然缺席——产品。这场发布会被丰田章男毫不留情地评价为“令人失望”,最终,这场价值超30万亿日元的“世纪联姻”仅仅维系了50天便宣告破裂,无情地暴露出传统车企在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战略迷茫与价值失焦这一核心矛盾。

素材来源于网络

丰田章男的灵魂拷问:不谈产品的车企能走多远?

“你能列举出一个成功的企业合并案例吗?”丰田章男的这一质疑,精准地击中了行业的痛点。相关数据显示,全球车企并购的成功率不足20%。即便是像戴姆勒 - 克莱斯勒这样的巨头联盟,最终也因为企业文化冲突以及产品整合的重重困难而分道扬镳。

在日产与本田签订的合作备忘录中,虽然提及了“共享平台”“标准化车型”等规划,但对于具体的车型、技术实现路径以及市场定位,却缺乏明确且清晰的阐述。反观丰田,通过与马自达、斯巴鲁等企业进行持股合作,将精力集中在电气化内燃机等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在2024年凭借1082万辆的销量,稳稳地占据全球汽车销量榜首的位置。两者之间的鲜明对比,揭示出一个残酷的现实:脱离了产品的战略整合,不过是看似美好却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

素材来源于网络

合并失败的三大致命伤:面子、里子与骨子里的傲慢

权力游戏:谁当“爸爸”引发尊严之战

本田提出将合并架构从最初设想的“对等控股”调整为“本田母公司 + 日产品牌子公司”,这一提议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直接引发了日产高管们的强烈反对。一位日产高管愤怒地表示:“这简直是对我们70年技术积淀的公然羞辱!”本田与日产在市值(本田422亿 vs 日产217亿美元)以及销量(本田380万 vs 日产330万辆)上存在的差距,进一步加剧了双方在话语权上的激烈争夺,这场争夺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宁破产不低头”的日系企业文化大对决。

财务悬崖:日产已到生死存亡边缘

日产在2024财年的财务状况堪称惨淡,净亏损高达800亿日元,其手头的现金仅能勉强维持12个月生产线的运转。为了缓解危机,日产不得不采取裁员9000人、关闭3家工厂等一系列断臂求生的措施。而本田虽然利润稍有增长,但在中国市场销量暴跌30%,泰国工厂也被迫关停,同样深陷危机泥潭。当生存的巨大压力遇上技术路线上的严重分歧(例如本田倾向于与索尼合作推进自动驾驶技术,而日产则全力押注e - POWER混动技术),原本期望的合作反而变成了双方在泥潭中的相互拖累。

产品空心化:转型焦虑下的集体迷失

丰田章男尖锐地指出:“这场发布会就像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商学院案例研讨,完全感受不到工程师们应有的激情与热血。”日产在发布会后虽匆忙推出Leaf、Micra等电动车试图挽回局面,但与丰田深厚的混动技术积累以及比亚迪427万辆的年销量相比,日系车在电动化赛道上的滞后与迟缓已经暴露无遗。

素材来源于网络

行业启示录:未来车企靠什么活下去?[互动提问]

规模神话终结

丰田章男曾坦言“千万辆年销量带来的是管理上的噩梦”,但丰田通过生态式合作(持有斯巴鲁20%、马自达5.1%的股份),实现了企业间的技术互补,而不是盲目地进行大规模并购。那么,车企在未来的发展中,究竟是应该追求“大而全”的规模扩张,还是专注于打造“小而精”的产品特色?

新生存法则

日产转而与富士康旗下的鸿华展开合作,共同开发模块化电动车;本田则牵手索尼,弥补自身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的短板。这种跨界融合的合作模式,是否会比同行业之间的合并更具成效和发展潜力?

用户价值回归

当特斯拉通过不断的软件更新持续提升车辆性能,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彻底改写行业成本规则时,传统车企能否摆脱“只做表面功夫的PPT转型”,真正从用户需求出发,以优质的产品重塑用户体验?

素材来源于网络

留言互动:你认为车企合作应该“以产品为核心”还是“以资本为纽带”

数据深一度:日系三强格局剧变

丰田 本田 日产

2024销量 :1082万辆(丰) 380万辆 (本)330万辆 (日产)

市值(亿美元): 2367(丰) 422(本) 217(日产)

研发周期 :未披露(丰) 37个月* (本)30个月* (日产)

素材来源于网络

这场合并闹剧无疑给整个汽车行业敲响了警钟:当车企过度沉迷于资本运作的华丽叙事,而逐渐遗忘造车的初心时,再宏伟的战略规划都不过是虚幻的泡影。或许正如网友们调侃的那样:“发布会的PPT制作得再精美,也无法修复将广告牌误识别成车辆的尴尬技术漏洞啊!”毕竟,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购买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握在手中的方向盘和驾驶过程中的真实体验。

来源:机智的芒果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