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著名讨伐檄文:征伐之文,正义之宣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8 03:22 2

摘要:讨伐檄文,作为古代战争中的特殊文体,不仅是宣战的号角,更是政治与舆论的有力武器。它通过罗列敌方罪行,宣扬己方正义,旨在凝聚人心、争取支持,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为您呈现不同时期极具影响力的讨伐檄文。

讨伐檄文,作为古代战争中的特殊文体,不仅是宣战的号角,更是政治与舆论的有力武器。它通过罗列敌方罪行,宣扬己方正义,旨在凝聚人心、争取支持,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为您呈现不同时期极具影响力的讨伐檄文。

古代篇

商汤《汤誓》:王朝更迭的先声

商汤伐夏桀时发布《汤誓》。当时,夏桀统治残暴,民众苦不堪言。《汤誓》开篇便表明征伐乃天命所归:“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指出夏桀“率遏众力,率割夏邑”,即耗尽民力、剥削夏国百姓,罪行累累,所以上天要惩罚他。

商汤强调自身是奉上天旨意行事:“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并向众人承诺,若奋力征伐,会给予赏赐;若不服从命令,则会严惩不贷:“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

《汤誓》奠定了后世讨伐檄文以天命为征伐依据的传统,将己方行动与上天意志相连,增强正义性。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天命的尊崇,借助上天权威为军事行动背书,使征伐更具说服力与号召力,为商朝取代夏朝提供了舆论支持。后世如周武王伐纣等檄文,皆遵循此道。

周武王《牧誓》:兴周灭商的战鼓宣言

周武王伐商纣王时在牧野誓师所发布的《牧誓》,是又一篇重要的讨伐檄文。文中列举商纣王“惟妇言是用”,即听信妲己之言,扰乱国政;“昏弃厥肆祀弗答”,荒废对祖先的祭祀;“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抛弃同宗兄弟不用。同时表明周军是秉持正义、顺应天命而来,鼓励将士勇猛作战:“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勖哉!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

《牧誓》以简洁有力语言宣告纣王罪行,激发将士斗志。后世诸多檄文在结构与内容上多有借鉴,先罗列敌方恶行,后表明己方顺应天命与决心。它是周人推翻商朝统治的重要舆论工具,在商周鼎革之际,为周军赢得道义支持,让参战者坚信自身是正义之师,为周朝八百年基业奠定舆论基础。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文》:乱世中的舆论利刃

东汉末年,陈琳为袁绍所作的这篇檄文,是讨伐曹操的名作。文章开篇从曹操的出身发难,称其祖父曹腾是“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的宦官,父亲曹嵩“因赃假位”,进而骂曹操为“赘阉遗丑,本无懿德”。

接着,檄文列举曹操诸多罪行,如“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虏之态,污国害民,毒施人鬼”;在攻打徐州陶谦时“所过隳突,无骸不露”,尽显残暴。还提及曹操“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批判他盗墓掘宝,破坏人伦道德。

此檄文影响甚大,据说曹操当时正患头风,卧床阅读此文后,惊出一身冷汗,头风竟因此暂时痊愈。它从道德、政治、军事等多方面对曹操进行攻击,让曹操在舆论上陷入被动。展现出檄文强大的舆论影响力,能在乱世中左右人心向背,成为政治斗争与军事行动的有力辅助手段,为袁绍讨伐曹操争取到一定的舆论支持。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文采与气势兼备的声讨

唐朝时期,骆宾王为徐敬业撰写的这篇檄文,是讨伐武则天的经典之作。开篇“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点明武则天“篡权”身份,否定其统治合法性。随后罗列其种种“罪行”,如“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指责她在唐太宗、唐高宗父子间的行为不检;“杀姊屠兄,弑君鸩母”,虽部分内容或有夸大,但极大地破坏了武则天的形象。

檄文还以激昂文字呼吁天下响应:“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结尾“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更是气势磅礴。

这篇檄文因文采斐然著称,连武则天本人看后都感叹“宰相安得失此人”。它借助文学感染力,将讨伐武则天的行动渲染成正义之举,广泛传播后,对武则天的统治造成舆论冲击,反映出檄文在政治斗争中可凭借卓越文采与强大气势,动员各方力量,左右舆论走向。

近代篇

太平天国《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反清革命的激昂号角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发布的《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是一篇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重要檄文。文中以“胡虏”指代清朝统治者,历数其罪行。指出清朝统治者“率中国之人民,割弃其子女玉帛,而甘心以事异类”,批判其在对外战争中割地赔款,出卖国家利益;“凡有水旱,略不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指责清朝对百姓疾苦的漠视。

檄文强调清朝统治违背汉族传统,“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犬也”,从文化习俗角度激发汉族民众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同时,以恢复汉族统治为号召:“今幸天道好还,中国有复兴之理,人心思治,胡虏有必灭之征。”呼吁天下人响应太平天国,共同推翻清朝统治。

此檄文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的激化,通过宣扬反清复汉,试图凝聚汉族民众力量。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对动员群众、扩大影响力起到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反清革命形势的发展。但檄文局限于民族主义视角,未全面触及社会深层次问题,随着运动发展,其局限性逐渐显现。

孙中山《讨袁檄文》:捍卫共和的正义之声

1915 年,袁世凯妄图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檄文开篇指出“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直斥袁世凯背叛共和,称帝行径不得人心。

文中历数袁世凯种种罪行,“解散国会,破坏约法”,破坏民主制度;“托名改制,以一人私天下”,将国家公器变为私产。强调袁世凯的行为是对辛亥革命成果的背叛,“辛亥之役,推倒君主,僭称帝制,实与民贼相表里”。

孙中山以坚定的口吻呼吁:“愿与爱国之豪俊,共图之!”号召全国人民起来反对袁世凯复辟,捍卫共和制度。这篇檄文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唤起了民众对袁世凯倒行逆施的愤慨,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奠定了舆论基础,推动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斗争的发展,体现了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坚定决心,对维护中国近代民主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篇

在现代中国,随着政治形势和斗争方式的变化,讨伐檄文这种传统形式不再以同样方式出现,但表达对反动势力批判与斗争决心的文章、声明等起到了类似作用。

《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抗日救亡的先声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宣言深刻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在‘满蒙’所进行的军事行动,是其大陆政策、‘满蒙政策’的具体实施”,明确其侵略野心和长期谋划。

同时,批判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出卖民族利益,投降帝国主义的政策”,将枪口对内,对日本侵略采取妥协退让,导致东北三省迅速沦陷。

宣言呼吁全国人民“一致动员武装起来,给日本强盗与一切帝国主义以严重的回答”,号召工人罢工、农民罢租罢税、士兵哗变反抗,团结一切力量进行抗日斗争。这一宣言犹如战斗号角,向全国人民清晰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的立场,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政策,对唤起民众抗日意识、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时刻的担当。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共赴国难的团结号召

1937 年 7 月 15 日,中共中央向国民党送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再次表明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促成全民族抗战的诚意。宣言中指出“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强调了民族危机的严峻和团结抗战的紧迫性。

文中重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三项基本政治主张:争取中华民族之独立自由与解放;实现民权政治,召开国民大会,以制定宪法与规定救国方针;实现中国人民之幸福与愉快的生活,包括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国防经济等。同时承诺中国共产党将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苏维埃政府,改编红军为国民革命军等。

这一宣言虽非传统意义上的讨伐檄文,但实质是向全国民众和国民党表明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决心与诚意,批判了日本侵略和此前国内的分裂局面,倡导国共合作共御外敌。它推动了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凝聚了全民族的力量,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古代到近现代,这些类似讨伐檄文的文字,无论是为改朝换代、捍卫民主,还是抵御外敌、团结抗战,都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凝聚人心、引导舆论、推动斗争的重要作用,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体现。

来源:水镜工作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