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织锦织就幸福梦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7 18:46 2

摘要:织锦历史最早可追溯至3000年前,苗族织锦是苗族妇女利用当地所产的蚕丝、苎麻、木棉等纤维染彩而织。苗族织锦又称织花,即编织形成的花纹织物。彩纬充分覆盖在织物表面,正面色彩艳丽。

苗族织锦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甘小芝(左)正在指导绣娘学习织锦技艺 (杨承鸿·摄)

织锦历史最早可追溯至3000年前,苗族织锦是苗族妇女利用当地所产的蚕丝、苎麻、木棉等纤维染彩而织。苗族织锦又称织花,即编织形成的花纹织物。彩纬充分覆盖在织物表面,正面色彩艳丽。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流传着苗族织锦技艺。每当晨光破晓,苗寨还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省级苗族织锦技艺非遗传承人甘小芝的工作室已灯火通明。

窗外,云雾缭绕,如同一幅流动的水墨画;窗内,织机轻响,她沉浸在织锦的世界。在五彩丝线间穿梭往来,每一次抬手、每一次踏动,都仿佛在与古老的传统对话,又似乎在向未来编织新的梦想。

甘小芝(左)正在直播介绍当地织锦文创产品 (杨承鸿·摄)

受家庭的熏陶,甘小芝精通传统的平纹、斜纹、挑花等复杂织法,更在不断地实践中,摸索出一套独特的配色与图案设计,使作品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不失现代审美意趣。

甘小芝所制作的每一幅作品,都传递着苗族的神话、历史与生活的浪漫写意,色彩鲜艳而不失和谐,图案繁复却透露着质朴的美。“织锦不仅是技艺,更是情感的传递。”在她看来,每件作品背后,都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作为织锦技艺的传承者、苗族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她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将苗族织锦带到了更广阔的舞台。

在多个省内外的文化展览现场,甘小芝总是耐心地向观众讲解每一个图案的含义,讲述苗族的传说与历史,让人们在欣赏织锦的同时,也能感受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她深信:“每一件织品,都是一封未寄出的信,诉说着苗族的故事,等待着有心人的聆听。”

“如何让非遗更好地活下去,是我一直在努力的事。”面对传统技艺传承的困境,甘小芝没有选择沉默,而是积极行动起来。

在雷山县龙头街道城南社区苗族织锦扶贫车间,绣娘白金玉在织锦 (贺俊怡·摄)

甘小芝成立苗族织锦传习基地,不仅采取开班培训、现场教学等方式,还培养出几百名织娘、绣娘。通过不定期开展免费织锦体验活动,接待了近千人次到基地体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在她的指导下,学员从最基本的纱线处理、天然染色到复杂的织造技术,一步步摸索着这项古老而迷人的技艺。据悉,甘小芝创办公司以来,完成苗族织锦制品、苗族刺绣服饰等,销售产值近70万元,解决脱贫户就业20余户,吸纳、带动脱贫人口150余人次。

妇女们围坐在一起,织机声此起彼伏,不仅织出了生活的色彩,也织就了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 周雅萌 赵哲铭

图 贵州图片库提供

编辑 刘霜

二审 张芬

三审 赵林

来源:天眼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