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本影像工具书由党员专家带头攻坚,收集了大量高质量病例图像,并辅以理论知识展开讨论,兼具学术价值和实用性,可帮助读者理论结合实践、临床结合影像进行学习,是党建业务双融双促,为学科发展不断“蓄能”的重要成果。
近日,中山六院影像医学中心教职工党支部牵头编撰的《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影像图库》,由中国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
这本影像工具书由党员专家带头攻坚,收集了大量高质量病例图像,并辅以理论知识展开讨论,兼具学术价值和实用性,可帮助读者理论结合实践、临床结合影像进行学习,是党建业务双融双促,为学科发展不断“蓄能”的重要成果。
匠心打造
党建引领的医学影像学成果
作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我院医学影像科由放射诊断科、超声科、介入科、核医学科组成。本书由我院影像医学中心教职工党支部书记、超声科主任刘广健主任医师领衔,携手其他三位科室主任孟晓春主任医师、张波主任医师、张占文主任医师等共同编撰,以中山大学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依托,历时三年收集整理超5千份影像资料,涵盖肝、胆、胰、脾、胃肠等核心脏器,为临床医生相关科室及影像专业人员提供一本“看得懂、用得上”的实战宝典!
我院着眼于体系化、全链条学科建设,积极贯彻中山大学人才培养理念,强化医学教育教材建设,充分发挥高质量成果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本书的出版为我国高等院校医学影像本科教学添砖加瓦,也为毕业后继续教育人才培训提供了系统、全面、贴近临床实战的参考用书。
消化系统影像诊断:
从图谱到临床应用
消化系统涵盖众多器官,实质性与空腔性器官并存。其疾病类型繁多、病因复杂、表现多样,给影像学诊断带来诸多挑战。作为医学影像学教育的辅助材料,本书以消化系统疾病实际病例为主题,综合各种影像学表现,提供了临床实际应用场景下的诊断与评估全方位影像学资料,编写形式新颖,独创真实。书中详细展示了肝、胆、胰、脾、胃肠道等常见疾病的多种典型影像学特征,并围绕流行病学、症状、体征及诊治原则等理论知识展开讨论。全书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重点突出典型性和实用性,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影像病例图谱,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消化系统疾病影像学检查的表现、应用价值和局限性,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
《常见消化系统疾病影像图库》
本书各章节以简洁的描述为特色,每一种疾病除展示原始影像学图像外,还精心标注对应图像,以突出关键的解剖标志和典型的影像表现。这将有助于医学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及临床各专业同道识别和理解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表现与诊断。
主编简介
超声科 刘广健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超声科主任。2001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留校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超声诊断及介入治疗临床和研究工作22年,2007-2009年于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研修。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等13项基金。发表论文18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著72篇,高水平期刊收录33篇。
学术任职: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超声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超声工程学会介入超声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介入诊疗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介入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超声诊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超声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医师协会腹部与介入超声专业组副组长、《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编委。
医疗专长:擅长消化疾病的超声诊断和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近十年专注于结直肠癌肝转移瘤的超声诊断和经皮消融治疗。
出诊时间:周二、周四、周五上午
放射诊断科 孟晓春 主任医师
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放射诊断科主任。
学术任职 :现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腹部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影像诊断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放射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肿瘤影像与大数据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放射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兼腹部学组组长,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影像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医疗专长:长期从事肝胆及消化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与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肝胆疾病的影像诊断、肝移植围手术期影像评估及消化道肿瘤/非肿瘤病变、炎症性/缺血性肠病的影像诊断,基于影像的疾病生物学特征分析、疗效与预后评估,以及智能化诊断技术的开发。此外,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分子影像学领域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共同)身份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EBioMedicine(1篇为封面文章)、Eurpean Radiology、ESMO Open、Small Structures及《中华医学杂志》《中华放射学杂志》等,在中科院二区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作为副主编、参编者完成多部专著,其中《肝脏移植影像学》一书为国内最早的肝移植领域影像学专著;参与制订各类指南与共识6项;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2018年获“羊城好医生”称号。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雅和门诊)
介入科 张波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介入科主任。近年来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5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高水平期刊收录20余篇;申请国家专利3项;牵头开展了2项多中心RCT临床研究。已培养研究生7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人,博士研究生3人。连续主办了4届“中山大学消化道介入论坛”及4期国家级继续教育“胃肠道疾病介入诊治新进展”学习班。将胃肠道介入技术向基层医院普及,已惠及数千名患者。
学术任职: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介入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门脉高压微创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
医疗专长:从事肿瘤与外周血管介入诊疗临床及基础科研工作20年。作为共同参与人,获得广东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坚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让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
出诊时间:周二上午(肿瘤与血管介入专科门诊),周二下午(下肢静脉曲张专科门诊)
核医学科 张占文 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核医学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学术任职:广东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核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临床医学会甲状腺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核医学分会常委,广东省抗癌协会多原发和不明原发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健康体检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核学会核药学分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核药学分会委员
医疗专长:
1.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碘-131治疗,以及碘131治疗后的长期随访管理;甲状腺结节、甲减、甲状腺炎的规范化诊疗;
2.PET/CT和SPECT/CT影像诊断、疑难病例会诊及报告解读;
科研成果: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1项,广东省援疆农村科技1项;
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1项;省部共建中亚高发病成因与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1项;近年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
出诊时间:周一、周三和周六上午(甲状腺专科门诊)
编委会
主 编:刘广健、孟晓春、张 波、张占文
副主编:李文儒、张 峰、吴可通、张蓉琴
编 者:(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怡敏、刘 炼、刘 洋、刘一铭、孙 艺
李 志、张文静、邵丹琪、林 静、林诗扬
胡美玉、胡添源、夏 婷、黄俊浩、梁焯华
蒋清凌、赖海洋
编写秘书:梁焯华
感谢谢滨杨对本文的支持
责任编辑:刘山青
初审:戴希安
审核:乐虞莹、简文杨
终审:李文敏
审定发布:李汉荣
稿件来源:中山六院
来源:中山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