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栋:沣河两岸发展好了,才能让西安重回世界的中心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7 21:06 2

摘要:第一次赴沣河进行田野调查时,李栋衔命而来。而后十年,他与调研组奔走于山川河流与故纸之间,撷取历史中隐秘的回声,于2024年完成了45万字的作品《沣河时代:重返世界中心的城市历史与愿景》(以下简称《沣河时代》)。

文 | 徐昕蕾

第一次赴沣河进行田野调查时,李栋衔命而来。而后十年,他与调研组奔走于山川河流与故纸之间,撷取历史中隐秘的回声,于2024年完成了45万字的作品《沣河时代:重返世界中心的城市历史与愿景》(以下简称《沣河时代》)。

2010年,国家发改委提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西安市沣河流域综合保护利用行动随之启动。李栋与同事们为执笔撰写报告与策划书,先后开展五次大型田野调查。

更多的情感随调查的深入磅礴喷涌,尽管从媒体从业者转型为城市规划者,李栋骨子里仍保留着对非虚构写作的热爱。他意识到,为沣河,自己该写点什么。

这条从秦岭深处蜿蜒而出,流动着历史、记忆与文化温度的河流,如今化作《沣河时代》的脉搏,为这本书注入富有生命的律动。

李栋直言“创作史诗的使命感是陕西人写作的传统”。从《平凡的世界》到《白鹿原》,陕西籍作家用看似笨拙朴素的方式“发大愿,做苦功”,现实关怀与人民书写的结合生成了这片土地上带有史诗气质的文学风格。

受到土地的召唤,感受到来自历史的重量后,《沣河时代》便也是被“创作一首史诗”这样的初心带到世界上来的。本书以一万多年的人类史作为时间轴线,以沣河两岸各延伸五公里为空间轴线,试图为读者构建起一个展现沣河的全景地图。

一万年前,沣河流域出现老官台文化,自此开启了这一地域的人类发展史。武王翦商,秦造阿房,汉武筑池,明清修渠……数万年沧海桑田,沣河不语,只以一条河的恒久滋养一座城的根脉。

▲航拍沣河

书中自上古溯源,探古寻踪,追忆先民足音,回望历史风云。沣河穿山越原,千年不息,串联起文明源头与人文脉络。在21世纪的今天,西安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离不开水源的滋养。张开怀抱拥抱沣河,让这条古老的河流再一次成为城市灵魂深处涌动的诗意。

李栋很喜欢深圳作家南兆旭的一句话——“我把我的居住地当作世界的中心来理解”。曾经,长安是“世界的中心”。汉唐之后,帝国经济政治中心东移南迁,关中地区被边缘化。如今,西安这座大都市正站在转型之路上,迈入一个“拥水发展、向河而生”的崭新时代,沣河的涛声将再次激荡城市的未来。

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沣河时代》的作者李栋。李栋自称是文化的“打捞者”,抱着对文化的深切敬意与使命感,将过去与当下联结,不为热闹喧嚣,只为留下点什么……

▲西安通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蓝皮书主编,现任西安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商会西安商会监事长李栋(摄影\王怡雯)

《秦智》:全书呈现出的“全景扫描、中景概括、特写描摹”这样的结构,这一结构是在成书之初时定下的,还是后来确定的?

李栋:在田野调查过程中我们掌握的一手、二手史料是很浩瀚庞大的,要从文字中抽离,必须提前建立好框架。第一章《风追郭北》我们几易其稿,光这一章的文献就看了200多部,只为了构建全景时空观。中景则是在时空框架确定好后,将目光放到沣河流域一些重要节点处,比如古镇村落、文化遗存、自然景观。最后特写则专注于这一流域的英雄人物故事、民俗传说。以“面、线、点”的方式搭建出一万多年间的时空。

《秦智》:第一次到达沣河腹地梁家滩开展田野调查时,您自述体验感并非那么美好,当时您在心里都想了些什么?

李栋:梁家滩是沣河中游东西方向最宽的一片自然湿地,原本环境是很好的。但是我们第一次到达现场的时候,首先看见的是水体污染,当时附近有一些“十五小”企业会排废水;其次,由于沣河两岸河床之上的河沙是优质建材原料,采沙留下的巨坑满目疮痍。所以当我们怀着使命到达的时候看到的却是距离我们心目中的沣河很远的景象。当时我心里就想,千里之行,还需始于足下啊。

▲沣河中游的梁家滩运动公园

《秦智》:沈从文先生曾感慨过:“在故宫里过手成千上万收藏的古丝绸之后,才有点手感,有点发言权。做考证工作,确实只有海量资料经手后才有‘惊艳’的感觉。”您和调研组在收集、处理如此庞杂的资料过程中是否也会有类似的感觉呢?

李栋:我们在做田野调查的时候,碰到过很多村里的乡贤老人,他们出于对故乡的热爱,同时也很有表达欲与分享欲,经常会滔滔不绝讲很多他们熟知的村史,但其实这其中有很多细节是经不起推敲的。所以我们不光要记录他们说了什么,还要查询历史古籍做印证,整个过程比较耗费时间精力。最后我们选了15位老人,以他们的讲述为线索,记录了各个村子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一系列口述史视频资料,这个过程虽然漫长,但是很有意义。

《秦智》:《天门中轴》一节中曾写道“中华文化最重要的DNA是沣河的馈赠”,除了作为人类起源的源头,您认为沣河对陕西这片土地还意味着什么?

李栋:首先,周秦汉唐这四大上中古王朝的都城选址都跟沣河、渭河相互作用关系紧密相关。地质运动导致这两条河流的走向在不断地调整变动,都城择址亦充分考量了城市与河流之间的人地关系,从而不断迁徙。其次,周礼秦制是在沣河领域完成的。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从哪说起呢?周公制礼作乐的过程大抵是在丰京、镐京地区完成的,礼乐文化一直影响至今,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基因。秦朝推行的车同轨、书同文、度量衡等一系列标准化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统一帝国的形成。汉唐时代的对外开放的一些重大决策,基本上也在沣河流域形成,决定了中华民族DNA里的东西都在这里生成了。

▲沣河小景

《秦智》:《沣源寻踪》这一章的风格写得像游记,记录了您一行人探寻沣河源头的过程。寻找到源头的那一刻,您的心情是怎样的?

李栋:这一章确实就是游记。《诗经》说过“溯游从之”“溯洄从之”,沣河溯源时我们抱着一种从下游往上追寻的敬仰态度,既然要去探寻它,就要以游记的形式写得富有画面感。我们都不是专业的户外探险者,那片区域又是深山老林,前两次去均无功而返,被暴雨劝退。第三次我们用的是比较简单的方法,那就是顺着沣河往上走。随着海拔升高,走到所谓的源头处时,会发现沣河是“没有源头的”。那里是一片巨大的草甸,草皮里蓄积的水分像毛细血管一样慢慢汇集到一起形成了溪流。站在高山草甸上,望着南北流云在此处汇集,才能深切感受到秦岭作为地理南北分界线的意义。

《秦智》:在书中提及的沣河流域地区民俗传统、手工业当中,有没有亟待继承或保护不到位的地方?有哪些您印象深刻的人物故事?

李栋:非遗文化中,仅就社火而言,几乎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而且互相之间会打擂台,但是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继承这些了。所以今年冯村社火重新举办让很多人为之振奋,前后有小20万人都去观看冯村社火表演了。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普遍都有一种紧迫感,觉得非遗需要继承,那现在继承的方式最好就是表演性传承,让更多年轻人自然主动地参与,在其中扮演角色后才能明白非遗传承的意义。

▲冯村古城门

《秦智》:“沣功”章节提到18位人物,以此串联起整个沣河流域的历史,这些人物是如何确定的?有没有哪位历史人物跟您产生共鸣?

李栋:人物选择的标准有三条:一是出生在沣河流域的人,二是一生中高光时刻在沣河度过的人,三是对沣河流域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我们所选的人物至少要符合这其中的一条标准。刚开始选定了30多位人物,最后删删减减确定了18位。如果说最能跟我产生共鸣的,应该是韦应物。

作为一个同样热爱文学的人,我读了韦应物一生中为沣河所作的三四十首诗后很感动。韦应物出生在长安区韦曲这边地方,家境优渥,出身良好,他有条件、也有时间和精力去关心这片土地。讲韦应物的这章我们定的标题是“韦应物:根系一地的公共情感”,这个评价原句是英国思想家伯克说的,正是因为热爱这块土地,并具有强大的表达能力,所以沣河流域文化代言人非韦应物莫属。

《秦智》:您曾经引用过深圳作家南兆旭的一句话——“我把我的居住地当作世界的中心来理解。”这句话是否也可以用来理解您创作此书的初衷?

李栋:这句话一直很感染我,我们对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一个基本认知就是,古人实际上已经达到了我们今天奋斗很多年都达不到的程度,汉唐时期的长安就是国际化大都市,都说“东长安,西罗马”。因此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实际上是“重回世界中心”,基于此,我认为南兆旭的这句话用在这里太合适不过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曾经就是世界的中心。我们远离过中心一段时间,现在正昂首阔步走在重返中心的路上。所以我坚定地认为,我生活的这个地方,就是世界的中心。

▲沣邑大桥

《秦智》:您是如何定位自己在准备包括编写这本书过程中的角色?是保存者,是传播者,还是其他?

李栋:我觉得应该是打捞者吧。我们做田野调查的时候尚有400多个村庄,现在已有多个村庄不复存在了。城镇化的过程伴随的是新的建设用地开发的过程,许多自然村落让位于项目建设,仅仅在一夜之间就荡然无存,所以我们这种田野调查带有文化抢救性质,是在与时间赛跑。

事实上,当年很多接受我们访谈的老人都已陆续去世,我们通过影像留下的资料就显得弥足珍贵。一个村子的拆迁伴随的是无数人的四散。 在前后五次大规模开展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我们跟村子里的人也熟了,他们受到我们的感染和启发也开始有意识地去留下点什么,现在回头来看这些记忆都很宝贵。什么是乡愁,乡愁就是这么来的。

《秦智》:当代西安这座城市与沣河的关系似乎变得有些疏离,现代人应如何重建与河流的精神联结呢?

李栋:我希望读完这本书的读者,特别是西安人,应该意识到时至今日沣河都在影响着我们。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发现就是,当西安离沣河越来越远的时候,往往是西安比较没落的时候;反过来当西安重新回到沣河两岸发展的时候,复兴的日子又来临了,像一个历史轮回。如今的西咸一体化建设实际上就是以沣河为中轴线的,这两岸的文化传说、历史古迹、人物荣光都是文化自信的来源,我们作为中国人身上的文化基因标签都可以追溯到沣河这个地方来。

▲沣河观鸟

《秦智》:结尾书中说“西安逢水则兴,避水则衰”,城市和水系的结合程度有三层:据水、亲水、拥水,怎样理解未来的“拥水时代”?

李栋:周朝的都城丰京和镐京隔着沣河对峙,这就说明当时的周人已经有一种把沣河作为“城市内河”的自觉,已经有这样一种规划设计了。汉代长安城因为离渭河很近,地下水位高,不是很宜居,地下水经常会从井口溢出来。后来隋唐又重新选址,逐渐移到了现在西安的龙首原上,此后一直到明清时期,基本上主城都在这一块了。

这片主城的特点是什么?是八水围绕,长安始终与水相关联。那么近年来,浐灞国际港越过了浐河、灞河来发展,西安高新区越过了潏河、滈河来发展,西咸新区跨越了沣河来发展,我们逐渐地从“被河流围绕”到“越过河流”,未来发展西安都市圈还要“拥抱河流”,让八条河流变成西安的城市内河。

《秦智》:如果将沣河视为“生命体”,您认为它在未来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生态廊道、文化符号,还是城市发展的中轴线?

李栋:我觉得这几个角色都有。拥河发展的城市多数都是世界级别的大都会,比如伦敦有泰晤士河,巴黎有塞纳河,布达佩斯有多瑙河等等,城市要想既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又具有国际现代包容,必须有这样的格局。西安现在的城市中轴线其实整体有些偏东了,不能体现“城市轴线带动西安都市圈整体发展”这么一个功能。

以沣河入渭为原点纵观南北的新长安大轴线是都市圈时代西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轴线,这条轴线既传承城市轴线发展的传统,又容纳了新的时代发展内涵。沣河是一条一万多年人类始终不离不弃的河流,同时也是生态廊道。目前沣河两岸的生态治理得很好,在“三河一山”环线绿道上人们可以露营、骑行、慢跑。沣河的价值对于我们西安来说是复合型的,将政治、经济、生态、文化全部叠加起来的价值都赋予它也不为过。

▲灵沼瑞莲

《秦智》:有没有设想过这本书将来在文化旅游或地方志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李栋:这本书首先是沣河全流域文化截至目前的一个集大成者,其次就是里面提及了很多历史文化资源,提供了可供开发、传承的一些文化线索。有志之士可以按图索骥去找到这些手艺人,找到这些濒临失传的绝活是很有意义的,这些没有被重视或者妥善保存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可以被转化、利用、开发。

《秦智》:对于想深度探访沣河的读者,您会推荐哪些景观作为理解本书的钥匙?

李栋:首先,如果是有户外探险能力的读者,沣河源头值得一去,要选对季节,夏季山里多雨,不太安全。第二处是高冠瀑布,自然风景与人文历史兼具的风景区。第三处是太平河,我们也去太平河溯源过,里面有一系列瀑布群和万亩紫荆林,紫荆花盛开的时候漫山遍野,还有一棵高约30米的“紫荆王”树,都值得一看。

还有一处是沣惠渠首——潏河、滈河相汇后叫洨河,洨河又汇入沣河,实际上沣惠渠首是四条河流交汇的地方,这个地点很有意义。最后梁家滩也可以去看看,现在这片已经开发成了湿地公园,是市民露营休闲的一处胜地。

本文刊登于《秦智》杂志2025年5月刊

来源:小萝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