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称为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气温23.0℃,六小时降水量100.1毫米……
“
54830,10230,61001……
”
这是上世纪80年代的某一天
山东淄博邮电局接到的一通
熟悉的电话里念出的数字
将近40年后我们再看这串数字
早已不知所云
但把它“翻译”出来
我们会发现里面的名词和信息
竟再熟悉不过:
“
山东淄博国家一般气象观测站(注:现称为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气温23.0℃,六小时降水量100.1毫米……
”
为什么会想到看一封
早已深埋历史的电报?
其实跟下面这条新闻有关
杭州电信最后一名专职电报员任宏也将于今年12月退休,其能够随手翻译 3000个常用字,譬如“0375 6015”代表“再见”。在他所在的“中国电报微信群”中,只有全国各地11名在岗、离岗同事。 来源:小红书
是的,从刚刚过去的5月1日开始
中国将只余一个城市(北京)提供电报发报业务
在信息交互如此便捷的今天
很多人突然有一种冲动
想在这样一件“消失的事物”上
找回点什么、留下点什么
但对于气象工作者
可能是正在床上刷着手机的“60后”
是看着电视新闻的“50后”
或是听儿女或者孙辈偶然聊起新闻的“40后”
看到这条新闻的感触
可能就不只限于情怀了:
“
还记得那嘀嘀嗒嗒的电码声吗?还记得那条观测场的小路吗?还记得不管是烈日炎炎还是滂沱大雨,都兢兢业业记录好每一个数据、发好每一份电报的时光吗?
”
他们想起的东西,叫做:
气象电报
01 气象电报是干什么用的?
现在很多年轻人,对电报的初体验,大约都是从年代剧特别是抗战主题的影视作品中获得的。
电视剧《潜伏》里,余则成通过无线电短波通信接收组织最新任务的操作,曾看得翠平目瞪口呆。想必电视前的我们也觉得“看不懂、很厉害”。
这些影视桥段中用于传递消息的办法,叫做“莫尔斯电码”(也被称作摩斯密码)。
摩尔斯电码字母和数字对应表 来源:维基百科
而对应的通信方式,叫做无线电短波通信。
1973年报务员拍发气象电报 来源:三沙市人民政府网
看上去充满神秘色彩是不是?但对于1984年的张勇,那一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拐子湖气象站,莫尔斯电报是他上岗前必须要培训的内容。
回忆当年,他仿佛仍能一秒回到“嘀嘀哒”的发报场景:
“
经过一个星期的学习后,我对电报的接收速度还是提不上去。为此,我茶不思、饭不想。经过老同志耐心讲解,加强练习,终于对电报的发送、接收得心应手。
”
看到这里,我们有必要稍微补充一下背景知识:为什么对于那个年代的气象工作者来说,气象电报为何如此重要?气象电报的作用是什么?
在这一时间节点,再往前倒100多年。回到19世纪中期,可以说,电报的出现,为气象学研究提供了首次应用的机会。
1849年,有超过100个气象站将气象观测数据回传。来源:NOAA
因为它极大地促进了共享观测数据的能力。利用电报,分散各处的天气观测可以被收集、绘图并在某个地点进行分析。
杜钧、钱维宏《天气预报的三次跃进》
了解到这些信息后,我们再回到张勇描述的那个时期:观测员在正点三分钟之内将人工观测到的气象数据,通过电报发送出去;在正点后10分钟左右,填图员就能收到电报电码传输的全球人工气象观测信息;然后填图员将这些信息手工填制为天气图,交给预报员进行天气学分析后得出预报结论。
1978年4月的一张手绘天气图。现在再看,真不敢相信这些光滑、圆润、潇洒的等压线是徒手画出来的。 拍摄:牛彦元
十分钟左右就能获得全球气象观测信息,虽然站点数量远少于今天,但只要想到那是在一个“见字如面”的年代,我们仍能在此时此刻被当时这项工作的神奇和伟大而精准击中。
02 为了每天准时发出气象电报
他们付出了什么?
在中国气象报的一篇回忆文章中,曾有这样一段让人产生痛感的记述:
“
1955年1月,岳阳国家气象观测站,岳阳出现连续18天雨雪冰冻天气,洞庭湖面结了厚厚的一层冰,观测场上电线积冰最大直径达到70毫米。一天清晨,寒风肆虐,为了完成观测,大家把草绳绑在鞋底,分工测量雪深和电线积冰。观测员曾幸龙拿取电线积冰杆时,因地上太滑不小心摔了一跤,当时地面冰凌似钉,他的手掌顿时鲜血直流。曾幸龙强忍着疼痛,一声不吭爬起来,步履蹒跚地回到值班室。等发完电报赶到医院检查时,才发现腿部骨折。
”
上世纪60年代岳阳站观测员的值班。 来源:中国气象报
及时把气象观测信息通过电报发送出去,就是这样一件无论如何也要完成的事情。因为他们通过电报提供的信息,是每一个正点全中国气象预报员乃至全球气象预报员都在等待的一个都不能少的气象数据。
电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基本地面天气报、补充地面天气报、高空风报、探空报、雷达天气报、船舶天气报、航空和危险天气预约报、航空天气报……
看上去种类很多是不是?
河北省霸州市气象局于其超曾经回忆:
“
那时,工作要求日夜轮班不停地发电报。六小时一次绘图报,当中还穿插四次补助绘图报;有的气象观测站还要一小时一次航空报;另外,还随时发危险天气报、重要天气报等,且都是手工编码限时通过邮(电)局发出。
”
正因如此,当时许多地方邮电局承担不了气象电报繁重的传递任务。需要发气象电报的气象站只好自己架设小型无线电台,用摩尔斯信号传递气象电报。(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气象电报在有的回忆中是通过邮电局发出的,在另一些回忆里是观测员自己通过无线电台发出的)
为了获取广泛而均匀的气象数据,很多气象台站必须建在荒无人烟的偏远地区。一到冬天,周围除了呼呼的风声,哪还有人声呢?更别说需要人口聚集才有设立意义的邮电局了。所以对于一些人来说,气象电报,一发就是一辈子。
上世纪80年代工作人员正在发送气象电报。拍摄:陈辉
比如在内蒙古,用摩尔斯电码传递气象电报的历史正式结束于1991年8月朱日和、那仁宝力格(原吉尔嘎郎图庙)两站最后撤销无线电台。这段时间跨度,是整整40年。
1957年陈连云在锡林浩特气象台报务组电台值班留影。 来源:中国气象报
在另一个视角下,我们同样能看到为了最快速度将气象电报发送出去,更多人做的努力。
山西省阳泉市邮电局
中国气象局机关服务中心离休干部阮祖俊回忆,保障航空飞行和应对突发性灾害性天气,需要气象信息能够在几分钟甚至更短时间内,从各地气象观测站集中到各大区域和国家气象中心。为此,邮电、气象部门的领导指定了专用的报类代号“OBS”(注:observatory是“气象台”或“天文台”的英文名称),规定各级电信局对此类电报要随收、随发、随转。“OBS”报类的推出,为气象通信的时效性和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
在那些岁月里,邮电部门的职工们对气象电报给予了极高重视,现在想起来还是令我心里充满感激。他们不仅为气象电报开通了专用通道,还设计了专用的报架进行排队,以确保气象电报能够按站号大小顺序及时播发。他们的付出,为气象通信事业发展提供了很大帮助。
”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原副总工程师,曾任通信台台长多年的孙修贵回忆:
“
我是上世纪70年代初进入气象通信这个领域的,那时,气象通信正处于无线电短波通信和有线电传电报阶段。
”
是的,发电报的方式也在与时俱进。有线电传电报上出现了今天我们十分熟悉的电脑键盘的雏形,有了这个,摩尔斯电码那种需要反复编码再解码的方式就显得费时费力了。
在他的回忆里,通过电报汇集气象信息的场景,更有画面感也更让人心情激动了:通信队的通信机房电传机(注:“电传打字电报机”的简称)和无线电通信机每时每刻响个不停,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气象观测电报不断向北京集中。通信机房获得气象信息后,工作人员一方面要及时提供给中央气象台预报人员,另一方面要及时将汇集的气象信息传递给全国各级气象部门。
数以千计的气象通信人员,在“嘀嘀嗒嗒”的莫尔斯电码声中,为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上世纪80年代,观测员编发气象电报。 来源:中国气象报
03 当改变世界的电波交织走向落幕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气象局实施“9210工程”,在全国建设以卫星通信为主的全国气象通信专用网,促进了气象科研和业务发展。
1992年立项,1997年基本建成的新一代气象信息网络_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9210工程)。 来源:中国气象网
20世纪初,气象部门建成连接全国各省份的气象专用宽带通信网,不仅能传输数据,还可以传输视频信息,进一步提高了气象通信传输能力。
这段人工编报,通过邮电局转发或自己发报的历史,终于永远离我们远去。
此刻,我们重回那段被滴滴答答声音包围的历史,或许可以视作对一项再也不会用到的技能的围观,比如从数字、字母到点、横的摩尔斯电码,从数字到正负气温、降水量等的气象专属“密码本”,以及纯手工绘制的光滑、圆润、潇洒的等压线图等。
但或许还有很多更值得回味的东西,想必此刻看到这里的你,心中也有所感。
想分享一段来自一位叫陈连云的内蒙古老气象工作者的话:
“
要说我一路走来,能在困难与挫折面前正确对待,那是千百内蒙古气象人塑造的精神的鼓舞;我对气象事业的那份认真负责的态度,那是出于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正是因为这些普通基层气象工作者倾注毕生心血的奉献与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脚踏实地、殚精竭虑,在艰苦的环境中不忘初心、昂首奋进,才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气象事业的蓬勃发展打下了牢固根基。
”
很喜欢这段话
送给大家
它对应的ip不只是内蒙古
而是全国、全世界
每一个与气象有关的坐标
和正在回味这段历史的每一个你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卢健
参考资料:《航空:天气观测和预报的催化剂》《蚂蚁测雨已成历史》《视角一:沈阳中心气象台 准确预报背后的努力与科技力量》《陈连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通达天下 信传千里》《从莫尔斯到计算机:气象通信工作的建立与发展》《岳阳站:洞庭湖畔 再续风云传奇》《苦尽甘来气象事业发展蒸蒸日上》《回到梦想开始的地方》
审核:段昊书
来源:黔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