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一段短视频让河南郑州某小区的李大爷火遍全网。镜头里,68岁的他穿着笔挺保安制服,对着镜头咧嘴一笑:“!”原来,李大爷退休后应聘当保安,却被要求每天站岗8小时、每周轮值夜班,还要处理业主快递丢失、车辆剐蹭等纠纷。视频里他展示的《保安日记》密密麻麻
2025年4月,一段短视频让河南郑州某小区的李大爷火遍全网。镜头里,68岁的他穿着笔挺保安制服,对着镜头咧嘴一笑:“!”原来,李大爷退休后应聘当保安,却被要求每天站岗8小时、每周轮值夜班,还要处理业主快递丢失、车辆剐蹭等纠纷。视频里他展示的《保安日记》密密麻麻记录着:“3月15日,劝走翻垃圾桶的流浪汉被投诉态度差”“4月2日,暴雨天帮业主关车窗反被嫌弄湿座椅”。这条带着黑色幽默的控诉,让#当代保安生存图鉴#冲上热搜,播放量突破3亿。
“银发打工人”困局:年龄不是枷锁,偏见才是,李大爷的经历撕开了“退而不休”群体的生存褶皱。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再就业人口已超7000万,其中保安、保洁等基层岗位占比达62%。但社会对“银发打工”始终戴着有色眼镜:年轻人当保安叫“过渡期”,老年人当保安就成了“混日子”;企业用老年员工时高喊“奉献余热”,谈福利保障时又强调“非正式用工”。就像李大爷的夜班费比年轻同事低30%,维权时却被物业怼“给你工作是做慈善”——原来年龄歧视穿上“照顾老人”的外衣,照样能理直气壮地剥削。
保安这个职业,正在沦为情绪的“收纳箱”。有人嫌他们管太宽:“看大门的凭啥查我证件?”有人嫌他们管太少:“车被划了要你们有什么用?”更讽刺的是,某些业主一边要求保安24小时随叫随到,一边把“不想读书就去当保安”挂在嘴边教育孩子。李大爷的日记本里,藏着所有基层服务者的委屈:我们守护着小区的安全,却守护不了自己的职业尊严。当社会把“吃苦”等同于“活该”,任何岗位都能变成精神上的“血汗工厂”。
评论区那句“大爷退休金不够花吗?”的问询,暴露了更深层的认知偏差。2025年企业职工人均养老金约3800元,而郑州平均房租已涨到2000元/月。像李大爷这样为减轻子女负担、维持生活品质而打工的老人并非个例。但当前舆论场呈现诡异撕裂:既赞美日本80岁出租车司机的“工匠精神”,又嘲讽中国老人退休打工是“儿女不孝”——原来我们对“老有所为”的宽容,还要看国籍和工种。
这场关于保安的讨论,本质是场关于尊严的全民考试。当我们给外卖员打赏“暖心小费”、给环卫工送“爱心早餐”时,别忘了给小区保安递把歇脚的椅子;当我们在网上为“职业不分贵贱”点赞时,更要在现实里收起那些“没出息”的指指点点。
来源:觅尤亦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