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一”假期,北京舞台成为文艺海洋,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如繁星闪耀。从经典剧目到首演大戏,从万人演唱会到沉浸式演艺新空间,全市已开票营业性演出达到276台1178场,为市民与游客打造节日氛围浓厚的文化盛宴。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演艺+”模式的全新尝试,正在推动文商
据5月3日《北京日报》报道,“五一”假期,北京舞台成为文艺海洋,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如繁星闪耀。从经典剧目到首演大戏,从万人演唱会到沉浸式演艺新空间,全市已开票营业性演出达到276台1178场,为市民与游客打造节日氛围浓厚的文化盛宴。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演艺+”模式的全新尝试,正在推动文商旅的深度融合联动,构建起城市消费的新场景。
“京彩”好戏点亮假期生活。从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的高雅音符,到天桥剧场《红楼梦》芭蕾舞剧的唯美演绎;从北京人艺经典话剧的思想碰撞,到繁星戏剧村漫才喜剧的欢乐氛围,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演出,如同璀璨星河,满足了市民与游客多元的文化需求。儿童剧为孩子们打开想象之门,戏曲经典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生,演唱会与音乐节更是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乐迷。这些丰富的演出选择,满足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观众的需求,不仅为假期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更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滋养与情感共鸣,让人们在假期中享受了一场场精神文化大餐,点亮了假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演艺+”模式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国家大剧院北水下廊道的歌剧“马拉松”,不仅有精彩的演出,还通过主题氛围营造、特色餐饮提供以及文创产品销售,为观众打造了全身心的艺术沉浸体验。北京诺金酒店宴会厅举办的音乐剧《基督山伯爵》中文版“与伯爵共舞”假面舞会,将演出与酒店、旅游相结合,推出“舞会+演出票+酒店”套票,吸引外地观众专程前来体验,带动周边餐饮和酒店预订量大幅增长。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完成优化升级后,通过完善服务功能、打造“剧目延伸空间”以及举办“诗意生活节”,让观众自然融入消费场景,激活艺术文化生命力。正乙祠戏楼举办的“四色昆韵·正乙雅集”,将昆曲演出与非遗体验、线上直播互动相结合,让传统艺术走进Z世代。东城区及北京市授牌的首批演艺新空间——南阳共享际的国风沉浸式话剧《因风起》构建了“剧内剧外皆江湖”的体验,延长了观众的消费时长。这些“演艺+”的创新尝试,将演艺与旅游、酒店、餐饮、文创等行业紧密结合,打破了行业界限,形成了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有力地推动了文商旅的深度融合。
“演艺+”勾勒消费升级新图景。在演艺市场火爆的背后,是北京推进“演艺之都”建设的系统性布局。《北京市推动演艺高质量发展支持办法》的10条举措,正从政策层面为“演艺+”模式提供了坚实保障,从资金支持到场地补贴,从项目孵化到业态创新,全方位推动演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北京营业性演出票房和场次的显著增长,“演艺+”相关消费占比突破40%,这都充分证明了这一模式的强大生命力。从“歌剧+文创”到“话剧+文旅”,从“沉浸式喜剧+餐饮”到“传统艺术+科技互动”,不同形态的融合模式不断涌现,这不仅丰富了消费场景,更提升了消费品质,推动城市消费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消费金额的增加,更体现在消费体验的升级、消费内涵的拓展以及消费对城市形象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上。
来源:宣讲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