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紧紧围绕共享发展理念开展科学研究,深刻理解共享发展理念并将其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中,提出“六个认同+十项机制”共享发展模式,创新性搭建教育领域的“三维共享体系”,即教育资源共享、成果转化共享、社会服务共享,在学科
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紧紧围绕共享发展理念开展科学研究,深刻理解共享发展理念并将其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中,提出“六个认同+十项机制”共享发展模式,创新性搭建教育领域的“三维共享体系”,即教育资源共享、成果转化共享、社会服务共享,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维度一:教育资源共享,形成合作共赢格局
共享发展对于促进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具有重要意义。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通过一系列改革和探索,高质量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在立德树人、协同育人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学院以“共建共享”为核心,构建“校际联盟+数字平台”双轮驱动模式,向合作共赢的格局发展。
学院联合不同区域、不同高校共同开展课堂互换模式,将本校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情境在不同院校进行示范教学,逐步锻炼教育者的教学技能,丰富其教学经验。一是联合山东大学等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协同创新中心”,实现师资互聘、课程互通、学分互认,近3年累计共享课程资源1200课时,覆盖学生超5万人次。二是依托“智慧马院”平台,上线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微课资源库等数字化内容,2023年平台访问量突破50万次,偏远地区教师使用率达67%。
维度二:成果转化共享,打通“最后一公里”
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机制,推动理论成果向实践转化。“共建”就是鼓励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思政教育,通过发挥学院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让师生体验共建成果的乐趣,以提高思政教育获得感。
首先,利用校本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利用学院现有的红色资源优势与聊城市政府部门共建“冀鲁豫边区革命史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白皮书》,指导地方建成红色教育基地12个,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学生或担当讲解员,或参与科研,身临其境体验沉浸式教学,把对所在地区红色资源的研究、学习、践行融入党校、社区阵地建设,通过生动的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鼓励学生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其次,学院打造“政行企校”合作共同体,加强与社会力量紧密协作,将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政行企校协同育人,积极引入第三方开展合作,以资源互补、多元协作的形式共同构建高校精准思政新生态。通过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创新实验室”,孵化社会服务项目8项,其中“社区党建智慧管理系统”在山东省50个社区试点,群众满意度达92%。2018年以来,学院科研成果转化率从最初的25%提升至2022年的48%,相关成果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17项,直接经济效益超2000万元。
维度三:社会服务共享,构建“共生生态”
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借助共享发展理念革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探索灵活教育的特点,走出固定的课堂环境,从知、情、意、信、行等不同维度,带领师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渊源、理论魅力和时代发展。
学院以“需求导向+精准对接”重塑社会服务模式。一是组建“理论宣讲团”,深入企业、乡村开展“定制化”宣讲,2023年累计举办讲座200余场,受众超10万人次。二是与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合作,开发“一带一路”文化互鉴课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相关成果被斐济、萨摩亚等国教育部门采纳。此外,学院“共享发展智库”提出的“普惠型教育服务网络”建议,还被纳入《山东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张娟 宋义明)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08日 第10版
作者:张娟 宋义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