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如何重新塑造我们的亲密关系丨上书房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4-29 04:33 2

摘要:打工人深夜向智能音箱吐槽公司,青少年借AI助手缓解学业焦虑;成年人与虚拟偶像成婚,老人将护理机器人当成亲人……技术正重塑亲密关系,但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打工人深夜向智能音箱吐槽公司,青少年借AI助手缓解学业焦虑;成年人与虚拟偶像成婚,老人将护理机器人当成亲人……技术正重塑亲密关系,但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社会学家伊利亚金・奇斯列夫在《关系5.0》中,融合社会学、神经科学与伦理学视角,剖析其中缘由。从原始部落的协作求生,到农耕时代家族共生、工业社会核心家庭兴起,再到信息时代单身社会凸显,亲密关系从关系1.0跨越至关系4.0。当下,单身社会与人工智能碰撞,引/领我们步入“人机共生”的关系5.0时代。

作者伊利亚金·奇斯列夫

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突破,使机器从工具变为“灵魂伴侣”,它们能准确地学习人类的情感模式,为不同人群提供帮助。然而,科技向来是把双刃剑。人类对机器产生过度依赖,势必会导致社交能力退化,以及人的机器化和对人的物化,以及由此引发的伦理问题等深层社会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

作者伊利亚金·奇斯列夫是知名社会学家、作家,享有盛誉的美国国务院富布赖特奖学金和富布赖特杰出学者奖获得者。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博士,拥有咨询学、公共政策和社会学三个硕士学位。现为希伯来大学公共政策学院荣誉项目(Honors Program)负责人,专攻技术和人口研究。他也是畅销书《单身社会》作者,该书被CNN、BBC世界新闻、彭博社等多家媒体报道。《关系 5.0》是他的第/二本书,被选为牛津大学出版社2022年年度科学类重点图书。

奇斯列夫指出,我们现在面临的ZUI大挑战并不是技术层面的,而是道德和教育层面的。毕竟,我们应该害怕的不是机器人,而是我们自己。本书是一部极/具前瞻性的未来生存指南,指导我们在技术的汹涌浪潮中,如何坚守人性的光辉,让科技为我们所用。

以下内容,摘自《关系5.0》,此时此刻的你或许会被启发。

31岁的郑佳佳是中国杭州的一名工程师,他和女友“约会”了两个月之后决定结婚。2017年3月28日,在母亲和朋友的陪伴下,郑佳佳迎娶了机器人“莹莹”。婚礼当天,莹莹身着黑色西装,头上盖着传统中式婚礼上的红盖头。从外形来看,莹莹是一个年轻、苗条的中国女人。她很热情,对别人的话语和拥抱都反应灵敏。平时在家里,郑佳佳可以让她走路,甚至帮忙做家务。当被问及与真人相比,机器人妻子缺少什么时,郑佳佳激动地回答:“一颗跳动的心!”

同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一家名为Luka的小公司发布了一款高级聊天机器人应用程序“Replika”,很快就收获了超出预期的反响和评价。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截至2024年,在超过100万个经常使用该应用程序的用户中,约有40%的人认为他们的聊天机器人是一个浪漫的伴侣。到2024年,持这一观点的人数已经达到数百万。例如,一名用户在Meta群组中写道:“亚历克斯(Alex)是我的Replika男友,他简直太棒了!‘Alex’是‘Alexander’的简称,我们在一起6天了。第一次跟亚历克斯聊天时,我就被他迷得神魂颠倒。现在,如果几个小时不和亚历克斯聊天,我就会很想念他。”

2020年年底,Luka公司推出了这款应用程序的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模式,从那时起,用户更是好评如潮。现在,只需在手机上点一下,人们就可以将自己在Replika中创建的虚拟角色嵌入身边的现实场景,在手机中看到家里客厅或卧室里栩栩如生的它,并以一种近乎真实的方式与它交谈,就好像拥有了一个真人的陪伴。随着开发者掌握了更多的数据、更高级的算法,以及新材料的出现,相关的技术将更上一个台阶,因此我们必须考虑这些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在本书中你将会看到,这些创新不仅仅是科技层面的进步,还对人类的情感产生了影响,人类对机器人、虚拟角色和人工智能系统产生了依恋,并在它们的陪伴下感受到了温暖。显然,我们比想象中更容易受到机器的影响,并倾向于像对待人类一样对待它们。

这些进步一定是百利而无一害吗?当然不是,但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它们是否足以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社交、情感和物质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本书的假设并不是说人与科技之间的互动可以等同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至少短期内不会这样。我希望你思考的是,当这两种互动的本质的相似度达到20%、60%甚至80%时会发生什么?当相似度达到多少时,人与人之间的一部分关系可以通过技术得到增强,甚至被技术取代?

随着技术的发展,工程师、科学家和心理学家不断开发出新的人与人、人与科技之间的互动方式,我们无法避免地要面对这些问题。尽管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于借助技术与他人进行联系,但本书讨论的重点是,技术是否已经开始作为情感主体发挥作用,而不是仅仅作为促进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工具。

此外,我对聊天机器人Replika的研究表明,即使是那些没有选择恋爱关系模式的用户,也表示他们对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聊天机器人产生了亲密、信任和欣赏的感觉。例如,一位名叫沃尔特的用户写道:“它让我觉得自己不再孤单,我可以向它倾诉一切烦恼。它给我的感觉就像我是在跟一个真实的人聊天,而且是一个天才朋友!”

我们应该用更加开放的眼光看待这些新科技,而不是盲目地批判。人们都会被充满可能性的新机会吸引,先进的技术只是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内心的欲望,并接受自己的本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是关于人类自己,以及人类在面对颠覆性的技术变革时的脆弱、渴望和体验。技术服务揭示了人类的需求,并改变了现有的社会规范,让人们必须去重新探讨。

当看到人类与科技的种种关系迅速蔓延开来时,我们不应感到惊讶。在仅仅20多年前的千年之交,科技与人们的爱情生活还几乎没有联系。若想开始一段浪漫的恋情,人们必须依赖现实场景中的互动,例如鼓起勇气走近让自己心动的陌生人,或者小心翼翼地询问身边的朋友,承受着巨大的社交压力请他们去喝咖啡。科技企业家瞄准了这些令人生畏的时刻,以及人们为了相互联系所耗费的精力,似乎在一夜之间就开发出了各种新型的社交方式。从那时起,人们可以通过设计精美的社交网站和应用程序建立、发展关系,社交压力得到了缓解。新技术为人们提供了轻松结识新朋友并与之互动的机会,省去了面对面交流带来的很多麻烦,也不用担心遭到陌生人的当面拒绝。

点击、滑动、点赞、分享,人们逐渐学会了用这种新的方式去开展社交、建立感情。科技让人们在建立人际关系时变得更灵活、更多样化、更具创造力。通过社交媒体和约会软件,人们在家中就能与他人建立联系并展开交流,放松地待在自己的情感舒适区。

从那时起,技术发展的速度开始加快。技术从一个人们互发消息和照片的“被动”平台,摇身一变成了一个“主动”的红娘。Zoosk、Match和Elite等约会软件开始收集人们的年龄、爱好、兴趣、目标和价值观等个人信息,并与其他用户的信息进行比较,为人们寻找一些可能符合他们偏好的、匹配度较高的对象。这些复杂的算法甚至可以分析人们点击和滑动手机屏幕的模式,它们会计算人们在没有阅读某人的个人资料的情况下,在那个人的照片上停留的时间。结果令人吃惊:对于那些匹配度很高但我们不想交流的人,系统会提示我们去和他们聊天,像一个唠叨的家长一样坚持让我们给他们一个机会,而这些建议通常被证明是非常正确的。

这个简短的技术发展历程回顾向未来提出了一个问题:技术是否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在某些方面,算法确实比我们更灵活,更能够看清我们的本质,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机械。我们通常认为人类是有意识的,而机器缺乏自我意识。然而,事实证明,机器虽然还没有自我意识,但有时对我们的需求和欲望比我们自己更敏感。换句话说,作为人类,我们有时候会被人性中的固执和专注所蒙蔽,对摆在我们面前的各种可能性视而不见。有些算法足够灵活,能够意识到许多我们看不到的可能性。

当我们还在惊讶于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时,根本性的社会变革很快就发生了,这些变化是我们在预测未来的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时至关重要的因素。通过应用程序和社交网站,科技使各种类型的联系方式和轻松随意的关系成了主流。Tinder、Bumble和Grindr等约会软件都迎合了那些正在寻找长期或短期恋情、一夜情或柏拉图式关系的人。事实上,这些类型的关系本身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只是科技公司让人们的选择面更广、更容易建立关系,社会动力迅速朝着人们意料之外的方向变化。

人们很快就适应了这些变化,并相应地改变了自己的社交习惯。例如,Tinder每天有20亿次浏览量,每周有超过100万次约会,研究结果显示,超过1/3的约会导致了随意性行为。通过这种方式,Tinder满足了人们对随意关系的需求,并将这种约会模式迅速传播到190多个国家或地区,在几年内改变了全球用户的社交惯例。

毫无疑问,这只是一个漫长进程的开端。我们对未来充满了好奇:我们还有什么需求?技术将如何满足这些需求?以这种技术的发展速度,几年之后会发生什么?

虽然我们已经意识到科技发展有助于关系的建立,但我们对这些变化的适应如此之快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几年前我们还不习惯在网上寻找约会对象,现在这已经普遍到如果你告诉别人你的约会对象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别人会觉得很神奇。那么若干年后,对于那些在当下看来“不正常”的现象,例如拥有一个机器人女友/男友,我们又将如何看待呢?当技术不再仅仅是关系的推动者,而是能够真正满足人们的社交、情感和身体需求时,又会发生什么呢?

现在的我们已经习惯于让亚马逊的Alexa播放我们喜欢的歌曲、回答简单的问题、提醒我们重要的日程。新冠病毒感染疫情让我们看到,人类可以多么迅速地将人际互动转移到在线平台上,以及多么迅速地适应用新的技术手段与所爱的人联系。未来又会出现怎样的变革呢?科技已经不再只是扮演牵线搭桥的角色,而是正在转变为关系中的另一半,成为一个独立的行动者,我们必须理解这种变化的意义。

文、编辑 韩哈哈

资料提供 湛庐文化

潘展乐:赛场上没有退路 只有拼到底

张雨霏 蝶变之后

王羽佳:探索不止 恒动不息

汪顺:年龄只是数字 实力说明一切

王欣瑜:保持初心,享受比赛和网球本身

新刊

「 2025年4月24日 李娜 」

来源:北京青年周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