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5月,江苏南京、无锡、苏州、盐城等11个设区市针对持续干旱天气,通过人工增雨作业缓解旱情。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2025年5月,江苏南京、无锡、苏州、盐城等11个设区市针对持续干旱天气,通过人工增雨作业缓解旱情。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作业条件选择
人工增雨需满足严格的气象条件:云层厚度需超过2公里,云中需含有丰富的过冷水(0℃以下未结冰的水),且存在上升气流。此次江苏多地抓住5月4日至5日的系统性降雨天气窗口,通过雷达监测和气象模型分析,确定云层条件符合催化要求。
催化剂播撒方式
火箭弹发射:主要采用WR-98型火箭弹,将碘化银(AgI)播撒至5-6千米高空。例如,无锡发射12枚火箭弹,苏州10枚,南京18枚,覆盖云层中过冷水区域。
地面设备辅助:部分区域结合高炮或高山烟炉,向云中释放盐粉、尿素等吸湿性颗粒,促进暖云中水滴碰并增大。
作业流程与安全措施
作业前需向空管部门申请空域,确保发射安全。例如,盐城划定了半径10公里的作业警戒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作业后,若发现火箭弹残骸需立即上报,避免误触。例如,淮安、盐城等地公布了应急联系电话。
人工增雨的科学原理
人工增雨并非“凭空造雨”,而是通过干预云的微物理过程增加自然降水量,其核心原理如下:
冷云催化
碘化银作用:碘化银在高空受热分解为银和碘原子,形成微米级冰晶核。这些冰核吸附过冷水汽,形成冰晶并增长,最终通过重力降落为雨。
干冰降温: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升华吸热,使云中温度骤降至-40℃以下,促使水汽直接凝华成冰晶,加速降水形成。
暖云催化
针对温度高于0℃的暖云,播撒盐粉、尿素等吸湿性颗粒,作为凝结核吸引水汽聚集,形成大水滴并通过重力碰并过程形成降雨。
动力催化(增强云体生命力)
在积状云中过量播撒催化剂,释放潜热使云体升温,增强上升气流,延长云体寿命,从而增加降水总量。
本次作业效果与意义
降水效果:无锡市区累计降雨量超10毫米,最大达21.9毫米;苏州、南京等地降雨量普遍增加10%-25%,有效缓解了1-4月以来的特旱等级。
生态与经济价值:补充了农业灌溉水源,改善了果树、茶树等经济作物的土壤墒情,同时降低了森林火险等级。
技术局限性:人工增雨仅能增加自然降水量的6%-25%,且需依赖有利天气条件,无法完全解决长期干旱。
延伸知识:人工增雨与消雨的区别
人工增雨:在自然降水云系中增加催化,提升降水量。
人工消雨:通过超量播撒冰核或提前催化上游云系,抑制目标区域降水。例如,大型活动前在云团上游实施消雨作业。
此次江苏多地通过科学规划与精准作业,展现了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也为未来应对极端气候提供了实践经验。
来源:山川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