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牛弹琴”:是牛的错、还是弹琴那人的错?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2-08 05:24 2

摘要:两幅画面是两则广告。广告的内容与形式没得说,挑不出什么大毛病,咱也没往那方面去想。广告后面紧接着是动画版的三国演义。动画是孩子们的专利,即使有成人观看,估计比例很小很低。家长一般不会陪伴孩子一同欣赏。小的孩子看不懂,大一些的自己会看。那么问题来了。

画面一。一位壮年模样的男士向受众推荐一款股票操作软件。男士说“请点击下方链接,领取一个AI选股器”。

画面二。一位中年妇女打坐在铺垫上,嘴巴不住的念叨:老师带你练瑜伽,空闲时间跟我学习,有不会的,随时咨询老师。请点击视频链接试试吧。

两幅画面是两则广告。广告的内容与形式没得说,挑不出什么大毛病,咱也没往那方面去想。广告后面紧接着是动画版的三国演义。动画是孩子们的专利,即使有成人观看,估计比例很小很低。家长一般不会陪伴孩子一同欣赏。小的孩子看不懂,大一些的自己会看。那么问题来了。

一则股票广告,一则瑜伽广告与少儿有何关系?与少儿(不排除有些成人)无大干系的广告插播在少儿节目间,我是觉得问题大大的,插播的时机、渠道与接收对象不妥。它选择了错误的时机与错误的受众,广告效果应当极差,也不会带来多少收益。

广告要根据目标受众的兴趣爱好等特征精准投放,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上述二则广告完全违背了广告投放的基本要求。弄些证券股票和妇女健身的广告投放少儿频道,是让少儿学瑜伽健身、学股票操作呐。他们对广告内容压根不懂,哪来的认同感产生?

由此我想起“对牛弹琴”的寓言故事。寓言很大众化,家喻户晓。相传古人公明仪弹的一手好琴。有一天,他突发奇想,试一试牛是否有情感。他对牛弹奏一首《清角》曲子。牛没有任何反应,只会低头吃草。公明仪见牛没理会,就模仿牛喜欢的蚊子声音,饥饿的小牛犊叫唤声音来弹奏。这次,牛揺着尾巴,竖起耳朵,来回走着听了。“对牛弹琴”的故事既批评说话人不看对象,又讥笑听话者愚蠢。

“对牛弹琴”不是牛的错误。它本来就不会欣赏人的情趣。公明仪偏要“拉郎配”,拿把琴,在牛的面前自弹自嗨。结果它毫无动情,该咀食该嚼草,照吃不误。其能怪牛吗?其真不知牛也。

怪不得牛,那弹琴的人恐怕就要担责任了。是弹琴人错误地选择不通人性的家畜,弹琴人的认知发生错乱。飞禽走兽包括家养牲畜是有情商的。比如狗能够感知主人的情绪变化,并做出反应;同伴受到威胁时乌鸦会发出警告声;通人性的黑猩猩对受伤的伙伴,表现出同情与关心,会前来安慰。弹琴人高看了牛的情商,牛的情商再高,也不会听懂音乐吧。

由弹琴人的错误推及到广告主、广告制作者与广告发布者。我等乃不知广告要领之辈,都能感觉到受众不对。少儿就不是受众,不要说不理解内容,甚至都没听说过这两个项目。看了后徒增烦恼,厌倦、唾弃。广告投放的目标,是根据不同受众群体和传播效果,选择合适的投放渠道。广告主、广告制作者与广告发布者选择少儿节目,一个劲地述说股票和瑜伽,可知广告效果衰竭得一干二净,广告主投入广告的费用算是白搭了。错不在“牛”,不在受众。

现代版的“对牛弹琴”。嘲笑弹琴人不看对象,未能根据实际情况,又不考虑对象的接受能力。讥讽其对外行人说内行话,幼稚无知。

广告主花巨额资金作广告的目的,让更多人获知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希望受众了解被购商品以及服务的内容,希望通过广告快速占领市场,获取更多份额。你的广告受众错误,还指望商品扩大影响,增加销售额吗?

来源:弓长金帛山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