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边人物谱:园丁墨客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8 06:25 2

摘要:钟继文,1945年生于陕西省定边县,笔名声远,是一位扎根黄土高原的书法家、教育家。他以翰墨为舟,在教育与艺术的长河中摆渡六十余载,将书法艺术的种子播撒在陕北大地,用一生践行着“以书育人,以文化人”的信念。

钟继文,1945年生于陕西省定边县,笔名声远,是一位扎根黄土高原的书法家、教育家。他以翰墨为舟,在教育与艺术的长河中摆渡六十余载,将书法艺术的种子播撒在陕北大地,用一生践行着“以书育人,以文化人”的信念。

一、黄土高原上的翰墨人生

定边县地处陕甘宁蒙四省交界,这里的黄土高原不仅孕育了粗犷豪迈的陕北民歌,也滋养了深厚的书法传统。钟继文出生于定边县石洞沟乡钟家坬村,自幼受父亲影响,与笔墨结下不解之缘。父亲书房里悬挂的《兰亭序》拓片,成为他最早的书法启蒙教材。每天放学后,他总要在土炕上铺开旧报纸,蘸着自制的草木灰水临习颜体楷书。寒冬腊月,手指冻得红肿,仍一笔一划地描摹着古人的笔意。

1965年,钟继文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白天教书育人,夜晚秉烛临帖。为了购买一本《书法正传》,他步行三十里山路到县城书店,却因钱不够,硬是站在柜台前抄完了全书。这段经历让他深知书法教育的不易,也坚定了他推广书法艺术的决心。

二、四体兼修的书法探索

钟继文的书法艺术植根于传统,却又不拘泥于古法。他早年遍临颜真卿《勤礼碑》、汉隶《曹全碑》,后又深入研究王羲之《兰亭序》、魏碑《张猛龙碑》,逐渐形成了“楷书端庄稳健、隶书古朴典雅、行书流畅自然、魏碑刚健雄强”的独特风格。1993年,他出版的《楷、隶、行、魏四体唐诗钢笔字帖》,将四种书体融入唐诗意境,成为当时书法爱好者的热门读物。

在创作中,钟继文始终坚持“师古而不泥古”的理念。他曾说:“书法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时代精神融入笔端。”2012年,他创作的《百龙奔腾》挂历,以狂草笔法表现巨龙腾飞的气势,既传承了传统龙文化的精髓,又展现了新时代的豪迈气概。这种创新精神使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性书法大赛中获奖,1994年更被七个国家联合授予“国际艺术名人”称号。

三、翰墨育人的园丁情怀

1994年,钟继文调入定边县第三中学担任书记,同时开始利用节假日举办“声远书法培训班”。二十多年来,他放弃了所有的休息时间,从基础的笔法教学到创作指导,从理论讲解到文化传承,他始终亲力亲为。培训班的教室设在学校的旧仓库里,冬天没有暖气,他就用废旧纸箱生火取暖;夏天蚊虫肆虐,他便点上艾草驱蚊。

在教学中,钟继文注重因材施教。对于初学者,他从“永字八法”入手,培养学生的基本笔法;对于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他引导他们临习经典碑帖,领悟书法的精髓。他常说:“书法不仅是技巧的训练,更是心性的修养。”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他将书法与诗词、历史相结合,在课堂上讲述王羲之“入木三分”的故事,讲解颜真卿《祭侄文稿》背后的家国情怀。

二十多年来,钟继文的书法培训班培养了一万多名学生,其中不乏在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奖的佼佼者。许多学生毕业后,仍坚持练习书法,将这门古老的艺术融入自己的生活。一位学生在感谢信中写道:“钟老师不仅教会了我们写字,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他的坚持与热爱,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传承创新的学术贡献

钟继文在书法教育的同时,也致力于书法理论的研究。2007年至2009年,他耗时三年撰写了长诗《书法三言史》与《书法七言歌》。这两部著作以韵文形式梳理了中国书法的发展脉络,从甲骨文、金文到楷书、草书,从王羲之、颜真卿到赵孟頫、董其昌,将千年书法史浓缩成朗朗上口的诗歌。这种创新的表达方式,既便于记忆,又富有文学性,成为书法爱好者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

近年来,钟继文的书法艺术更是走向了国际舞台。2023年,他的作品被中国邮政总局与澳门邮政局联合选入纪念改革开放45周年“邮票典藏册”;2024年,又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邮票典藏册”。这些邮票不仅展示了他的书法成就,也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五、老骥伏枥的艺术追求

如今,钟继文已年近八旬,但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每天清晨,他都会在书房里研墨临帖,一写就是几个小时。他的书桌上堆满了各种书法典籍和创作手稿,墙上悬挂着未完成的作品。他常说:“书法是我一生的事业,只要还能握笔,我就要写下去。”

在推广书法艺术的道路上,钟继文始终不忘初心。他积极参与定边县的文化活动,为当地中小学捐赠书法教材,为社区居民义务书写春联。他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2024年,他荣获第九届“韵墨·飘香”全国诗书画印大赛金奖。面对荣誉,他谦虚地说:“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希望能为传承和弘扬书法艺术尽一份绵薄之力。”

钟继文的故事,是一位书法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他用一支笔,书写着黄土高原的厚重历史;用一颗心,培育着传统文化的新生力量。他的生命,早已与书法融为一体,成为定边县乃至整个陕北地区的文化符号。正如他在《书法七言歌》中所写:“翰墨传薪火,文化永流传。”他的精神,将激励着更多人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来源:佘小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