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突厥(Türk)是一个历史上活跃于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集团,其名称最早出现在中国隋唐时期的汉文史料中(《周书》《隋书》),6世纪中叶崛起于阿尔泰山地区,建立了横跨欧亚草原(从东亚满洲至东欧黑海)的突厥汗国(552—744年),而突厥是从柔然脱胎而来。
突厥(Türk)是一个历史上活跃于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集团,其名称最早出现在中国隋唐时期的汉文史料中(《周书》《隋书》),6世纪中叶崛起于阿尔泰山地区,建立了横跨欧亚草原(从东亚满洲至东欧黑海)的突厥汗国(552—744年),而突厥是从柔然脱胎而来。
从匈奴到柔然,亚洲中东部的草原部落联盟在匈奴部落西迁后,出现了混乱和权力真空。拓跋鲜卑部落联盟崛起后南迁汉化成为北魏——中国北方的国家,就在拓跋鲜卑联盟中,天降奇才,奴隶木骨闾——郁久闾氏(3世纪后半叶)逃亡回到漠北,创业起家创建新的草原部落联盟,自称柔然,柔然可能源于阿尔泰语,含义有“贤明”“法则”或“艾草”等。总之木骨闾成为新一代漠北领袖——阿那瓌可汗,史载阿那瓌向北魏表示“臣先世源由,出于大魏”,并得到了北魏的官方认可。
在草原政治中,“奴隶”与“可汗”往往只有一战之隔。后来的突厥汗国、蒙古汗国起家几乎是都柔然汗国发迹故事的翻版,是游牧民族历史上最经典的逆袭模式,一个超强组织战斗能力的英雄横空出世,作为原来可汗统治联盟的奴隶,逆袭改命,带领自己的部落干掉原来腐朽失去人心的部落可汗,创建一个新的联盟,英雄成为新的草原联盟可汗,然后他的子孙经过努力建立奴隶制游牧国家,他的部落成为新的草原汗国名称。
中原大地进入南北朝时代后,大漠草原上的柔然汗国崛起。由鲜卑、敕勒(高车)、匈奴余部及西域胡人等多民族组成,统治60余姓氏,包括郁久闾氏、斛律氏(敕勒)、阿史那氏(突厥)等。
这些氏就是氏族就是一个一个部落。木骨闾之子车鹿·郁久闾氏首次以“柔然”为号,并依附拓南边的跋鲜卑,402年社仑可汗统一漠北,建立军法,仿中原制度,形成早期奴隶制国家。柔然(4–6世纪)是继匈奴之后统治大漠高原的游牧帝国。
突厥部落(阿史那氏)因擅长冶铁锻造,被柔然人称为“锻奴”(Tiejiang slaves)。他们居住在阿尔泰山(突厥语称“金山”),为柔然打造武器、马具和盔甲。柔然可汗对要求突厥部落首领亲自献铁器;禁止突厥人自称“部落”,只承认他们是“工匠群体”。
突厥人最初是柔然汗国(Rouran)的“锻奴”,以擅长冶铁闻名,居住在阿尔泰山,突厥语称“金山”,传说突厥部落祖先是阿史那氏(Ashina),源自“狼母”神话。《周书》记载突厥先祖被母狼哺育。
546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协助柔然击败高车——铁勒部落,但柔然可汗阿那瓌轻视他,称其为“锻奴”。土门在突厥语中是万户的意思,也就是部落领袖。
552年,土门联合高车残部反叛,大破柔然,柔然末代可汗阿那瓌自杀。土门自称“伊利可汗”,意为“国家的可汗”,正式建立突厥汗国,定都于都斤山,在今天蒙古杭爱山。
土门的儿子553年即位,称为木杆可汗,突厥史上最强大的可汗之一。在位20年间,西征灭柔然残部,吞并西域今新疆,迫使嚈哒人(白匈奴)臣服;东进征服契丹、奚族,控制辽东;南压:迫使北周北齐争相进贡,“周齐争献锦绢”。版图东至辽河,西抵咸海,北达贝加尔湖,南逼长城,史称“控弦之士四十万”。
而土门的弟弟,木杆可汗的叔,室点密被土门派去经略西域,统领十万部众,征服天山南北及中亚地区,铁勒、葛逻禄等部落,并与波斯萨珊王朝合作瓜分嚈哒汗国(白匈奴),后来又开辟了突厥-东罗马联盟,共同对抗波斯。
突厥帝国西征是室点密操盘,他被封为“西面可汗”,统治阿尔泰山以西地区,形成突厥东西分治的雏形,但仍尊土门系为大可汗。
但是581年隋朝建立后,突厥在南侵过程中发生了内斗,并在583年突厥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形成西突厥汗国。
突厥在隋朝分裂离不开一个人。
单说长孙晟,估计知道的人不多,但要说起他女婿李世民,恐怕没几个人不知道。
他的老领导隋文帝杨坚,给了如此的评价,“长孙郎武艺逸群,适与其言,又多奇略。后之名将,非此子邪?”新领导杨广则说:“将军震怒,威行域外,遂与雷霆为此,一何壮哉!”南宋时期的史学家,评价更高,“长孙晟终隋世,以成北方之功,过于卫霍用百万师矣。”
突厥南压北周北齐
长孙晟,自幼矫捷过人,精于骑射,周边贵族子弟与其比武均折于旗下,十八岁就充任了皇帝的卫士。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突厥第四任——沙钵略可汗阿史那·摄图请求和亲通婚,北周宣帝宇文赟将赵王宇文招之女封为千金公主相嫁。
为各自炫耀国力,北周和突厥都精选猛勇作为使者。战斗力出众的长孙晟,被任命为副使护送千金公主去突厥可汗的牙帐。之前两国交聘时,北周使者因打不过突厥勇士,而被沙钵略可汗轻视不礼。这次送亲使队到来,阿史那·摄图又准备比划一番。他命人捧来一张硬弓,询问谁能射中百步以外悬挂的铜钱。在场的两国勇士皆面露难色,只有长孙晟一箭射入铜钱的方孔。
一箭双雕故事
一箭成名的长孙晟,马上就被沙钵略另眼相看,硬是被留在突厥住了一年。沙钵略将诸子弟贵人招来与长孙晟亲近,并让他教授射箭的心得要领。
在与各位贵族酋长接触的过程中,长孙晟没闲着只顾思乡想老婆孩子,政治敏锐的他发现了突厥汗国内部隐藏的种种裂隙。沙钵略的儿子雍虞闾(之后的都蓝可汗)性格懦弱,可弟弟阿史那·处罗侯(继兄位为叶护可汗)却颇有能力,这让沙钵略心中常有忧虑。而且突厥有四个可汗,老大为沙钵略可汗,其它三个为达头可汗、阿波可汗、突利可汗,他们叔侄兄弟四人分居四面,各有强兵,表面看起来是一家人,但实际上谁也不服谁。长孙晟在与阿史那·处罗侯接触期间,趁游猎之机,将突厥汗国的山川形势、部众强弱,了然于胸。
突厥汗国的开国之君阿史那土门(伊利可汗)去世之后,汗位一直在他的三个儿子中传承(乙息记可汗、木杆可汗和佗钵可汗)。佗钵可汗的汗位来自哥哥木杆可汗,所以在他去世前立侄儿子,交代儿子庵逻要把汗位让给木杆可汗的儿子大逻便,但是佗钵可汗去世后,乙息记可汗的儿子阿史那摄图联合一部分突厥贵族反对大逻便继位,仍旧拥立庵逻为可汗。
接下来阿史那家族的三位堂兄弟间纠纷不断,最终庵逻无力约束内部纷争,让位于阿史那摄图,称沙钵略可汗,让位后的庵逻称第二可汗。沙钵略可汗继位后,又以大逻便为阿波可汗,统辖西域。
而在更遥远的西部还有一位达头可汗,这位达头可汗是突厥汗国开国君主伊利可汗弟弟密点室的儿子,从辈分上来说是沙钵略可汗的叔叔。就这样,这时候的突厥汗国以沙钵略可汗为正统,达头可汗(堂叔)、阿波可汗(堂兄弟)、突利可汗(堂兄弟)等叔侄兄弟各统强兵,分居四面,再加上处罗侯(弟弟)叶护可汗,都号称可汗。他们在外人看来一团和气,但是内怀猜忌。
长孙晟回朝后,向丞相杨坚(此时还是北周)详细讲述了突厥汗国的虚实。杨坚大喜,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王杨坚接受禅让,成了皇帝,当然禅让是好听说法,现实中谁心甘情愿愿意放弃皇帝位置。
隋朝建立把北周给灭了,沙钵略的新媳妇是北周的千金公主,沙钵略就是是北周女婿,亲戚关系,现在杨坚自立为帝废了亲家人,沙钵略不收拾他,没脸去见老婆北周千金公主。
隋开皇二年(582年),沙钵略可汗联合其他四位可汗,发四十万大军攻隋,分兵数路,东起辽东,西至甘肃,在绵长的战线上对隋朝发起了进攻。当时隋国南面还有陈国,北疆的沉重压力,令杨坚被迫放弃了南下攻陈朝计划,集中全部主力实施防御。
正当突厥五位可汗,四十万突厥起兵突入长城,从多路攻隋,其势难挡,一时间,武威、兰州、天水、安定、上郡、弘化、延安等地尽被劫掠。
在此危机之时,长孙晟与杨坚商议定下,按照长孙晟策略实施远交近攻、离强合弱,分而击之之计分裂突厥。长孙晟出使突厥开始实行离间之计。
先派遣使者拜访达头可汗,达头可汗辈分高且长期在中亚独立运作,只是政治上认可大可汗,隋朝特赐狼头大纛,极尽所能得恭维奉承达头可汗。达头可汗派使者回访时,隋朝将其使者的位置安排在沙钵略可汗使者的前面,以示尊贵。这样一来,沙钵略可汗对达头可汗产生猜疑不满。
同时长孙晟亲自出马再次出使突厥,他秘密前去会见沙钵略可汗的弟弟叶护可汗处罗侯,这是他在突厥时期认识的老朋友。长孙晟劝他与隋朝交往,不要像他哥哥沙钵略为了女人不顾族人的生死。
一番运作下来,突厥五汗裂痕变成裂缝,人心散了。
初步取得一些进展之后,沙钵略可汗想继续南下,但是最西边的达头可汗不听号令,劫掠一番后就带兵撤走了。沙钵略心中对他愈加不满。
长孙晟又亲去游说沙钵略可汗的儿子,让其对沙钵略谎报消息说北方铁勒等部族谋反攻打牙帐,沙钵略担心后院起火,无奈退兵。但是咽不下这口气。
开皇三年(583年),沙钵略可汗再次进攻隋朝。阿波可汗也领军进犯,被隋军击败。长孙晟又乘机派人游说阿波可汗,说:“每当摄图(沙钵略可汗)率军来犯,每战必胜;而阿波可汗(大逻便)刚刚出兵,便遭败绩,这实在是突厥的耻辱,他内心难道不感到羞愧吗?况且摄图与阿波原本兵力相当。如今摄图屡战屡胜,深受部众尊崇;阿波却屡遭败绩,使国家蒙受羞辱。摄图必定会借此将罪责归咎于阿波,实现其蓄谋已久的计划,摧毁阿波的北牙王庭。希望(阿波)能审时度势,自问能否抵御这样的局面?”
阿波可汗与沙钵略可汗本就不和,阿波可汗战败后,担心沙钵略趁机将罪责推到自己身上吞并自己的部众。因此阿波可汗有些动摇,他派使者回访,长孙晟又故意对使者说达头可汗已经与隋朝联合,沙钵略完全约束不到达头可汗,劝阿波可汗“何不依附天子,连结达头,相合为强,此万全之计。岂若丧兵负罪,归就摄图,受其戮辱邪?”阿波可汗听长孙晟说的极有道理,立刻派遣使者到隋朝请和。
这次南侵沙钵略也没有讨到好。隋朝精兵在白道大败突厥,使得“沙钵略弃所服金甲,潜草中而遁。其军中无食,粉骨为粮,加以疾疫,死者甚众。”
白道惨败,沙钵略心中不爽,又听闻阿波可汗心怀叵测图谋不轨,先行回国的他一气之下率军袭击阿波可汗的领地,杀死了阿波可汗的母亲,兼并了阿波可汗的部众。
阿波可汗便向叔叔达头可汗求援,达头可汗立刻给予大力援助。有着杀母之仇的阿波可汗和沙钵略可汗是不死不休,突厥陷入了内斗之中。至此突厥汗国正式分裂成东西两部分,相互进攻,实力极大消耗,无力大规模南侵隋朝。沙钵略被迫向隋称臣。
史载:“突厥之内,大畏长孙总管,闻其弓声,谓为霹雳,见其走马,称为闪电。” 长孙晟的“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策略,离间分化突厥,且辅以军事进攻,成功地削弱了突厥。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长孙晟名声不显,因为他没有精彩的战斗故事。
隋末天下大乱,始毕可汗(609–619年在位)的反扑,615年,始毕率十万骑围隋炀帝于雁门,险些俘虏皇帝,东突厥迎来次级反弹。
西突厥由室点密系(达头可汗、射匮可汗等)统治,控制西域和中亚,疆域东起敦煌,西至里海。东突厥占据漠北,与隋唐对抗,
颉利可汗(620–630年在位)上位可汗后,运气不佳,继位后连年雪灾,牲畜死亡,部众离心。
颉利可汗就想通过改革闯关,通过组织变革集中权力,增强实力。但是刀刃向内,改革选择领域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盲目照搬他国表面做法,从古至今,失败的太多。改革从来不是一改就成,更多是一改就加速灭亡。
颉利可汗重用从中原逃难而来的赵德言。赵德言投其所好,他向颉利可汗描述了中原王朝的强大和中央集权的优势,迎合了颉利可汗的集权的想法。颉利可汗少年时曾经随父汗游历中原,颉利可汗希望通过赵德言的改革,使东突厥像中原王朝一样强大。
赵德言建议颉利可汗
1. 加强可汗权力
效仿中原王朝的集权模式,扩大颉利的专制权力,突出其尊贵地位,增加上下级之间的繁文缛节。这种改革试图削弱突厥贵族的自治权,将权力集中到颉利可汗手中。
2. 改变旧有风俗和政令
赵德言大量改变突厥的旧有风俗习惯,将中原王朝的治国手段原封不动地搬到草原上,导致政令变得繁琐苛刻。这种“汉化改革”试图用中原的行政方式来管理游牧部落,但与突厥传统的简单治理模式背道而驰。
3. 重用外族人
颉利可汗在改革过程中,疏远本族突厥人,转而重用粟特人等外族人。他希望通过这些在国内缺少根基的外人来压制本国贵族,但粟特人并不买账,反而对突厥贵族的处境表示同情。
4. 加重赋税
由于改革导致突厥内部矛盾加剧,加上连年自然灾害,颉利可汗的财政陷入困境。为了弥补财政不足,颉利加重对各部落的赋税征收,进一步激化了矛盾。这些改革举措严重违背了突厥的传统习俗和社会结构,引发了突厥贵族和普通部众的强烈不满。最终,东突厥汗国内部离心离德,各部落纷纷反叛,东突厥的国力迅速衰弱。
于此同时,唐初李世民玄武之变后,掌握权力后励精图治,积极准备北防。
629年,东突厥连年灾荒,内部改革离心离德,时机成熟,唐太宗命李靖、李勣分道北伐,大获全胜。次年,唐军夜袭阴山,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
西突厥位置主体在中亚、新疆等地。最初被分封到中亚地区为西突厥可汗室点密,室点密可汗去世后,其子达头继承其位。西突厥可汗势力日渐强盛,控制着阿尔泰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室点密可汗曾经和波斯帝国合作瓜分了嚈哒(yàndā)汗国,至此疆域扩张到了里海一带。室点密可汗势力强盛,还可以单独开展外交活动,与东罗马、波斯等国建交。
到了沙钵略可汗时代,为了削弱西突厥可汗,又在阿尔泰山一带分封了贪汗、番那和阿波三个可汗。
583年,突厥爆发内战,东西突厥正式分裂,这场内战一直持续到603年才结束。西突厥内部也分为两大系统,分别是室点密系和阿波系。
室点密系的土地主要在伊犁河以西,以右厢五俟斤(五弩失毕)为依托,右厢五大部落分别是阿悉结阙、哥施阙、拔塞干敦沙钵、阿悉结泥孰、阿舒虚半。阿波系主要位于伊犁河以东,以左厢五啜(五咄陆)为依托,分别是处木昆律、胡陆屋阙、摄舍提敦、突骑施贺鲁施、鼠尼施处半。这十大部落并称“十箭”。此外,西域各国、中亚粟特诸国(昭武九姓)、吐火罗27国都属于西突厥的势力范围。
唐初的西域中亚局势
西突厥的政治结构天然存在隐患。作为游牧汗国,其采用 “十姓部落” 分封制,内部分为蓝黑两突厥,以咄陆五部(蓝突厥)和弩失毕五部(黑突厥)为核心,各部首领(叶护、俟斤)拥有高度自治权。
这种体制在统叶护可汗(619-628 年在位)时期达到鼎盛,627年,统叶护和东罗马帝国联合进攻波斯,杀波斯王。最终波斯臣服于两国,西突厥开始在波斯驻军和征税。史称统叶护“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称霸西域”。他通过设立吐屯监察西域诸国、控制丝绸之路商税,使西突厥疆域东起敦煌、西至里海,成为中亚霸主。
这种松散的联盟体制在汗国强盛时尚能维持,但一旦可汗权威削弱,便会引发权力真空。东突厥的灭亡加速了西突厥的内部危机。
630 年东突厥颉利可汗被俘后,西突厥贵族为争夺继承权爆发激烈内斗。这一年,阿波系的莫贺咄小可汗杀统叶护可汗,自立为侯屈利俟毗可汗。而室点密系的部落又退咥力特勤为肆叶护可汗,于是西突厥再次陷入了内战之中。阿史那社尔则趁机反叛,攻占了大片土地,自号为都布可汗。此时的西突厥三汗并立,局势十分混乱。不过,阿史那社尔很快被西突厥击败,投降于唐朝。西突厥的混乱给唐朝进入西域提供了机会。
630年,伊吾脱离了西突厥的控制,投入了唐朝,唐太宗在此设置了伊州,纳入到了唐朝的版图。635年,乙毗咄陆可汗发兵击败阿史那社尔,阿史那社尔被迫投降唐朝。此后,乙毗咄陆可汗对唐朝发动了攻势,并控制了高昌国。
640年,唐太宗派遣大军进攻西突厥,镇守可汗浮图城的阿史那步真投降,唐朝在此设置了庭州。就在当年,唐朝灭高昌国,设置了西州以及安西都护府。以上的伊州、庭州、西州就成为了唐朝经营西域的据点。
唐初在西域的据点
此后,乙毗射匮可汗继位,他继续对唐朝发动攻势。648年,唐朝和乙毗射匮可汗爆发了西域争夺战争,唐太宗派遣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西征,由于西突厥内乱,乙毗射匮可汗和阿史那贺鲁等相互内斗,使得唐朝大军如入无人之境,西域的龟兹很快被攻破,焉耆、于阗、疏勒先后投降。随后,唐朝在此设置安西四镇,并将安西都护府迁移到此。乙毗射匮可汗在战争中被阿史那贺鲁击败,逃走到吐火罗,被当地的突厥首领收留。
649年,唐太宗去世,阿史那贺鲁——西突厥室点密可汗的五代后代,自立为可汗,反叛唐朝,攻陷了安西四镇。651年,唐朝派遣大军进攻,但是粮尽而退。653年,阿史那贺鲁阵营内部也发生叛乱,其颉芯达度设自立为真珠叶护可汗,并和唐朝通好。于是唐朝派遣大军第二次西征,但还是遭到失败。656年,唐朝发动了第三次西征击溃了阿史那贺鲁。657年,唐朝发动了第四次西征,真珠叶护可汗也发兵配合,显庆之战中,苏定方以 1 万唐军为主力,带领回纥骑兵大败 10 万主力,贺鲁逃亡到石国(今塔什干)后城主俘虏交给追击而来的唐将萧嗣业,西突厥正式灭亡。贺鲁被押送到长安,到了显庆四年,也就是659年,阿史那贺鲁在长安去世了。
西突厥汗国灭后的中亚局势
自630年东突厥灭亡后,唐朝对突厥部落采取羁縻政策,但频繁征调其参与战争引发不满。679年,突厥酋长阿史德温傅、奉职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
阿史那骨哚禄自出生起就是唐朝军人了,他祖父曾做过云中都督舍利元英的部将。阿史那伏念在夏州被突厥贵族拥立为可汗起兵反唐时,骨哚禄兴奋地就赶紧跑去投奔。唐朝派出名将裴行俭镇压,软弱无能的阿史那伏念主动投降,被抓捕到长安斩于东市。
骨哚禄在阿史那伏念投降后立即带着十七人出走,骨哚禄勇猛如狼,他东西奔走,召集散亡,682年,突厥吐屯啜骨咄禄纠众七百反抗唐朝,占领黑沙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占领漠北的乌德鞬山(今蒙古国鄂尔浑河杭爱山),重建突厥政权,即东突厥后汗国。被唐将裴行俭击败。681年,唐高宗杀降将伏念,激起突厥残部反抗,最终由阿史那骨咄禄于682年占据黑沙城(今呼和浩特北),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开启后突厥时代。
这一年是682年,正是武则天秉政时期,也是各种疾病缠身的唐高宗死前的一年。次年骨咄禄进攻蔚州,击败唐军。此后连年侵犯唐朝边境,势力趋于壮大,乃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并得谋臣阿史德元珍,令之掌管兵马。骨哚禄立国后,的确如突厥碑文中说的那么艰难。他的祖先开国,对抗的是政治制度落后的柔然汗国。而他现在立国,却要对抗唐朝这样的庞然大物,还要对付铁勒诸部、黠戛斯、骨利干、鞑靼、契丹等草原民族。
骨咄禄通过兼并铁勒、契丹等部落迅速壮大,连年侵扰唐朝边境。武则天时期(695年),后突厥一度归降武周,受封“归国公”。
691年,骨咄禄死后,其子年幼,其弟默啜自立为为可汗。默啜即位后入寇灵州。甚至攻陷河北赵州、定州,重建东至渤海、西达天山的庞大势力。
默啜在位期间(691—716年)达到极盛,控弦40万,东西拓地万余里,并利用唐朝内乱(如安史之乱前奏)频繁南下劫掠。其军事威胁迫使唐朝在北方边境修筑三受降城(今内蒙古境内),形成防御体系。
后突厥延续了突厥传统的部落联盟制,但受唐朝影响,逐渐向封建化过渡。例如,默啜分封子弟为“左杀”“右杀”,但中央集权薄弱,可汗更迭常因权臣或部落叛乱引发。
716年,毗伽可汗继位后推行改革,与唐朝保持和平,并接受唐玄宗的册封。然而,其依赖老臣暾欲谷的稳定政策未能解决部落离心问题。734年毗伽被毒杀后,内乱频发,伊然、登利等可汗相继被杀,突厥陷入权力真空。
744年,回纥联合葛逻禄、拔悉密等部落,在唐军配合下攻杀白眉可汗,次年彻底灭亡后突厥。其残部或融入回纥,或西迁中亚,结束了63年的统治。
阿史那贺鲁政权灭亡了,但是西突厥的真珠叶护可汗和乙毗射匮可汗依然在。唐朝实施的是羁縻政策,册封突厥降将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蒙池都护);册封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昆凌都护)。两大可汗驻扎于伊犁河流域。659年,真珠叶护可汗东进,企图兼并此地的两大可汗,与阿史那步真大战与双河,结果真珠叶护可汗战败被杀。
真珠叶护可汗被杀后,以前隶属于西突厥的昭武九姓和吐火罗27国纷纷臣服于唐朝。当时阿拉伯帝国在西亚迅速扩张,已经灭波斯帝国,吐火罗和昭武九姓不得不臣服唐朝来抵御阿拉伯的侵略。唐朝将这些小国册封为了都督府,册封其国王为都督。
于是“自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凡十六国,以其王都为都督府,以其属部为州县,凡州八十八,县百一十,军府百二十六,皆隶安西大都护府”,唐朝的疆域达到了鼎盛的状态。
此时,几大强国开始参与对中亚的争夺。西边,阿拉伯帝国651灭波斯,667年攻占吐火罗,此后逼迫昭武九姓臣服;南边吐蕃于662年开始攻占安西四镇,667年攻占了伊犁河流域。此后的几十年,吐蕃和唐朝在西域反复拉锯。685年,东突厥汗国也复兴,开始参与对西域的争夺,一度攻陷了碎叶城。而西突厥还是按照过去的传统继续在中亚故地继续发展。
691年,西突厥的一支突骑施部落强盛起来,帮助唐朝夺取了碎叶城,并将牙帐迁移于碎叶城。703年,突骑施击溃了唐朝册封的继往绝可汗二世,将唐朝势力赶出了伊犁河流域。西突厥各部拥护突骑施首领乌勒质,突骑施汗国——也可以叫后西突厥汗国建立了起来。当时阿拉伯帝国东进势头很猛,昭武九姓被攻陷。为了抵御阿拉伯帝国,唐朝承认突骑施汗国的成立,册封其首领为可汗。
突骑施汗国身处中间,面对几个强国开展多元外交,可汗不仅娶了唐朝公主,还和吐蕃、东突厥实现了联姻。此后,昭武九姓纷纷投靠于突骑施,于是阿拉伯帝国和突骑施之间爆发了几次大规模的战争。
724年,突骑施可汗苏禄在渴水日之战中大败阿拉伯军队。731年,苏禄又在塔什塔卡拉查之战中围攻了阿拉伯军队。
眼看突骑施汗国做大,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突骑施汗国,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实现了结盟,两国共同出兵消灭突骑施。744年,突骑施汗国在两大帝国的围攻下灭亡,唐朝占据了突骑施的王庭所在地——碎叶城。
突骑施汗国的灭亡,标志着西突厥的政权最终在历史上消亡。此后,西突厥各部落虽然在中亚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从未建立突厥政权,最终融入了其他的征服者之中。突厥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西突厥在历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现在的所有中亚民族基本上都是突厥语系的民族,这就是西突厥汗国带来的巨大影响。中亚的许多民族接受了突厥文化,变成了突厥语族。后来,这些突厥语族涌入了西亚,建立了塞尔柱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另外,游牧于中亚北部的西突厥部落不断西迁,形成了可萨突厥人和钦察人。可萨突厥人后面接受犹太教成为现代犹太人的祖先之一。钦察人成为斯拉夫人祖先之一。
突厥人自称“Türk”或“Türük”,音译为“突厥”。据《周书·突厥传》记载,突厥人因居住于金山——阿尔泰山南麓,而金山形似“兜鍪”,即古代头盔,突厥语称兜鍪为“突厥”,故以此为族名。
金山阿尔泰山
阿尔泰山脉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蒙古国,全长约2000公里。阿尔泰在蒙古语中意为“金山”,从汉朝开始,这里就是黄金的宝库。在清朝时期,曾有5万多人在此淘金。
阿尔泰山
阿尔泰语系下的突厥语族包含土耳其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等30多种语言,共同的语法结构和词汇形成文化基底。例如"Tengri"(天神)、"Kök"(蓝天)等词汇跨语言通用。
突厥语族部落建立突厥汗国,后来建立了回鹘汗国、喀喇汗王朝、塞尔柱帝国、奥斯曼帝国等政权,深刻影响了亚欧大陆,突厥人是欧亚大陆的战斗民族。
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新成立了五个国家,分别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中亚五国中除了塔吉克斯坦属于波斯文化圈,其它四国都自认是突厥文化圈。
来源:喜欢睡觉的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