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五一,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大夫沈呈,再一次缺席了孩子的假期生活。除了每天例行查房、会诊,照料重症患者之外,5月3日她还有一个24小时的班。夜里,她和同事们彻夜未眠,收治和抢救重症患者。
新疆网讯(记者吴治杰 通讯员赵文华)这个五一,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重症医学科(ICU)大夫沈呈,再一次缺席了孩子的假期生活。除了每天例行查房、会诊,照料重症患者之外,5月3日她还有一个24小时的班。夜里,她和同事们彻夜未眠,收治和抢救重症患者。
宁静的夜晚,病房里灯火通明,伴随着监护仪器的蜂鸣声,白衣天使们步履匆匆,沈呈和他们一起,用温暖的双手,守护着生命。
不久前,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组织的一次无偿献血活动中,沈呈默默坚持献血23年、累计献血34次、总计献血12000毫升的事,被新闻媒体报道后,才被医院其他科室更多同事知道。
技术高、责任心强、有爱心,走近沈呈,你会发现她身上有着许多闪光点。
沈呈出生在医学世家,奶奶、父亲、姑姑都是医生。耳濡目染之下,沈呈从小就立志长大了也当一名好医生。
2003年,沈呈如愿考入新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入校第一年,她就走上了献血车。2006年,出于对白血病孩子的同情,她登记成为中华骨髓库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08年,沈呈毕业以后来到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工作。在临床科室中,她发现重症医学可以更快速提升专业能力,于是又申请转入重症医学科。
进入重症医学科工作,就意味着要拼尽全力守护生命,帮助更多患者度过生死关。这份工作不仅需要医生具备高超的医术、强大的心理素质,还意味着要在工作中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对此,沈呈的家庭给予她充分的理解与支持。
二十多年芳华转瞬即逝,沈呈在最美的时光中脚步坚定追随理想。沈呈的家人与孩子早已习惯了她的早出晚归,缺席了无数次宝贵的团聚时光,连续几天见不到她的面也成为了常态。同学、好友们也早已释怀她每次聚会的缺席。而这些节约出来的时间,沈呈几乎都用在了提升医术、医治重症患者身上。
沈呈说:“其实在我们重症医学科,每个医护人员都一心扑在工作岗位,他们都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来精心照料患者。曾经带着我们成长的科室主任,每天风雨无阻,坚持给每一个患者认真查房、用心医治。他教会我们,查房时不能只看监护仪上的数字变化,要学会用双手去感知患者身体的细微变化。在值守夜班时,不是等监护仪报警了才来查看,而是要时刻紧盯病情较重的患者,在他们病情悄然发展时,就能及时采取有效手段。”正是这种言传身教,让沈呈和同事们快速成长。
有一次,沈呈在急诊科会诊患者,一位老人在家人的陪伴下前来就诊,老人自述头晕、胸闷,测得血氧饱和度较低,血压有波动。沈呈综合患者病史并结合查体经验,认为所有的指征都偏向于急性肺栓塞。家属心存侥幸,认为老人意识还清醒,还能行动,不愿意去重症治疗。
沈呈见了太多病情急速变化的患者,该患者属于肺栓塞高危,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几个小时后可能就会失去生命。她耐心说服患者家属,并全程陪同急诊完善肺动脉CTA检查,很快明确诊断,确实为急性肺栓塞。当天晚上老人住进ICU,并立即予以溶栓、手术抢救治疗,第二天老人就脱离了危险。
“我们虽然成功抢救了无数患者,但是记忆最深的还是那些没有抢救过来的病人。15年前,我参与抢救一个20多岁出车祸的年轻人,他全身多处创伤,骨盆及双下肢重度毁损伤,伴有严重活动性出血,血色素急剧下降。当天晚上,我们给这个年轻人输了1万多毫升血,但是很可惜的是,他没能挺到做手术。到现在我还记得他清醒时说过的话——‘医生,我想活,请救救我。’这些没能抢救成功的病例,时刻提醒着我不断去前行,去努力拯救更多生命。”沈呈说。
对生命的渴望,存在于每一个躺在重症监护室患者的内心。他们不少人嘴里插着管子说不出话,但是眼神中流露着对人间的留恋。在他们身边24小时不间断陪伴、帮助他们重获新生的白衣天使们,就是沈呈这样一批有爱心的医护人员。
在沈呈榜样的作用下,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几乎人人都在默默献血,作为最接近死神的勇士们,他们深知血液对生命的重要意义。病魔面前,他们化身爱的勇士,白衣为甲,医术为剑,鲜血为桥,让无数重症患者重获新生。
沈呈说:“我从不后悔当一名重症医学科大夫,因为真的很喜欢自己的职业。既然人生只有这一次,总该要追求一些什么,我选择用心去守护生命。”
来源: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