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7日,广东触电新闻报道了一个新闻。湖北通城的12岁女孩小月,被网上结识的一名男子以拍视频赚钱引诱,要求裸聊,被拒绝后,以索要违约金和报警抓其父母威胁,小月被迫留下10余秒视频。据通城公安通报,4月29日,警方在广东汕头抓获犯罪嫌疑人熊某,该案正是利用“威胁
5月7日,广东触电新闻报道了一个新闻。湖北通城的12岁女孩小月,被网上结识的一名男子以拍视频赚钱引诱,要求裸聊,被拒绝后,以索要违约金和报警抓其父母威胁,小月被迫留下10余秒视频。据通城公安通报,4月29日,警方在广东汕头抓获犯罪嫌疑人熊某,该案正是利用“威胁父母”话术实施的隔空猥亵。该事件引发网友愤怒,纷纷呼吁严惩。
这样的案件并非孤例。2024年,新京报报道的北京海淀区舒某案中,犯罪分子通过网络伪装成未成年女孩,诱骗40余名未成年人发送隐私部位照片及视频,并以此进行胁迫。此类案件中,犯罪分子常利用技术手段伪造、传播不雅内容,凸显了新型网络犯罪的隐蔽性与危害性。
很多家长发现异常后,第一反应是没收手机或安装监控软件。但教育专家发现,接受过系统安全课程的孩子,识别陷阱的能力明显更强。广东有中学把真实案例改编成课堂游戏,让学生分别扮演骗子和家长。当扮演受害者的学生小林听到“骗子”准确说出他妈妈的医院名称时,他立即举手说:“我要打电话给爸爸确认!”这个举动可能在现实中阻断犯罪。
家庭沟通比技术防御更关键。杭州曾发生过类似案例:有位母亲和女儿约定用特定表情包作为报警暗号。当女儿在补习班回家路上被跟踪时,连续发送三个约定表情,最终父亲及时拦截了可疑人员。心理咨询师提醒,孩子愿意开口的前提,是确信不会被责备。建议家长每周留出15分钟“秘密时间”,专门倾听孩子的困扰,听完后先说“谢谢你信任我,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
社会各界也在行动。某短视频平台升级的“青少年模式”已加入人脸识别功能,尽管技术上仍存在未成年人冒用家长身份的风险,但这一举措确实提高了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信息的门槛。与此同时,浙江某社区组织的网络安全夏令营通过模拟网络诈骗场景进行实战演练,工作人员扮演“骗子”与孩子互动,暴露潜在风险。这种“沉浸式教育”虽因贴近真实而引发争议,但确实帮助孩子在模拟情境中直观识别网络骗局,强化了风险防范意识。
成都某小学尝试把性知识知识融入日常教学,侯毅老师曾在数学课中渗透性教育内容,通过测量物体周长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身体隐私部位,教导小学生尊重女性隐私的重要性,用数学课教孩子理解身体边界。现在幼儿园都有相关的教育,如“背心和裤衩覆盖的地方,不准任何人看,更不准触摸”。
这个时代,性教育不该是难以启齿的禁忌,而要成为孩子的生存必修课。当我们教会孩子“遇到危险先报警”的条件反射,当他们知道按下110不需要父母批准,就是在恶魔敲门时,筑起了第一道防火墙。
你认为,保护孩子免受恶魔威胁,最重要的一步是什么?欢迎留言讨论。
来源:鄂东教育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