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 “收编” 极氪!65 亿美元私有化背后,中概股回归潮启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7 23:47 2

摘要:据第一财经、澎湃新闻等权威媒体 5 月 7 日报道,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175.HK)正式宣布,计划以每股极氪股份 2.57 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ADS)25.66 美元的价格,收购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NYSE: ZK)已发行的全部股份。交

据第一财经、澎湃新闻等权威媒体 5 月 7 日报道,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175.HK)正式宣布,计划以每股极氪股份 2.57 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票(ADS)25.66 美元的价格,收购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NYSE: ZK)已发行的全部股份。交易完成后,极氪将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从纽交所退市并成为其全资附属公司。这一动作标志着吉利汽车深化战略整合、应对行业竞争的重要一步,同时也引发了市场对中概股回流趋势的关注。

收购价格与估值
此次收购价格较极氪 ADS 最后交易日(5 月 6 日)收盘价溢价约 13.6%,较过去 30 个交易日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溢价 20%,对应极氪整体估值约 65 亿美元。尽管这一价格高于极氪 IPO 发行价(21 美元 / ADS),但较其上市首日最高市值(69 亿美元)仍有差距,反映出吉利对极氪公开市场估值的不满。受消息影响,极氪美股盘前大涨超 11%,接近收购价 25.66 美元。资金来源与股权结构
吉利汽车将通过发行新股、现金储备及债务融资(如有需要)筹集资金。目前,吉利已持有极氪约 65.7% 的股份,交易完成后持股比例将增至约 100%。极氪作为吉利旗下高端品牌,其私有化后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吉利在智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力。吉利 “一个吉利” 战略深化
此次收购是吉利控股集团《台州宣言》的重要落地举措。自 2024 年 9 月发布该宣言以来,吉利已推动几何并入银河、领克并入极氪等多项整合动作,旨在通过 “战略聚焦、协同发展” 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极氪与领克合并后成立的极氪科技集团,将进一步整合技术、供应链和市场资源,形成极氪(豪华科技)、领克(新能源高端)、银河与中国星(主流市场)的品牌矩阵。中概股回流潮的 “第一股”
极氪退市正值中美关税摩擦背景下,中概股回流话题再度升温。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 5 月 7 日明确表示支持优质中概股回归内地和香港股市,而极氪成为首个响应这一政策的企业。高盛推算,符合回流条件的中概股市值达 1.4 万亿港元,极氪作为市值较大的公司之一,其退市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应对行业竞争与估值压力
极氪自 2024 年 5 月上市以来,尽管营收增长(2024 年营收 759 亿元,同比增长 46.9%),但股价表现低迷,市值一度低于 A 轮融资估值,再融资能力受限。私有化后,吉利可避免公开市场短期业绩压力,聚焦长期战略,例如在技术研发、海外市场拓展等方面加大投入。此外,极氪与领克的整合已初见成效,2024 年合并销量达 4.13 万辆,占吉利新能源总销量的 38%。股东与机构利益博弈
极氪 Pre-A 轮投资者(如博裕投资、宁德时代)在此次私有化中可能面临亏损。以 2023 年极氪 B 轮融资估值(约 130 亿美元)计算,当前 65 亿美元的估值缩水近半,机构投资者的退出收益有限。尽管收购价较市价有溢价,但能否获得多数股东支持仍需观察。监管审批与资金压力
跨国收购需通过中美监管机构审查,尤其是在当前关税摩擦背景下,审批流程可能复杂化。此外,吉利汽车需承担约 22 亿美元的收购成本(按当前市值估算),其现金流和债务结构将面临考验。品牌定位与市场协同
极氪与领克的整合虽已启动,但如何平衡两者的高端化定位仍需策略。例如,极氪主打纯电豪华市场,而领克则涵盖混动与纯电,避免内部竞争是关键。此外,吉利旗下四大品牌(极氪、领克、银河、中国星)的差异化布局能否有效提升整体市场份额,仍需时间验证。

此次收购是吉利汽车应对行业变革的重要战略选择。通过私有化极氪,吉利可集中资源推动技术创新,例如 SEA 浩瀚架构的升级、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以及全球化市场拓展(如欧洲、东南亚)。同时,极氪若未来回归港股或 A 股,可能获得更高估值,为后续融资创造空间。然而,整合过程中的管理效率、品牌协同及外部竞争压力,仍将是吉利面临的长期挑战。

总体而言,极氪的私有化退市不仅是吉利内部资源整合的里程碑,也为中概股回流提供了样本。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深化,未来可能有更多企业效仿这一路径,在战略聚焦与资本运作之间寻求平衡。

来源:百万光束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