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公益的漫漫征途中,有这样一位老人,用37年的执着与坚守,书写了一段震撼人心的助学传奇。他就是被无数人亲切称为“坤叔”的张坤。然而,2025年4月13日凌晨,这位助学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80岁。4月16日上午,东莞市殡仪馆内庄严肃穆,一场送别仪式在此举行
在公益的漫漫征途中,有这样一位老人,用37年的执着与坚守,书写了一段震撼人心的助学传奇。他就是被无数人亲切称为“坤叔”的张坤。然而,2025年4月13日凌晨,这位助学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80岁。4月16日上午,东莞市殡仪馆内庄严肃穆,一场送别仪式在此举行,除了东莞当地市民,百余名曾经受到坤叔资助的湖南学生自发赶来,只为见恩人最后一面,送他一程。
时间回溯到1988年,坤叔的女儿在参加央视青歌赛后成为了青少年歌迷的偶像,每天都会收到大量信件,坤叔帮忙处理这些信件时,一封来自湖南少女陈新妹的辍学求助信映入眼帘。信中诉说着因家境贫寒,交不起50元学费而面临辍学的困境。“怎么能因为几十块钱就不念书了呢?”坤叔内心被深深触动,他当即随信寄出50元学费。这不经意的善举,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也点燃了他延续37年的公益助学火种。
自那之后,坤叔陆续参与广东省希望工程活动,深入了解到还有无数孩子求学艰难。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湖南凤凰11名面临辍学的学生,从此便与凤凰结下了不解之缘。1999年,坤叔第一次踏上凤凰的土地,亲眼看到孩子们艰难的生活和对知识的渴望,他下定决心要帮助更多孩子。
在随后的日子里,坤叔不顾路途遥远、山路崎岖,频繁往返于广东东莞与凤凰之间。他深入偏远山区,挨家挨户走访贫困学生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学习需求。他不仅给予经济上的支持,更关注孩子们的心灵成长。为每一个受助学生建立档案,定期回访,每逢开学季,他总是最忙碌的那个人,忙着为孩子们筹备助学金、学习用品。他常说:“看到这些孩子学习、工作,甚至成家立业,那就是我最大的回报。”
随着公益之路的推进,坤叔的助学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从最初他一个人,到后来6个人,再到100多人,直至现在全国有5000多人参与其中,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等。2011年10月,秉持“捐出收入千分之一”朴素理念的东莞“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正式注册成立。在坤叔和团队的努力下,受助学生的数量从最初的寥寥无几,发展到如今的9106名,其中在湖南凤凰资助的学生就有3666名,占资助学生总数的四成,考上大学的更是超过1000位 。
坤叔的助学理念和原则也为公益助学事业树立了标杆。他坚持“六个自”原则,即自觉、自愿、自发、自由、自然、自在,让每一份善意都源自真心。同时奉行“随缘结对,不强制摊派;资助人直接将资助款送到受助学生手中;资助人须‘一管到底’,即资助过程中绝不中途放弃”的理念,保障助学的纯粹与长效。
如今,那些曾经受助于坤叔的孩子们已长大成人,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他们中有的成为了上海某高校的教授,有的考上了公务员,还有的成为了医生。吴生君便是其中之一,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坤叔就资助他上学,一直到大学毕业。如今事业有成的吴生君,在工作之余也投身助学公益,他说:“坤叔改写了我的人生,他是我的恩人,我要把这份爱传承下去。”像吴生君这样的受助学生还有很多,他们接过爱心接力棒,让坤叔播下的公益种子不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告别仪式现场,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弥漫着无尽的悲痛与不舍。受助学生们手捧鲜花,眼中满是哀伤,他们缓缓走过坤叔的灵柩,鞠躬、默哀,用这种方式表达对恩人的感激与怀念。他们回忆着与坤叔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些曾经在困境中得到的帮助与关怀,如今都化作了对坤叔深深的眷恋。
坤叔虽然离开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他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大爱无疆。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公益事业,为那些身处困境的孩子们点亮希望之光。相信在坤叔精神的感召下,公益助学的道路会越走越宽广,会有更多的孩子在爱心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追逐自己的梦想 。
来源:专注文娱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