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环球时报》、环球网联合主办的“山海同频•国际媒体总编辑大家谈”系列活动于4月15日举行。第三场论坛聚焦“多极化进程中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来自中国、格鲁吉亚、利比里亚、津巴布韦等国的多位媒体知名高管围绕中非战略互信、技术合作与全球治理改革展开对话。本期论坛深
由《环球时报》、环球网联合主办的“山海同频•国际媒体总编辑大家谈”系列活动于4月15日举行。第三场论坛聚焦“多极化进程中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来自中国、格鲁吉亚、利比里亚、津巴布韦等国的多位媒体知名高管围绕中非战略互信、技术合作与全球治理改革展开对话。本期论坛深入探讨了中非如何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文明互鉴等领域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包容的方向发展。
战略引领:现代化同路人的历史选择
作为“全球南方”的重要一员,中国始终积极推动发展中国家携手前行。中非合作论坛成立25年来,双方始终以“平等互信、发展共赢”为基石,为全球南南合作树立标杆。环球时报社副总编辑张炜在论坛中表示,中非是现代化之路上的同路人,从坦赞铁路到蒙内铁路、亚吉铁路,从非盟非洲疾控中心总部到埃及新行政首都的“非洲第一高楼”标志塔,中国与非洲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合作已经广为人知。近年来,中非合作正在从基建向数字化纵深,张炜以肯尼亚孔扎科技城为例表示,孔扎科技城被誉为“非洲硅谷”,其众多核心设施均由华为建设,建成后将创造数十万就业岗位。
针对一些西方媒体炒作的“债务陷阱”论调,与会嘉宾指出,这是对中非合作动机的误读。在共建现代化道路的战略引领下,中非合作聚焦基础设施和发展需求,契合非洲国家自主发展的真实诉求。《今日津巴》执行主编莫妮卡•姆潘巴瓦谢以数据回应,指出中非合作的举措在实际发展上已经做得远远超过了西方援助所承诺的数十年数十亿美元的扶贫援助,中国帮助非洲国家建造或升级了超过1万公里铁路、10万公里高速公路和100个港口。格鲁吉亚“穆塔瓦里”媒体中心创始人兼总经理凯瑟琳•古卢阿也强调,通过有针对性的投资、知识共享和能力建设,中国正在帮助非洲国家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
发展破局:资源优势与技术赋能的互促共进
伴随数字经济、可再生能源等新兴领域的迅速发展,非洲国家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不断创造新的增长点。新华网副总编辑刘洪以“藏在沙子里的钻石”比喻非洲潜力,指出非洲太阳能潜力占全球60%,还有大量未开发的石油、矿藏和耕地资源;非洲还有大量的年轻劳动力,这是真正的红利。格鲁吉亚“穆塔瓦里”媒体中心创始人兼总经理凯瑟琳•古卢阿坦言,没有非洲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球的现代化。
姆潘巴瓦谢也表示,非洲拥有全球30%的关键矿产,这些资源对全球供应链意义重大,目前刚果(金)和津巴布韦等国正重新审视矿业协议,拒绝“原材料出口国”的标签。非洲国家在关键矿产上的主动作为,不只为获取资源利益,更是在全球产业变革中争取应有地位和话语权的重要一步。
文明互鉴:友谊铸就民心相通桥梁
在论坛上,多位嘉宾分享了历史案例以及个人经历与观察,展现出民心相通的生动图景。刘洪通过生动的历史细节展现了中非友谊的延续性,他谈到,中国外长王毅2022年初访问非洲时,在厄立特里亚伊萨亚斯回忆起50多年前在南京军事学院的留学经历,肯尼亚女外长展示了郑和时代遗留在蒙巴萨的中国古钱币。这些跨越时空的交往印证了中非友好的历史深度。
古卢阿则以自身经历为例,讲述了她在中国与非洲朋友建立的深厚友谊,她说“我们在中国相遇,已经从同事成为朋友,互相分享信息,交流本国文化”。从历史文物到当代友谊,中非文明互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种基于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的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各自文明的内涵,也为南南合作树立了文明对话的典范。
机制创新:多边协作的路径探索
当前,全球治理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抬头,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挤压,进而对中非合作模式带来更严峻的考验。利比里亚广播电台新闻总监弗朗西斯•佩莱纳认为,“中非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双方在可持续发展、消除贫困等共同目标下的协作愿景,这种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不干涉内政原则上的伙伴关系,正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非盟《2063议程》的协同推进取得实质性进展。在他看来,中国作为“全球南方”的重要代表,在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转型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对于在创新多边合作机制方面媒体如何发挥作用这一问题。张炜提出,中非媒体可通过联合内容创作、新技术应用探索和提升全球南方话语权三大路径,助力构建更加公平的国际信息秩序。他表示,媒体作为历史的记录者与未来的瞭望者,需以真实、客观、深入的报道,展现中非合作的丰硕成果与共同愿景,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公平、更包容的多极世界,正从中非命运共同体中蓬勃生长。
来源:环球网海外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