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业领域集体化政策的失效,苏联粮仓乌克兰粮食的收购价与市场价相差近6倍,由此催生3000万人规模的黑市经济,许多苏联加盟国的民众都生活在了水深火热之中。
1911年苏联解体,这个彼时在世界上庞大的社会主义大国轰然倒台。
苏联解体的具体原因是长期体制僵化、改革路径失误与内外矛盾共振等问题的共同作用。
苏联在斯大林领导时期,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计划指令型经济,导致社会活力完全丧失与技术创新停滞。
在那个年代苏联的工业产品合格率仅65%,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远低于当时苏联的第一对手美国。
农业领域集体化政策的失效,苏联粮仓乌克兰粮食的收购价与市场价相差近6倍,由此催生3000万人规模的黑市经济,许多苏联加盟国的民众都生活在了水深火热之中。
计划经济体制由此陷入“死亡循环”,但苏联方面对此并没有任何的控制,反正沉浸在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之中,这就导致了苏联的军事方面消耗巨大,1980年代中期军费占GDP就超过了15%,远远超过了当时苏联的经济承受能力。
在军备竞赛的后期,苏联的军工业占GDP超40%,轻工业仅25%,1985年人均肉类消费量仅为美国三分之一,电冰箱这种普通的家用电器普及率不足50%,在民生轻工业方面彻底变成了瘸腿。
由于苏联当时的战略失误,走上了片面追求核弹头数量与大型主战坦克规模的歪路,但在精确制导、电子技术等关键领域的研究大大落后于美国。
1983年美国推出“星球大战计划”,更是迫使苏联投入1500亿美元在反导系统上,这一行为直接加剧了苏联军事预算的结构性失衡。
经济制度完全失衡之后,苏联国内的各种问题全都爆发了出来,外部环境冲击和民族矛盾的爆发将苏联彻底推向了解体的道路。
苏联解体之后,失去了唯一竞争对手的美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第一个超级大国,从此走上了霸权主义的道路。
美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军事霸权体系的,通过以“人道主义干预”或“反恐”等高价值名义进行军事行动和扩大军事存在,直接控制关键地缘节点,形成自己的控制网络。
与苏联解体同一年发生的海湾战争,是美国建立石油美元霸权的初始,海湾战争表面以“解放科威特”为名,实则旨在控制中东石油资源。
当时海湾地区已探明石油储量占全球65%,美国通过与伊拉克的冲突,夺取中东石油定价权,并巩固美元与石油挂钩的全球金融体系,海湾战争之后,美国在波斯湾地区的军事存在显著增强,通过驻军和盟友体系进一步掌控中东战略要地与石油国家。
之后在1999年爆发的科索沃战争,便是帮助北约进行东扩的战略铺垫。是北约从区域性防御组织转向全球干预工具的关键转折点,为后续美国借北约介入其他地区冲突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模板。
并且从重要的能源布局上来看,科索沃虽无丰富石油资源,但地处中亚油气输往欧洲的潜在开发通道,控制此地区也有助于美国保障能源运输线路安全,强化对中东及中亚能源的控制。
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后,美国以打击基地组织及其庇护者塔利班政权为借口发动了阿富汗战争,表明的目的是消除恐怖主义威胁并重塑国际形象。
其实深层次上是想要拿下这个地缘要塞,以挟制中、俄两国的未来可能发生的军事活动。
阿富汗位于中亚、南亚、西亚交汇处,北接中亚五国,南邻巴基斯坦,西通伊朗,东端通过瓦罕走廊与中国接壤,其位置横亘于印度洋与欧亚大陆腹地之间,紧紧扼守着波斯湾能源通道的南向走廊。
控制阿富汗可对中亚五国施加强大的影响,切断中国与伊朗的陆上通道,阻隔南亚与中亚经济联动。
这成为美国企图介入的核心动机,阿富汗在历史上也曾经成为英国、苏联、美国等强国争夺的“战略缓冲区”。
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国成功在中亚地区新增多个军事基地,将印度洋至中亚再到波斯湾的军力投送链条彻底完善,强化全球快速反应能力。
并且在战争中为了快速推翻塔利班政权使用的无人机精准打击、特种部队突袭等“轻足迹”战术得到了充分的使用和研究,战争后期通过情报网络构建与代理人扶持维持其自身的后续影响力,也为后续干预叙利亚、伊拉克提供范本。
美国通过这三场大型的涉外战争持续拓展自己的实际控制区域,冷战后形成全球单极霸权也得到了坚实的巩固。
美方的军事基地网络更是覆盖全了球800余处,年度国防预算超7000亿美元,远超他国总和。
除了在地缘政治上的控制之外,支持美国发展霸权主义的还有一个核心制度,就是美国强大的军工复合体。
军工复合体是指由军方、军工企业、国会及关联机构形成的利益联盟,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操控国防政策实现权力与资本的双向绑定。
这个体系最早在二战期间出现,冷战后这个制度的影响力扩展至媒体、智库和金融领域,形成覆盖国家安全决策全链条的“隐形权力网络”。
通过上述的三场战争,验证了军工复合体的“战争驱动经济”模式。
2022年俄乌冲突期间,美国的军火商获得超300亿美元订单,更是再次证明了具备系统性操纵地缘冲突的能力。
在美国8860亿美元的年度军费中,37%全都流向洛克希德·马丁等五大巨头,形成“预算拨款→研发生产→政治献金→政策支持”的闭环。
2024年美军第六代战机NGAD项目研发投入超120亿美元,力求形成对中俄等国的技术迭代。
并且利用这种制度和盟友进行了深度的经济绑定,通过对日韩军方销售强制捆绑军事系统的升级服务,。
2024年亚太盟友武器维护费用占军购总额的37%,使得两国对美方形成长期经济依附。
美国凭借着科技优势、地缘政治手段和极佳的地理位置在全球大搞霸权主义多年。
哪怕这个世纪初有不少的新兴国家崛起,美方也未曾将这些国家放在眼里,美方的专家更是扬言,“若动真格,全球联合起来也打不过”。
在未来的2026年美国的国防预算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较2025年增长了12%,相当于其后排名的9个国家军费总和的两倍,这个规模的支出使美国军费占全球总额的38%-40%,约为中国军费的4.2倍。
美国军费激增的规模如此之大与现阶段的“太平洋威慑计划”、“高超音速导弹研发”等项目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反映了现在大国竞争的优先方向与核心项目。
这笔军费中有很大一笔是用来维护美国的海外军事基地的,374个海外军事基地维护费用占军费42.5%。
除此之外研发费用的开支也极其之大,第六代战机F-47、B-21隐形轰炸机等新一代装备研发占预算21%,美国极其想要建立在领空方面的“代际优势”。
巨大的军费支出也意味着拥有着极大的军队规模。
美国现役部队总兵力达140万人,包含陆军47万、海军35万、空军33万、海军陆战队18万及太空军8600人。
这个军队规模旨在形成覆盖多维战场的作战体系,兵力配置突出技术密集型特点,例如空军拥有超1800架第四代以上战机,远超中俄两国总和。
美军将全球划分为印太、欧洲、非洲、南方、北方五大战区,其中印太战区部署兵力超10万人,重点监控台海与南海航道,驻日的第七舰队常态化部署了50到70艘舰艇,直接对中国海上力量进行威胁。
目前美国的军事霸权结合了军事打击、媒体操控和经济制裁等方面,形成多维霸权工具,同时以北约和多国联军形式发动战争,既分摊了成本又强化盟友对美国的依附性。
但随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实力的提升,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促进全球化进程的战略,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发展中国家网络。
而美国却因社会撕裂、政治极化加剧导致国防预算分配效率下降,2024年联邦政府停摆危机严重影响军工体系运转。
相较这个情况之下,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领域的突破不断缩小技术代差,九天无人机、6代机等装备已形成非对称优势。
美国通过兵力结构优化与全球基地网络构建军事霸权,但其过度扩张导致的财政透支与联盟离心趋势,已经预示着单极秩序的结构性危机。
同时日本、韩国等亚太盟友对美军保护承诺产生疑虑,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则加速推进战略自主,若台海冲突中美国干预失败,其全球军事同盟网络可能直接溃散。
当前美国军事霸权仍保有着不小的存量优势并未完全分崩离析,但其维持成本与风险持续攀升。
中国通过持续技术突破+工业规模碾压+区域力量聚焦的组合策略,坚持不懈的系统性地削弱美国军事霸权根基。
资料:
刘星华,《剖析利比亚战争的缘由及走向》,《cnki》
秦思,《科索沃战争的战略影响》,《东欧中亚研究》
刘学道,薛文利,《利剑出鞘——海湾战争中美军第7军作战纪实》,《vip》
新华网,《国际观察|伸向亚太的黑手——起底美国主导北约加速东进亚太之害》
央视网,《美国的霸权霸道霸凌及其危害》
来源:经朝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