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称安邑,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因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朝建都于此而得名。荣获"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国家优质棉基地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国家蔬菜基地县"等称号。地处华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连接处的山西省西南端,中条山西麓,南接平陆县,北邻闻喜县
夏县
古称安邑,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因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朝建都于此而得名。荣获"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国家优质棉基地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国家蔬菜基地县"等称号。地处华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连接处的山西省西南端,中条山西麓,南接平陆县,北邻闻喜县、垣曲县,西连盐湖区,东隔黄河与河南渑池县相望。
早在遥远的上古时代,这里就已奏响文明的序曲。夏禹分中国为九州。安邑属冀州,为侯国地。公元前21世纪,夏禹之子启建都于此。在夏朝时,它作为冀州的侯国之地,是夏禹之子启建立统治、开启“家天下”格局的舞台,见证着早期国家形态的萌芽。到了周朝,成为晋国姬姓的封地,如同镶嵌在晋国版图上的一颗明珠,承载着分封制下的权力与荣耀 。战国时期,魏斯在此定都安邑,让这片土地成为魏国崛起的摇篮,魏文侯变法图强的故事在此书写,政治的风云激荡,文化的交融碰撞,都在安邑的城垣内外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秦一统天下推行郡县制,安邑作为河东郡治,宛如河东地区的心脏,跳动着行政管理的脉搏。此后历经汉、三国、晋,岁月流转,制度更迭,它始终坚守在历史的舞台中央。北魏时期,古安邑一分为二,北安邑县诞生,而后在太和十八年,县城东迁,“夏县”之名横空出世,如同一道新的曙光,照亮这片土地新的征程,从此开启了它以夏县为名的漫长岁月,先后隶属秦州、安邑郡等,在行政版图的变迁中不断调整着自己的位置。
隋唐至明清,夏县如同在历史长河中航行的船只,时而顺流,时而遇浪。隋朝的州郡改制、唐朝的多次隶属变更、宋金元明清的政权交替,它都一一经历。在朝代更迭的浪潮中,它不断适应新的政治环境,默默传承着历史的记忆,古建筑、民俗、文化传统,都是它在岁月里积累的珍贵宝藏。
到了民国时期,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夏县也被卷入变革的洪流。从早期隶属河东道,到直属山西省政府,再到抗战时期,不同的抗日民主县政府相继成立,如暗夜中的点点星火,汇聚成抗击侵略的磅礴力量。夏县这片土地上,无数英雄儿女为了民族独立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夏县迎来了新生。以下是其中的一些重要时间节点(1950年属运城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署。1958年10月,夏县、闻喜及绛县大部分地区合并为闻喜县。1961年5月,复置夏县;1970年5月21日,隶属运城专署。2000年10月31日,运城撤地建市,夏县属运城市。)
漫步在夏县的街巷,古老与现代的交融随处可见:斑驳的城墙遗址与林立的现代化建筑并肩而立,传统的民俗活动在热闹的商业街区中精彩上演,仿佛一幅跨越时空的画卷徐徐展开。
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夏县全力打造文旅融合的新名片。禹王城遗址公园内,考古工作者不断探寻着古代都城的奥秘,那些沉睡千年的城墙、宫殿基址,通过数字化展示技术,重新向世人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司马光墓前,松柏苍翠,游客们驻足瞻仰,感受着这位史学巨擘的思想魅力。每年举办的文化节,以非遗展演、传统技艺展示等活动为载体,让夏县的历史文化真正“活”了起来,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打卡体验。
在经济发展的赛道上,夏县也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农业领域,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当地持续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蔬菜、水果等特色产业不断升级。智慧农业大棚里,先进的种植技术与数字化管理系统相结合,让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实现双提升;农副产品加工产业蓬勃发展,一条条生产线将新鲜的果蔬转化为畅销全国的优质产品,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工业方面,夏县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创新驱动的产业体系,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高新技术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生态建设同样是夏县发展的重头戏。近年来,当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曾经的荒山披上了绿装,河流重现清澈,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如今的夏县,不仅是历史文化名城,更是一座生态宜居的绿色家园。每到节假日,周边城市的游客纷纷来到这里,走进青山绿水间,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从古老的夏朝之都到充满活力的现代之城,夏县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奋勇前行。它用千年的积淀滋养着一方百姓,以创新的姿态拥抱未来,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崭新篇章,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阔步迈进。蕴与现代活力的模样。
附:夏县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涵盖了古遗址、古建筑、历史名人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主要的介绍:
一,古遗址
1.禹王城遗址
:禹王城遗址,不仅是华夏文明早期王朝——夏朝都城安邑的所在之地,更是见证了华夏第一个世袭制朝代的崛起,开启了“家天下”的历史新纪元;也是战国时期魏国雄踞中原的都城,见证了魏国在李悝变法后走向强盛,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时光流转,朝代更迭,历经岁月冲刷,如今的禹王城遗址依然留存着巍峨的城墙遗址与宏伟的宫殿基址。夯土城墙虽已褪去昔日的完整与辉煌,却依然以雄浑的姿态屹立,其厚度、高度与走向,无声展现着古代城池规划的精妙智慧;宫殿基址中散落的砖瓦残片、建筑布局,更如一把把钥匙,为后世打开了研究古代建筑规制、城市布局的大门。
对于考古学家与历史学者而言,禹王城遗址堪称一座无价的宝库。通过对遗址的发掘与研究,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城市从早期雏形到逐渐成熟的演变轨迹,探寻夏朝与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密码,填补历史研究的诸多空白,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坚实的实物支撑 ,让现代人得以触摸千年前的历史温度,感受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与强大生命力。
2. 西阴村遗址:
1926年,中国考古学先驱李济先生在此主持发掘,开启了中国人独立主持考古发掘的先河,这场意义非凡的考古行动,揭开了西阴村遗址神秘的面纱。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发现当属半颗碳化蚕茧,这枚仅有指甲盖大小的文物,经科学鉴定距今约5600 - 6000年,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蚕茧实物之一。它的出土,将人类利用蚕丝的历史大幅提前,印证了传说中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的古老故事,也为研究中国古代纺织业起源提供了关键物证。
西阴村遗址的价值远不止于此。考古人员还在此发现了房址、窖穴、灰坑等遗迹,以及陶器、石器、骨器等大量文物。这些遗存犹如拼图碎片,拼凑出仰韶文化时期先民们的生活图景:他们在这里建造房屋、开垦农田、烧制陶器,而半颗碳化蚕茧的出现,更暗示着当时可能已出现原始的养蚕缫丝活动,标志着人类从单纯利用自然资源迈向改造自然、发展手工业的重要阶段。
凭借其重大的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西阴村遗址在2021年成功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它不仅是夏县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有力佐证,吸引着无数考古学者和历史爱好者前来探寻华夏文明的源头密码。
3. 东下冯遗址
:在夏县埝掌镇东下冯村东北的原野之下,沉睡着一座跨越夏商两朝的时空密码库——东下冯遗址。作为探索早期华夏文明的重要支点,这里的每一寸土层都凝结着先民的生活印记,承载着改写历史认知的珍贵线索。
走进这片遗址,仿佛踏入了一座微缩的古代城邦。错落分布的房址勾勒出聚落的生活图景,半地穴式建筑与地面建筑并存,显示出当时建筑技术的多元性;形态各异的窖穴、水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窖穴用于存储粮食与物品,水井则解决了日常生活用水需求;排列有序的墓葬群,通过随葬品的差异,无声诉说着社会阶层分化的历史真相。
遗址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与青铜器,更是一部立体的文明发展史。造型古朴的陶器上,绳纹、篮纹等装饰纹样各具特色,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制陶工艺,也蕴含着先民的审美意识;制作精良的石器、骨器,从农业生产工具到生活用具,勾勒出当时的经济形态;而青铜器的出现,更标志着生产力的飞跃,见证了夏商时期青铜文明的萌芽与发展。
这些丰富的遗迹与遗物,构成了研究夏商文化分期与地域类型的“活字典”。考古学家通过对地层叠压关系、器物形制演变的分析,得以梳理出夏商文化的时空脉络,填补了历史研究的诸多空白。东下冯遗址不仅是夏县历史文化的瑰宝,更是打开早期中国文明奥秘的重要钥匙,为探寻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实物资料。
二,古建筑
1.司马温公祠
:踏入司马温公祠,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了北宋的历史画卷。祠内古建筑群布局严谨,飞檐斗拱间尽显宋代建筑的典雅与庄重。历经岁月洗礼的殿宇、亭台,静默伫立,见证着时光的流转,每一处角落都弥漫着古朴的气息,让人不禁遥想当年文人墨客在此凭吊先贤的情景。
祠中的碑刻与文物更是无价之宝。其中,“杏花碑”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镇祠之宝。这块石碑以精湛的书法和详实的文字,详细记叙了司马光跌宕起伏的生平事迹与彪炳史册的功绩。从编纂《资治通鉴》,以史为鉴为后世留下治国理政的智慧宝库,到他在政治舞台上的铮铮风骨,碑文将司马光的一生娓娓道来。其书法遒劲有力,兼具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吸引着无数书法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前来观摩品鉴。此外,祠内还珍藏着众多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碑刻、匾额,这些珍贵的文化遗存,共同构成了一部立体的北宋文化史,让人们得以触摸历史的温度,感受文化的传承。司马温公祠不仅是纪念先贤的圣地,更是一座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历史博物馆,吸引着八方来客在此追寻历史的足迹,汲取文化的滋养。
2.墙下关帝庙
:走进墙下关帝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严谨有序的建筑布局。整座庙宇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分布着山门、戏台、献殿、正殿等主体建筑,两侧辅以配殿、厢房,形成了对称规整、层次分明的空间格局。行走其间,仿佛能感受到古人在规划建造时对秩序与和谐的追求,每一处建筑的位置、朝向都经过了精心考量,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当属庙内精美的雕梁画栋。屋顶的脊饰上,形态各异的吻兽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屋檐下的木雕、石雕,题材丰富多样,既有神话传说中的神仙瑞兽,也有历史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工匠们以精湛的技艺,将每一个细节都刻画得入木三分,线条流畅、造型逼真,让人不禁为古代匠人的高超技艺所折服。墙壁上的彩绘虽历经岁月,部分色彩已有所剥落,但依然能看出其昔日的绚丽华美,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色彩搭配,展现出古代画师们深厚的艺术功底。
这些精美的建筑装饰,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们既是对关羽忠义精神的歌颂与赞美,也反映了明清时期民间的审美观念、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民俗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吸引着无数建筑学者、艺术爱好者和游客慕名前来,感受这座古建筑群独特的魅力。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
1.司马光传说
: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司马光的故事宛如熠熠生辉的明珠,在民间口口相传,从北宋的繁华街巷,传至今日的寻常百姓家,承载着岁月的温度与民众的敬仰。
故事里,幼年司马光展现出超乎常人的果敢与智慧。一群孩子于庭院嬉笑玩耍,其中一人不慎失足跌入盛满水的水缸,瞬间被水淹没,情况危急。其他孩子吓得惊慌失措、四处奔逃,司马光却临危不乱,迅速环顾四周,发现一块大石头,毫不犹豫地搬起石头砸向水缸。“砰”的一声巨响,水缸被砸破,水流涌出,落水的孩子成功获救。这就是家喻户晓的“司马光砸缸”,它体现了司马光在紧急时刻冷静思考、灵活应变的特质,成为人们教育孩子勇敢和智慧的经典范例 ,在后世被绘成图画、编入课本,深深扎根在民众心中。
成年后的司马光,步入仕途,以正直敢言闻名朝野。他在朝堂之上,面对不合理的决策,敢于仗义执言。当时宦官麦允言去世,宋仁宗欲破格追赠官职并赐予仪仗队,司马光坚决反对,直言麦允言并无大功劳,此举大大超过规格,不应给予如此待遇,最终促使宋仁宗取消了这些不合理的赏赐。他关心民生,为国家长治久安建言献策,在仁宗年间多次上书,劝立皇子以稳定国本;英宗时期,积极调和两宫矛盾,避免朝政动荡。
司马光一生醉心史学,耗时十九年,主持编撰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他广搜史料,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十国,将长达1362年的历史精心编排,为后世留下一部“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学巨著。在洛阳专心修书时,司马光居所简陋,生活朴素,却丝毫不改其志,全身心投入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
这些关于司马光的传说,历经千年依然生动鲜活。它们不仅是对司马光生平事迹的传颂,更是对其智慧、正直、勤勉等精神品质的弘扬,蕴含着为人处世、修身治国的道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不断激励着后人在成长与发展中汲取力量。
2.嫘祖养蚕传说
:在华夏文明的源头传说里,夏县的土地曾闪耀着丝绸之光。相传远古时期,黄帝的元妃嫘祖行至夏县,见桑林间白茧垂挂,蚕虫吐丝,聪慧的她灵光乍现,开启了一段改写人类文明进程的传奇篇章。
那时的先民身着兽皮、树叶,生活简陋。嫘祖偶然发现蚕茧遇热水后丝线可抽,便反复尝试摸索,掌握了养蚕、缫丝、织绸的技艺。她在夏县的土地上,手把手教百姓栽桑养蚕,从挑选桑叶喂养蚕宝宝,到耐心等待蚕茧结成;从温水浸泡蚕茧抽丝,到用简单工具将丝线织成柔软的绸缎。在嫘祖的引领下,夏县逐渐成为蚕桑文化的摇篮,人们告别粗陋的衣着,披上了轻柔华丽的丝绸。
随着时间推移,嫘祖教民养蚕的故事在夏县代代相传。每年蚕桑丰收时节,当地百姓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感恩嫘祖的智慧与贡献。祭祀队伍身着传统服饰,手捧蚕茧、丝绸,载歌载舞,重现嫘祖当年传授技艺的场景。民间还流传着嫘祖化身蚕神,守护桑田蚕房的说法,老人们常给孩童讲述嫘祖如何不畏艰辛,走遍山川寻找优质桑树,如何悉心照料蚕宝宝,让它们茁壮成长。
这些传说不仅勾勒出华夏民族早期的生产生活图景,更彰显了夏县在蚕桑文化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嫘祖的故事,如同一条丝线,串联起远古文明与现代传承,承载着人们对这位伟大女性的崇敬,也珍藏着中华民族对农耕文明起源的集体记忆,成为夏县独特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夏县蛤蟆嗡:在夏县的街巷阡陌间,有一种声音如同破土而出的春芽,带着泥土的芬芳与鲜活的生命力,这便是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蛤蟆嗡。它以独特的唱腔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成为夏县文化脉络中跳动的音符,深深扎根于百姓的生活与记忆之中。
蛤蟆嗡的唱腔堪称一绝,其名源于它模仿蛤蟆鸣叫的独特发声方式,唱腔高亢时如清泉奔涌,低婉处似溪水潺潺,时而激昂热烈,时而细腻绵长,充满灵动鲜活的韵味。这种别具一格的声腔,融合了夏县当地的方言俚语与民间小调,唱词质朴自然、诙谐幽默,生动描绘着百姓的生活琐事、家长里短,无论是田间劳作的辛苦、邻里间的趣事,还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都能在唱词中找到鲜活的呈现。
表演形式上,蛤蟆嗡虽没有华丽的舞台布景与繁复的服饰道具,却凭借演员们真挚的情感演绎与精湛的技艺,牢牢抓住观众的心。演出时,演员们踩着明快的节奏,用夸张的肢体动作与生动的表情传递剧情,将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伴奏以自制的弦乐器为主,搭配锣鼓等打击乐器,简单的乐器组合却能碰撞出极具感染力的旋律,每当熟悉的乐声响起,十里八乡的村民便会循着声音聚拢而来,搬起小板凳,沉浸在这场充满乡土气息的视听盛宴中。
作为夏县的文化瑰宝,蛤蟆嗡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当地百姓情感交流的纽带。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少不了蛤蟆嗡的热闹助兴。老艺人们走街串巷,用充满乡音的唱段为生活增添色彩;年轻一代在耳濡目染中爱上这门艺术,自发学习传承。它承载着夏县人的集体记忆,见证着岁月变迁,以独特的魅力,让地方文化的星火在时代的浪潮中生生不息。
来源:淡泊史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