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洼遗址与洮河流域的史前文化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7 23:16 2

摘要:2025年4月,甘肃临洮寺洼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寺洼遗址发现于1924年,1945年夏鼐曾在此进行过考古发掘。2018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遗址进行发掘,至今取得了重要收获。新的发现包括马家窑文化的大型聚

2025年4月,甘肃临洮寺洼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寺洼遗址发现于1924年,1945年夏鼐曾在此进行过考古发掘。2018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遗址进行发掘,至今取得了重要收获。新的发现包括马家窑文化的大型聚落和寺洼文化的大型墓地。马家窑文化聚落总面积超过百万平方米,聚落里有距今约5000年的长方形布局的三重围壕,围壕内为制陶区和石器生产作坊,还有半山类型的房址、灰坑、窖穴和墓葬。这是目前已知的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马家窑文化聚落遗址,对于我们认识黄河上游地区的文明化进程至关重要。

寺洼遗址地处洮河流域,在洮河沿岸还分布有马家窑、阳洼湾、林家、齐家坪等著名的史前遗址,这让洮河不只是地理上的一条黄河支流,而是赋予这个流域在中国考古学史和中国古代文明史上非同寻常的地位。

洮河流域是我国最早开展考古工作的区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二三十年代,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洮河沿岸先后发现了马家窑、半山、齐家坪、辛店、寺洼等遗址。此后考古学家认识到洮河流域是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最重要的分布区,并确立了洮河流域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洮河流域以及甘青地区的史前文化,事关中国文化起源和古代世界的文明图景等重大问题。1924年安特生发现马家窑和齐家坪等遗址后,将马家窑遗址定为仰韶期,年代晚于齐家期,并认为马家窑的彩陶与中亚的彩陶很相近,提出了“中国文化西来说”。安特生在洮河流域的考古工作具有开创性,但他的遗址分期和对中国文化起源的认识是错误的。30年代尹达认为安特生的分期有错,40年代裴文中、夏鼐等在甘肃开展田野工作,指出了同样的问题。1945年夏鼐在广河阳洼湾发掘,证明齐家期晚于仰韶期,1949年又提出马家窑文化的命名,从而纠正了安特生的认识。从此以后,中国文化独立起源成为我们认识和研究中国史前文化的根本立场。

从50年代开始,随着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大量发现,学术界对于中国史前文化起源的格局先后形成了东西二元对立说和中原中心说。1977年,夏鼐根据碳十四测年揭示出的包括甘青在内的各地史前文化的年代,提出需要重新考虑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起源问题,认为不同区域的文化有不同的来源和发展过程,这突破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起源于中原并向四周传播的认识。80年代,苏秉琦将中国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遗存分为六个区系,指出同一时期内各地的文化以各自的特点和途径发展,并与中原相互影响。张光直提出公元前4000年以后,中国各地文化相互交流,形成了一个史前的“中国相互作用圈”。严文明提出中国史前文化形成的格局就像重瓣花朵,花心是中原,周围的其他文化区如同花瓣。对于以上有关中国史前文化起源和形成格局的认识,包括洮河流域在内的甘青地区的古代遗存发挥了重要作用。

甘青文化区是中国史前文化花朵的一个花瓣。在洮河流域孕育、产生的马家窑和齐家等考古学文化留下了众多的遗址,还有大量体现文明成就的彩陶、玉器、早期铜器。甘肃的彩陶从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文化开始延续到青铜时代,在马家窑文化时期发展到高峰。齐家文化成规模生产的玉器和早期铜器,显示出当地文化和社会发展程度,对探究中国青铜时代的开端不可或缺。这些遗存的重要性突破了甘青、或者西北这样的地域限制,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史前文化具有全局性的意义。

甘青还是文化交流的通道,史前的物品、资源、技术、观念都经此传播。大约在距今五六千年前,仰韶文化向西发展,至马家窑文化时农业发展、彩陶开始专业化生产,马家窑文化又进一步影响到了川西高原等其他地区。那时,中国北方、中亚、黑海之滨等广泛分布的彩陶文化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欧亚大陆这一时期的文化景观。在距今4000年前,冶金术、牛、羊、小麦经由西向东传播,东乡林家遗址出土的马家窑文化铜刀,就是中国最早的青铜制品。齐家文化汇聚了早期铜器、玉器和家养动植物,显现出广阔时空背景下的区域沟通和文化融合。洮河流域的史前文化由此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如今,站在洮河边的高地上,河谷一览无余,黄色的河水在宽阔的谷地中蜿蜒流淌,不同时代的遗址分布在两岸高低不同的台地上,构成一幅远古时代的图景。在刘家峡附近,洮河与黄河交汇,宛如洮河流域的史前文化汇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大河之中。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编辑:张小筑

审核:冯朝晖

监制:李学良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本文来自【中国文物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