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五一假期爆火的“跟着团长打县城”项目,用一场跨越时空的抗战cosplay,让红色旅游从“参观式教育”进化成“体验式狂欢”。
这个五一假期爆火的“跟着团长打县城”项目,用一场跨越时空的抗战cosplay,让红色旅游从“参观式教育”进化成“体验式狂欢”。
当00后游客穿着租来的八路军军装,跟着“团长”穿越模拟战场,他们手中的道具大刀与城墙上的“意大利炮”共同构建了一个平行时空。
项目设计者深谙流量密码:将《亮剑》中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的名场面解构重组,用25分钟浓缩成一场可参与的“历史剧本杀”。
战前动员的快板表演、冲锋时的火药特效、胜利后的全民联欢,每个环节都精准踩中Z世代的情绪G点。
数据不会说谎:五一期间日均6000人涌入景区,短视频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破亿,最火视频点赞超60万。更值得玩味的是游客身份的嬗变——从被动接受历史教育的“学生”,变为主动创造内容的“演员”。
有家长带孩子组队“攻城”,有年轻人举着自拍杆直播“战况”,甚至有银发族在炮火声中红了眼眶。这种身份转换,让红色记忆从教科书跃入现实场景。
当游客们扛着道具大刀冲进县城,迎接他们的除了胜利的欢呼,还有15元一根的烤肠。
这个价格差引发了一场关于“情怀税”的全民辩论:景区内烤肠成本不足2元,商户年租金竞标费却高达50万,最终由谁买单?
表面看是物价争议,实则暴露沉浸式旅游的深层矛盾。项目运营方用“免费参与”吸引流量,却将盈利压力转嫁给餐饮商户。
当游客在社交平台吐槽“冲锋半小时,饿得前胸贴后背”,这种割裂感正在消解体验的完整性。
更讽刺的是,就在游客为烤肠价格愤怒时,景区外村民自制的煎饼却成了抢手货——5元一张的“抗战补给包”,反而成了最真实的沉浸式道具。
“跟着团长打县城”的爆火,折射出红色旅游的进化困境。当90后、00后成为消费主力,说教式参观必然式微,但过度娱乐化又可能矮化历史。
项目总设计师闫纪锁曾透露,团队特意保留了NPC(非玩家角色)的“出戏时刻”——比如扮演日军守军的演员会突然用方言喊话,这种荒诞感恰恰构成历史与现实的对话空间。
但争议从未停歇:有学者批评这是“把抗战简化为攻城游戏”,却也承认其让年轻人记住了“李云龙”这个名字。
有家长担忧“孩子会以为打仗就是举着玩具冲锋”,却发现孩子在体验后主动查阅沂蒙红嫂史料。
这种矛盾统一体,恰似项目本身——城墙上的“意大利炮”是道具,但炮火轰鸣时扬起的尘土,却真实地带着1941年的硝烟味。
“跟着团长打县城”的走红,本质是Z世代对历史认知方式的重构。他们拒绝被灌输,却愿意为体验付费;他们调侃“最适合中国人的cosplay”,却在冲锋时热泪盈眶。
这种矛盾性,恰是红色旅游创新的突破口。或许真正的命题不是“该不该娱乐化”,而是“如何在笑声与沉思之间,找到让历史永续燃烧的氧气”。
在文旅江湖的狭路相逢中,这把“宝剑”究竟该是15元的烤肠,还是能让历史照进现实的棱镜?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下一场冲锋的号角里。
来源:沛灵结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