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断言“薅羊毛成过去式”:消费者的省钱自由何去何从?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4-24 19:29 2

摘要:近年来,随着平台规则收紧、技术风控升级,“薅羊毛”这一曾被视为“聪明消费”的行为,被部分专家宣判为“过去式”。然而,这场看似针对黑灰产的治理浪潮,是否也在无形中挤压了普通消费者的合理权益?从商家到用户,这场博弈背后折射出的是消费生态的深层变革。

近年来,随着平台规则收紧、技术风控升级,“薅羊毛”这一曾被视为“聪明消费”的行为,被部分专家宣判为“过去式”。然而,这场看似针对黑灰产的治理浪潮,是否也在无形中挤压了普通消费者的合理权益?从商家到用户,这场博弈背后折射出的是消费生态的深层变革。

一、从“省钱自由”到“规则围城”:普通消费者的困境

“薅羊毛”曾被认为是消费者与平台契约的合理体现——领取满减券、叠加会员折扣、参与限时活动,这些行为本应构成双赢的市场规则。然而,专家将“薅羊毛”与违法套利混为一谈,导致平台规则收紧时“一刀切”现象频发。例如,某生鲜平台突然取消新人返现券,消费者被迫为平台漏洞买单。同时,维权门槛提高,过去一键退款的便利被繁琐的举证流程取代,甚至需要第三方检测报告,时间成本大幅增加。

二、黑灰产进化与平台治理的“魔高一丈”

真正的威胁并非普通用户,而是组织化、技术化的黑灰产链条。以饮料厂商的扫码红包活动为例,羊毛党通过废品回收站批量获取未开封的二维码瓶盖,转售牟利,仅半个月就导致企业损失3000万元营销费用。这类黑灰产已形成完整产业链:从技术开发到账号转卖,甚至利用AI合成人脸进行诈骗,其进化速度远超传统治理手段。平台虽引入智能风控系统,但算法误伤现象频发,例如用户因商家发货错误频繁退货而被标记为“风险账号”。

三、消费者行为转向:从“薅羊毛”到理性权衡

数据显示,83%的消费者将价格列为购物决策的首要因素,但“省钱”方式已从抢券转向更隐蔽的路径。例如,42%的人愿为低价接受慢物流,61%选择低价但不符合个人价值观的品牌。这种变化与平台优惠规则复杂化有关——双十一满减、裂变红包等设计被戏称为“奥数题”,普通用户被迫投入大量时间研究或放弃优惠。与此同时,消费者更依赖亲友推荐(80%)而非网红营销,信任感成为关键。

四、未来趋势:平衡治理与权益的出路

专家呼吁建立更透明的规则体系:平台需区分正常优惠与漏洞利用,设置合理风控阈值;消费者应提升法律素养,明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边界。技术层面,AI既可能被黑灰产滥用,也能成为治理工具,例如通过算法识别虚假账号、追踪谣言传播链。此外,监管需划清“保护”与“限制”的界限,引入第三方仲裁机制,避免平台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

“薅羊毛”的终结并非消费者权利的退场,而是消费生态走向规范化的必经之路。如何在打击黑灰产的同时,守住普通人的“省钱自由”,需要平台、用户与监管的协同进化。正如网友所言:“我们不要‘过去式’,而要一个更公平的‘进行时’。”

来源:铜丝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