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印度洋竟然是软珊瑚的天堂!4400个样本揭开一个“隐秘王国”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7 21:37 2

摘要:▲上图:这片片色彩绚丽的软珊瑚,其颜色从深红到紫色渐变,这些软珊瑚也被称为海柏。软珊瑚与硬珊瑚不同,它们没有坚硬的钙质骨骼,而是依靠体内的骨针来支撑身体。这种软珊瑚通常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海洋中,为各种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摄影:王敏幹(John M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王海诗(Amphitrite Wong)

▲上图:这片片色彩绚丽的软珊瑚,其颜色从深红到紫色渐变,这些软珊瑚也被称为海柏。软珊瑚与硬珊瑚不同,它们没有坚硬的钙质骨骼,而是依靠体内的骨针来支撑身体。这种软珊瑚通常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的海洋中,为各种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来源。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2019年拍摄于印度尼西亚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本文约2700字,阅读约6分钟

在五光十色的珊瑚礁世界里,硬珊瑚总是“C位”出道,而一种更柔软、更神秘的生物——软珊瑚,却常年隐身在大众视野之外。它们没有硬骨架,却构建起大片海底森林;它们不像鱼群那样灵动,却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关键角色。近期,一项基于4400份样本、跨越整个印太区域的重磅研究首次揭示了这些海底“隐者”的真实面貌——它们并非配角,而是另一种海洋主角,甚至还在气候变化中悄悄接管珊瑚礁的未来命运。

“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小编注意到,一项于2025年5月2日在《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的最新研究,首次以系统、广泛的基因手段揭示了印太地区共生藻软珊瑚的生物多样性与地理分布格局。这项研究由来自美国哈维穆德学院 (Harvey Mudd College)的Catherine S. McFadden联合二十多位国际学者共同完成,利用分子标记分析超过4400个软珊瑚样本,重塑了这一重要但长期被忽视的海洋类群的生物地理图谱。

过去几十年,科学界对于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关注大多集中于造礁石珊瑚、珊瑚礁鱼类等熟知类群,而软珊瑚——尤其是与共生藻类共存的种群——由于分类困难、形态可塑性强、缺乏硬骨骼结构,一直处于研究的边缘。然而,正是这些柔软的海底生物,在许多印太浅海珊瑚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生态角色。它们不仅竞争空间、提供栖息地,还可能在某些生态状态转化中取代硬珊瑚成为主导群体。

研究团队通过两个DNA条形码位点(mtMutS和28S rDNA)对软珊瑚样本进行分析,将其划分为分子操作分类单元(MOTUs),以此作为种的代理指标。该研究结果显示,传统公认的珊瑚多样性热点——印澳群岛区域,确实是共生藻软珊瑚的一个高多样性中心。然而,西印度洋这一以往被低估的区域也显示出同等水平的物种丰富度。这一新发现挑战了过去将生物多样性集中于东南亚-西太平洋一隅的观点,为全球珊瑚礁保护格局的重新评估提供了依据。

上图:共生藻软珊瑚采样点的地理分布示意图,每个圆圈代表一个采样地点,圆圈大小对应该地点测序的标本数量(详见表1),具体地点信息列于补充表S1中。图中使用不同颜色和数字标记来区分海洋省份,包括如南中国海(25)、珊瑚三角区西部(30)、夏威夷(37)、中部波利尼西亚(39)等共22个区域。这些划分反映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异,虚线则标出了不同的海洋界限,帮助理解软珊瑚在印太地区复杂的生物地理格局。图源:McFadden, C.S., Erickson, K.L., Lane, A. et al.

更值得注意的是,物种的地方性——即特有性——在这两个多样性中心尤为突出,而红海和夏威夷等地理边缘区域虽然总体物种数量较低,但也呈现出高度的地方性。这一现象表明,不同地理区域中的软珊瑚种群在演化历程上可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隔离与适应过程。研究进一步发现,软珊瑚的生活史特征,尤其是幼体是否具备远距离扩散能力,是决定其分布范围的关键因素。那些具底栖幼体的类群通常缺乏远洋岛屿的广泛分布,却在较封闭区域中形成了高比例的特有种。这种机制深刻揭示了生物地理格局形成背后的生态与进化驱动力。

过去依赖形态学特征进行的软珊瑚分类研究,常因形态变化大、描述不清晰、缺乏模式标本而导致误判。而借助分子工具,研究者不仅识别出多个传统意义上“广泛分布”的种实际上是由多个隐蔽种构成的复合体,也发现一些此前被分开的类群在遗传上并无实质差异,应予以合并。这些发现说明,要真正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与演化史,仅靠肉眼观察与传统分类方法远远不够,必须依赖遗传学的深入介入。

▲上图:软珊瑚。©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这项研究揭示了软珊瑚的多样性现状,也为理解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提供了基础。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不断改变海洋环境,某些区域出现了从硬珊瑚向软珊瑚主导的生态转变。了解软珊瑚的种类构成与分布模式,将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珊瑚礁可能出现的生态新常态,并为制定针对性的保护与修复措施提供科学支撑。

长期以来,软珊瑚这类看似低调的海底生物,被大多数生态研究与保护规划所忽略。而这项研究作者们另辟蹊径,用庞大的样本量、先进的分子分析手段与清晰的地理视角,重塑了我们对海洋多样性的认知,也提醒我们——在这片不断变化的海洋中,那些未被充分认识的生命形式,或许正是生态系统韧性的关键所在。

感兴趣的“海洋与湿地”读者可以参看全文:

McFadden, C.S., Erickson, K.L., Lane, A. et al. Biodiversity and biogeography of zooxanthellate soft corals across the Indo-Pacific. Sci Rep 15, 15461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5-98790-7

OceanWetlands·小百科

硬珊瑚vs软珊瑚

珊瑚分为硬珊瑚和软珊瑚。它们在结构、形态、生态功能以及生存环境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浅水珊瑚依赖光合作用才能形成珊瑚礁;而深水中多为软体珊瑚,如柳珊瑚、海柏或椰菜花等软珊瑚,它们不会形成珊瑚礁。

硬珊瑚(Scleractinia)有坚硬的钙质骨骼,这种骨骼由碳酸钙构成,是珊瑚礁形成的基础。硬珊瑚的触手通常以六的倍数排列(如六触手或十二触手),外观类似岩石,其坚硬的骨骼能够抵御水流冲击和捕食者的威胁。硬珊瑚通过共生藻类获取营养,并且在死亡后,其钙质骨骼会逐渐钙化,成为珊瑚礁的“基石”。硬珊瑚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海区域,需要充足的光照和较高的钙镁水平来维持钙质骨骼的生长,因此对水质要求较高。

相比之下,软珊瑚(Alcyonacea)没有坚硬的钙质骨骼,而是依靠柔软的蛋白质纤维或棘状结构支撑身体。软珊瑚的触手通常以八的倍数排列(如八触手),形态多样,可以呈羽毛状、树枝状或扇形等,颜色鲜艳,包括红色、黄色、橙色等。软珊瑚不参与珊瑚礁的构建,而是通过其柔软的身体适应水流环境,并依靠捕食浮游生物或吸收营养物质来生存。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可以在较深的水域或低光照条件下生长。下面的图,是一些软珊瑚:

▲上图:一些软珊瑚。©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值得一提的是,柳珊瑚也是软珊瑚目(Alcyonacea)下的一个类群。传统分类(20世纪及以前)中,柳珊瑚曾被单独列为柳珊瑚目(Gorgonacea) ,与软珊瑚目(Alcyonacea)并列。现代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基于DNA分析,国际分类学界(如WoRMS、ITIS)已将柳珊瑚并入软珊瑚目,作为其下的一个演化支(如海扇科Plexauridae、鞭柳珊瑚科Ellisellidae等)。

▲上图:深海三角洲柳珊瑚(Callogorgia delta)常见于墨西哥湾的冷泉附近,照片拍摄于439米的深海处。粉红色的海蛇尾可能对这些珊瑚有益。图片版权:Creative Commons CC0 1.0 / Ecogig Consortium

珊瑚群的分布深度主要取决于光照条件、水温、营养物质和地理环境。一般来说,珊瑚礁通常分布在浅水区域(大多数珊瑚礁分布在水深20米以内,尤其是热带和亚热带的浅水海域中,这些区域的水深通常不超过50米,比如上图中就是浅水珊瑚),因为珊瑚需要阳光照射以支持其内部共生藻类——虫黄藻的光合作用。这些虫黄藻为珊瑚提供了大部分能量,光线充足的浅水区更有利于珊瑚礁的生长。

▲上图:浅水珊瑚礁。深度约5-8米。©摄影:王敏幹(John MK Wong)

深水珊瑚,分布深度可达200米~3000米,甚至更深。由于阳光在深水中难以穿透,这些深水珊瑚通常依赖捕食浮游生物、而非光合作用。它们不含虫黄藻,代谢方式也与浅水珊瑚有所不同。

深水珊瑚群为深海生物提供了独特的栖息环境,能够支撑深海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深水珊瑚群还能为科学家研究极端环境下的生物适应性提供宝贵线索。

本文仅代表资讯,供读者参考,不代表平台观点。

资讯源 | Scientific Reports,

World Register of Marine Species,

Coral Reefs of the World

文 | 王海诗(Amphitrite Wong)

审核 | John

排版 | 绿叶

海洋与湿地·往期精选

May 6th, 2025

● 鱼越大毒越多?400条珊瑚礁鱼揭秘:体型与36种污染物浓度惊人关联

● 红海潜水记!领略世界级珊瑚“海底天堂”

● 夜探:霜鹿角珊瑚伸出白色的触手觅食!大湾区海洋生物数字文献库

● AI听觉解码珊瑚礁"声纹密码":神经网络技术实现鱼类叫声精确捕捉

● 珊瑚礁“心电图”!新型浮标实时监测,揭秘海洋酸化“隐形杀手”

● 卡塔尔离岸岛屿海域的珊瑚

● 印尼的布纳肯国家海洋公园的珊瑚(摄:周浩郎)

【本文参考资料】

【你知道吗?】长期以来,在全球,船舶的开放式螺旋桨在航行过程中给海洋生物带来了显著的伤害和死亡,尤其是对于大型海洋生物如鲸类、海豚、海龟、儒艮、海牛等。例如在北大西洋,因开放式螺旋桨撞击带来的鲸豚死亡比比皆是;如在卡塔尔海域,有超过50%的鲸鲨身上都有明显的螺旋桨伤痕。这显示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在我国也不例外,多年来沿海发现因被螺旋桨打死的海洋动物不在少数。此外,开放式螺旋桨对于人类(游泳者、潜水人员和海上作业人员)的伤害案例也比比皆是。许多专家建议,在海洋保护区、或重要海洋哺乳动物区域(IMMAs)或重要迁徙路线上降低船舶速度、加装螺旋桨保护装置,是减少损害、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良好举措。(海洋与湿地·宣)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