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游戏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堵点?专业论坛发布行业报告来支招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08 08:46 2

摘要:去年,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3257.83亿元,同比增长7.53%;游戏用户规模6.74亿人,同比增长0.94%,均创历史新高。知识产权作为游戏产业的核心资产,已成为激发产业创新活力的关键引擎。近年来,随着游戏产业快速发展,诸如“泄密”“换皮”等新型知产侵权

去年,国内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3257.83亿元,同比增长7.53%;游戏用户规模6.74亿人,同比增长0.94%,均创历史新高。知识产权作为游戏产业的核心资产,已成为激发产业创新活力的关键引擎。近年来,随着游戏产业快速发展,诸如“泄密”“换皮”等新型知产侵权问题也层出不穷。面对侵权行为,行业各相关方如何“凝心聚力”,共同完善知产维权保护体系?近日,“知识产权护航游戏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发布《科技赋能·法治护航——2025网络游戏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规则、挑战与协同进化》(以下简称《报告》),全景呈现了游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案例与挑战,并提出建设性建议,助力完善行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论坛期间,由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与竞争法研究院发布的《科技赋能·法治护航——2025网络游戏知识产权保护年度报告:规则、挑战与协同进化》受到各方关注。

网络游戏从研发到上线运营,可能会面临泄密、外挂、私服、“换皮”等形式各异、类型多样的侵权行为。在众多侵权纠纷中,商业秘密保护的定性以及定损难题已成为当下网络游戏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

《报告》指出,未公开游戏信息中的代码、数值设定、角色形象、地图等商业秘密定性在民事案件中基本已有共识,不久前由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判决的“米哈游诉陈某侵害商业秘密纠纷案件”还入选了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2024年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典型案例”。然而,在刑事认定方面业内仍存争议,争议焦点集中于 “阶段性保密”是否削弱了这些信息的“秘密性”等。另一方面,在定损环节,仍需进一步完善刑事追诉标准、理清侵权赔偿数额的计算依据,以给予权利人最大限度的保护。

为了帮助游戏企业突破上述维权难点、堵点,《报告》从多角度给出了建议。其中,在司法层面,针对阶段性保密信息维权问题,《报告》指出,如果阶段性保密信息在侵权行为发生时,仍满足秘密性要件,则相应侵权行为亦应担责。即便阶段性保密信息后续因权利人商业安排而主动公开披露,并不改变其在保密阶段的商业秘密属性。

针对商业秘密刑事定性难问题,《报告》指出,阶段性保密的经营信息只要满足秘密性等要件即构成商业秘密,亦应当获得商业秘密刑事保护。针对商业秘密刑事定损难问题,《报告》建议进一步理清侵权赔偿数额的计算依据,鼓励适用“实际损失”“侵权获利”“合理许可费”等损害赔偿计算方式。

针对“传播游戏涉密内容”的侵权行为,《报告》建议,在网络游戏著作权犯罪立案追诉时适用“传播量、点击量、会员量”的入罪计算标准,同时进一步结合网络游戏行业特点,丰富、拓展“其他严重情节的情形”的认定。此外,《报告》还建议相关部门出台专门针对网络游戏知识产权保护的规章制度,同时完善诉调对接机制和协同保护机制,推动多元化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的建设。

论坛期间,众多来自司法界、学术界、游戏业界的专家、学者围绕游戏产业发展现状与自身工作实践,同时结合《报告》内容,为护航产业健康发展开展深度交流。

来源:雷霆战神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