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年,在四川大学多年文科实验和科研发展的深厚积淀基础上,迎着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逐渐交融的潮流,中华文化传承与全球传播数字融合实验室组建成立,并于2022年入选四川省首批文科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由曹顺庆教授领衔,李怡教授、王兆鹏教授、胡易容教授、雷汉卿教师任
你是否想象过“云”看诗人“朋友圈”
点击即可看到他们互相的赞美和评价
你是否想象过穿越到诗中美景现场
身临“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柔美意境
在这里,各类优秀文化经典
能够借助当代数字技术
跨越时空界限,打破学科壁垒
跃出书卷,“破圈”而出
今天,大川带你一起走进
中华文化传承与全球传播
数字融合实验室
这里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全球传播
数字融合实验室
——多学科交叉,创新传承中华文化
2017年,在四川大学多年文科实验和科研发展的深厚积淀基础上,迎着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逐渐交融的潮流,中华文化传承与全球传播数字融合实验室组建成立,并于2022年入选四川省首批文科重点实验室。实验室由曹顺庆教授领衔,李怡教授、王兆鹏教授、胡易容教授、雷汉卿教师任副主任。
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实验室,中华文化传承与全球传播数字融合实验室以创新数字融合为技术手段,不断推进包括语言、符号、文学在内的优秀文化经典的保护、传承、创新与跨文化传播,致力于构筑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华文化立体化传播体系。
数字人文典籍大数据分实验室
实验室下设5个分实验室,分别是数字人文典籍大数据分实验室、数字文学场景沉浸实验分实验室、数字多模态符号认知分实验室、《汉语大字典》编纂与智能多维应用分实验室和诗词疗愈与智慧养老分实验室,各有其重点研究方向。
数字文学场景沉浸实验分实验室
数字人文典籍大数据分实验室专注于从典籍里提取文化大数据,并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现已有成型项目唐宋文学编年地图,正在进一步开发“知识图谱”;数字文学场景沉浸实验分实验室着力于文学场景的可视化,利用VR技术将文学场景转化为图画,现已完成张岱部分散文的可视化;数字多模态符号认知分实验室一方面重点研究巴蜀符号的识别与文创开发,另一方面研究脑神经对语言的反应,尝试找到一条非母语者学汉语的途径;“汉语大字典”智能编纂分实验室依托于国家“十四五”重大学术和文化工程项目,为《汉语大字典》的编纂提供智能化的支撑;与太保家园成都颐养基地合作成立的诗词疗愈与智慧养老分实验室,主要探索古典诗词对老人心灵的疗愈作用和机器人在智慧养老方面的优势。
唐宋文学编年地图
实验室重点关注文化的内容转化,即怎样把内容转化为数据、内容转化为社会应用。例如通过文学和诗歌进行精神疗愈和养老,借助于讲解让古典诗词走进不同人群的生活,在情感世界上去启迪他们,去化解他们的苦恼、烦闷、纠结。
在这里,“圈”与“圈”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人文与科技碰撞,学科与学科交融。拨开历史风烟,笔绘中华文脉。
这里有,一系列数字人文融合项目
——多项目并行,全面融合数字人文
实验室成立以来,开展了一系列数字人文融合的项目研究,包括“知识图谱”网站、巴蜀符号研究、沉浸式文学场景还原以及汉字结构分析等。这些项目打破了学科界限,融合了多领域知识,通过数字化技术和创新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全球传播。
打造“知识图谱”式的百科全书
由王兆鹏教授主持研发的“知识图谱” 网站,将分藏在不同藏书单位和网络空间的文献聚集整合,调集不同学科门类的文献,实现多门类、跨学科知识的融合联通,形成一个在线的“诗词百科”,致力于消减文献搜集的难度和学科分隔所带来的学习壁垒,推动传统文化知识的普惠传播。
网站诗词库所及历史人物76820人,历代诗词作品110多万首,还具备强大的自动笺注等辅助功能,帮助读者更加直观、简明地学习古典诗词。
“知识图谱”网站
在“知识图谱”中,你可以通过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去追溯与探索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间点。它搭载了由王兆鹏教授主持研发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模块,将诗词系人、系地、系年融会贯通。在这个地图上,通过地图界面可追踪诗人一生的足迹,查看诗词的历史背景信息,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生活和创作历程。该模块最初以唐宋时期的文学为基础,目前即将完成汉魏六朝往前的延伸,未来预计将逐渐向上向下延伸,上至先秦两汉,下到元明清甚至现当代。
“知识图谱”打破了地图的空间载体限制,加入人物、文学作品、时间、地点、事件等等信息,这在国内是首创。
“我们网站可以查到中国历史上每年每月每日发生的事件,这是前所未有的。”王兆鹏教授解释说,“例如,用户可以快速查询到四川省历史上的诗歌总数、某个特定城市的文学作品,甚至还能查看历史上哪些文人曾访问过乐山。”
“知识图谱”与正在建设中的“汉语大字典智能编撰平台”相互贯通,“知识图谱”将成为《汉语大字典》的语料库之一,《汉语大字典》也将成为“知识图谱”外嵌的大百科全书。
向世界传播地方特色巴蜀文化
中华文化传承与全球传播数字融合实验室还开展了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巴蜀符号”研究项目。
数字多模态符号认知分实验室
在胡易容教授主持下,“‘巴蜀图语’符号谱系整理分析与数字人文传播研究”课题组搭建起了全国首个“巴蜀符号数字资源库”,将巴蜀文化资源灵活运用于数字产品和实物文创设计,并将“文化”、“文创”的成功经验复用于校园文创、敦煌文创等设计实践。
“我们既要有地方特色,也要有国际眼光。放眼世界,向全球传播。”王兆鹏教授解释到,实验室既要做好地方文化的传承传播,同时也要向国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巴蜀文化是四川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特色,把它们整理出来,特别是对其进行信息转化和开发,是实验室的重要研究与发展方向。
沉浸式还原文学场景
目前,中华文化传承与全球传播数字融合实验室下设的数字文学场景沉浸实验分实验室,正在研究以新的视角和技术手段来研究与呈现文学作品,实现古典诗文的数字化和视觉化,提供沉浸式的阅读与观看体验,打造“文学元宇宙”。
沉浸式体验设备
分实验室的研究团队将经典诗词中的具体画面通过VR技术实现沉浸式体验。例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让用户置身于柳树环绕、黄鹂跳跃的生动场景中,增强文学作品的直观感受和情感共鸣。该研究由国内首位科幻文学博士姜振宇主持,实验室以裸眼3D、虚拟仿真等方式呈现文学文本,推进文学场景和审美意象的沉浸式仿真表达与体验,可听可感、有声有色。
汉字结构分析
汉字结构分析
宋耀研究员主持建设的书法文化数字平台,将手写汉字与名家手迹进行相似度对比,给出具体改进建议,最终达到汉字书法教学的目的。此外,宋耀研究员还指导学生团队利用数字化技术处理汉字结构及声律问题,他指导的学生团队项目《“了不起”的中国字——数字“形”“韵”共振汉字文明新思路》,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国家级特等奖,是四川大学在该竞赛中所获得的最高荣誉。
实验室部分奖项
这里将,重塑学科间的互动
——复合创新,打造深度融合的未来
目前,实验室内学生团队文理交叉,来自多个不同的学院。在互相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实验室的同学们收获了知识,也获得了乐趣。
同学们在实验室学习
实验室研三语言学专业的刘雨晴同学说:“不同的研究话题,不同的方向,每一次都是在做很新的探索,每天都在接触新的东西,很有意思。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专业,但是相处融洽。我们会互帮互助,交流各自负责的内容,看有没有什么可以结合起来的新的研究路径。”
但是文理融合并不容易。
“不是说你有技术我有内容就可以融合,还需要相互的理解。”王兆鹏教授说,如何将负责文化内容的人才和负责计算机技术的人才整合成一个技术团队,是实验室的一个难题。未来,实验室预计在数据挖掘、文学场景可视化等方向培养更多优秀学生。
实验室未来的愿景不仅仅是创建一个全方位的数字文化库,更要推进知识领域的学科间互动。
“我的理想是大力开发中国文化,建立一个涵盖广泛的文化大百科。无论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还是文学作品,你想要了解的信息,未来都能一一找到。”王兆鹏教授希望通过搭建一个多维链接的信息网络,打破现有学科之间的壁垒。
在未来的数字化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单一纬度,而是趋向于全面、立体的知识体验。通过创新的技术手段,实验室希望使传统的知识被重新构建,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和融合。在实现这一愿景的道路上,实验室正在开发各种工具和平台,包括高级的OCR技术用于文献数字化,以及虚拟现实环境用于模拟古代场景和文化体验等等。实验室计划利用人工智能,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学习,来实现自动的文化内容识别和分类,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和动态的学习体验。
此外,实验室还正努力将中国诗歌翻译并推广到全球。这涉及大量从多种语言收集和分析诗歌翻译的工作,最终目的是通过对比和学习不同的翻译版本来深化对诗歌文本的理解。 随着数据收集的增多,利用人工智能模型进行自动翻译和诗歌生成,未来可能实现更加精准和文学性的文本转换。
实验室部分藏书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每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面临着重新定位自身的挑战。
中华文化传承与全球传播数字融合实验室,正如它名字所示那样,希望为中华文化的传承、现代表达和国际传播创造更多可能性,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学习和交流搭建桥梁。
【今日大川】
采写丨 丁育 高羽彤
图片丨 陈亦欣 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丨陈亦欣
责编丨袁月
脱颖而出!川大两学子登上《人民日报》!
提取码【6666】,四款川大特绘焕彩壁纸,高清放送!
川大青年榜样!为他们喝彩!
来源: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