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演义故事之宋史14靖康之乱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8 09:41 2

摘要:不料,姚古军失期不至,种师中率孤军苦战,将士们以一当百,忍饥耐劳,拼力死战。怎奈敌众我寡,种师中负伤数处,力竭而死。残兵逃散。

在宋金对峙的局面下,金兵不断攻宋。靖康元年四月(1126年),金将粘没喝猛攻太原,宋将姚古、种师中率军分两路驰援。

不料,姚古军失期不至,种师中率孤军苦战,将士们以一当百,忍饥耐劳,拼力死战。怎奈敌众我寡,种师中负伤数处,力竭而死。残兵逃散。

朝廷接到败报,惊恐万分,耿南仲、唐恪二人主张割让三镇(中山、太原、河间),以退金兵。李纲愤然道:“强敌面前,不能示弱。三镇乃国家屏障,岂能割让!”

耿、唐二人被驳得哑口无言,记恨于心,他二人明知李纲是文官,不能挂帅,偏向钦宗推荐,钦宗昏庸,遂命李纲赴军中取代姚古,任宣抚使。

李纲受命出发,在河阳(今孟县)十余日,亲自督练士卒,修军械、造战车,誓师御敌。不久即派兵三路驰援太原。

耿、唐二人乘李纲离京,一面在朝廷复倡议和,一面又密令各将不听李纲约束,直受朝廷军令,以便寻机陷害李纲。

李纲指挥各路援军进至太原附近,由于朝廷奸臣的牵制,指挥不灵,战不数日,均为金军所败。金军乘势掩杀。州县百姓闻风逃避,十城九溃。

这时,太原已被金军围攻八个月之久,城中无粮,连皮甲、野草都被吃光,守城军民十死七八,已难支持。

金兵在城外,架起数十门大炮,发射其大如斗的飞石,猛轰城墙和守军。九月五日,太原城被攻破。

朝廷闻报,又引起一番争论。钦宗宠臣耿南仲、唐恪为首的主和派,很快就把主战的大臣都排挤出朝。

钦宗决心议和,任命唐恪为少宰,陈过庭为尚书右丞,陈过庭又推荐宗泽充和议使,去金营请求停战。

宗泽为人豪爽刚强,有智谋,充任和议使时已是六十八岁。受命之后,便设酒与亲友诀别,他道:“此番使金,决不活着回来!”

亲友们都不理解,宗泽正色道:“敌人能悔过退兵当然好,否则,我决不能屈服于金人,而辱没朝廷的使命。”

这话很快就传到主和派的耳朵里。刚正不屈的宗泽怎能跟金人议和?他们又奏请钦宗,改派宗泽为磁州知州。另派别人去议和。

当时太原失守,凡是到黄河以北去做官的,都想方设法找借口托故不行,谁知宗泽欣然受命,慷慨地说:“吃着国家的粮食,逃避国家的危难,是不能允许的!”

当天他就收拾行囊,跨上战马,走向北渡黄河的道路。跟随他的,只有十几个老弱兵卒。

宗泽到了磁州。举目望去,只见这金兵铁蹄蹂躏过的地方,十室九空、农田荒芜,到处是一派凄凉败落的景象。

宗泽毫无退缩之心,他出榜安民,招回流亡百姓,修缮城池,制造兵械,招募义勇军兵。作了长期抗金的准备。

同时,他还帮助附近的邢、洺、赵、相等州,建立义勇精兵各二万人。宗泽高兴地说:“敌人攻一州、四州皆应,这一来,岂不是每州有十万之众?还怕什么金兵!”

宗泽将磁州情形上奏朝廷,不久受到嘉奖。但同时也带来了令人不快的消息:刑部尚书王云赴金议和,许交中山、太原、河间三镇每年的赋税。

尤其令人愤懑的是:主和派的耿南仲、唐恪谗毁李纲,说对金作战是劳师费财。因而李纲及一批主战派官员都被贬出京师。

宗泽见朝廷如此怯敌,金人必定得寸进尺,守土抗敌,势所必然。便传令制造守城利器神臂弓,加紧操练人马。

果不出所料,宋朝的求和反而助长了金人的气焰。金将斡离不自井陉进兵,直驱天威军,破真定,下中山。宋朝大惊。

宗泽探明斡离不率兵已到黄河北岸,便对手下将士道:“金人渡河,必由李固渡。待他渡河之际,我们设伏袭击,必获全胜。”

正在此时,探马来报:“金兵并未渡河,反而向磁州杀来了。”宗泽道:“此必是斡离不怕我背后用兵,故分军来攻。也罢,待我将计就计,把他牵制在此。”

宗泽披挂登城,只见尘头起处,金兵的骁将铁骑旋风般地猛扑过来。老将军立命弓箭手用神臂弓迎战。

一声令下,箭飞如蝗,金军骑兵万想不到,小小磁州竟然有这样的强弓硬弩。前队躲避不及纷纷落马,后队迟疑不前,阵形大乱。

忽然一声炮响,城门大开,一员威风凛凛的银须老将,手舞大刀,飞马杀来。磁州兵勇各个争先,附近各州,出兵呼应,金兵如何抵挡,立即溃逃。

这一战,斩杀金兵数百,宗泽大获全胜。他把缴获的羊、马、金帛全部赏给将士,自己分毫不取。并派出小队骑哨,以为疑兵。

斡离不没想到派出的人马被宗泽杀得惨败,又听说磁州不时有兵马进出,便传令加意防守李固渡,并向进攻太原的粘没喝通报军情。

金军被牵制在河边,无计可施,斡离不派遣使者到汴京威吓宋钦宗。钦宗胆战心惊,亲自接见。这一来,金使更加趾高气扬,强要割让河北三镇,方可言和。

钦宗迟疑半晌才道:“待朕与大臣商议商议。”金使道:“再商议恐我军已要渡河了!”言毕欲走,钦宗尚欲挽留,金使又道:“派个亲王到我大营去说吧!”随即扬长而去。

却说王云使金归来,奏明钦宗:“金人必欲得三镇,否则将进兵攻取汴都。”钦宗大惊失色,立召文武官员,会商对策。

耿、唐二人力主割地。何栗抗言道:“三镇系国家根本,如何割得?”唐恪道:“不割三镇,如何退敌?”何栗道:“金人无信,割地亦来,不割地亦来!”争议多时仍无结果。

唯王云道:“如果金人兵临城下,就更不好办了,不如现在请康王往金营许割三镇,当可讲和,万一金人不从,加金主徽号,赠送冕辂罢了。”钦宗准奏,派康王与王云同赴金营议和。

康王和王云行至磁州,城中百姓拦路而跪,苦劝康王不要去金营议和。王云厉声呵斥,激起众怒,齐声呼道:“奸贼!奸贼!”众人一拥而上,拳脚齐下,只打得王云五脏俱裂,一命呜呼了!

宗泽赶来迎谒,把康王接入府衙。宗泽道:“前次议和,肃王一去不回,难道大王还想重蹈前辙吗?且敌兵已迫,去也无益。”极力劝阻康王北行。康王遂留,随后转赴相州。

此时,金将粘没喝已率军自太原南下,直抵黄河北岸。宋军十二万人沿河南岸驻扎,还有万余骑兵巡守。

金兵隔河鸣鼓,喧噪一夜,竟把宋军吓得不战而退,粘没喝引军渡河,兵不血刃,直奔汴京杀来。

在李固渡的金将斡离不,见西路得手,这时也乘机渡过黄河。两路金兵同时包围了汴京,从四面发起猛攻。

城内宋军只有七万人,钦宗多次派人出城,联络康王及河北守将入援,但行至城外,多被金兵捕获。

钦宗的诏书好不容易才送到相州,封康王为大元帅,宗泽为副元帅,传命起兵入援汴京。宗泽对康王道:“大王应会师李固渡,断敌归路,围京师的金兵定会动摇,然后进兵,必能获胜。”

可是,各路将领慑于金兵势大,都不愿去。形势危迫,宗泽只得自己率领本部兵马,直奔李固渡。

宗泽解救京师,心急如火,催动人马,日夜兼程。忽报前有金兵,宗泽怕中埋伏,便分兵三路,自统中军,约定以号炮为令,互相接应。刚才分派完毕,金兵已然列阵冲了过来。

宗泽领兵稍稍后退,金兵急追过来。这时号炮连天,左右两路宋军截断金兵后路,宗泽也返身杀回。金兵顿时大乱,败退下去。

金兵败了一阵,不敢大意,把驻守李固渡的兵士分开屯驻,设砦数十。以为互相呼应,万无一失。

宗泽来到李固渡,看到敌砦分立,绵延不断,大笑道:“这怎能挡住老夫。”当即传令安营,并挑选精壮兵士百人,准备夜袭敌砦。

天黑之后,宗泽对出击的壮士说道:“攻敌一砦,他砦必定来援,你等乘其空虚,见机转袭,必能得手。然后放火为号,我自来援应。”

到了半夜,敌砦大乱,几处火起。宗泽马上命将士向无火的金砦猛冲,这些砦中的金兵多去支援起火的营砦,反而空虚,宋军乘虚而入,一夜连破金兵三十余砦。

天明之后,金兵横尸遍野。宗泽正要继续用兵,忽然接到康王大元帅之命,让他立即到大名府会师,以便合兵去解京城之围。

宗泽立即领兵冒着大雪急向大名府驰进,他踏过冰冻的黄河赶到大名,来见康王,这才知道汴京已被金兵攻破了。

原来,钦宗在求援的同时,相信市井无赖郭京能施六甲法,请天神退敌。谁知郭京骗了数万金帛之后,临阵脱逃。金兵攻入了京城。

钦宗在大殿内闻听城破,大恸道:“朕不听种师道之言,后悔不及了!”此时,金兵已占领外城,正与守城宋军进行巷战。

钦宗哭罢,即派何栗和济王赵栩至金营。但粘没喝、斡离不二人定要钦宗亲赴金军大营订城下之盟,方可退兵。原来金军不愿长期占领汴城,只想刮些金银财物即行退兵。

钦宗便让何栗写了降表,亲往金营求和。降表中道:“既烦汗马之劳,敢缓牵羊之请。上皇负罪以播迁,微臣捐躯而听命。”极尽卑躬屈节之能事。

钦宗捧了降书,亲自往金营求和。粘没喝、斡离不高卧胡床之上,传令入见。钦宗等进帐,长揖至地,递上降表。

粘没喝道:“我等本不愿兴兵,只因你国君昏臣庸,所以特来问罪,现拟另立贤君,并缴纳金银与我,即班师回国。”钦宗等又恨又怕,竟哑口无言。

钦宗在金营挨了两日,不得不接受了金人条件,才返回宫内。一面下令,搜刮民间金银、财物,一面遣使分赴河东、河北割地;传谕各州县开城降金。

各州县军民闭门拒使,坚守乡园,不肯降金。当初盐官县知县欧阳珣曾向朝廷上书道:“祖宗土地,尺寸不应与人!战败失地,他日取还,不失为直;不战割地,他日即可取还,也不免理屈!”现在欧阳珣也被派作割地使。

派往各州县的割地使,统统由金兵押随。欧阳珣至深州城下,向城上守兵大呼:“朝廷为奸人所误,我拼死至此,奉劝你等,守土报国··”话没说完,即被金兵杀死。

金军把皇宫府库内宋朝一百七十年积攒的金银珠宝及账册全部查封,又索取金一百万锭、银五百万锭、帛一千万匹犒军。但是金人尚不满足。

靖康二年正月,贪婪的金军还想搜刮财物,要钦宗再去金营为质,钦宗不欲前往,怎奈金军威逼,只好再赴青城金军大营。

钦宗羁留金营,每日思念还宫,便传令廷臣加紧搜刮金银。无论戚里宗室、内侍僧道、使术媚优等,尽数罗掘。搜了八天,共得金三十万八千两、白银六百万两、衣缎百万匹,尽数交与金军。

金军仍不满足,再令搜刮。十八天后,又搜得金七万两、银一百四十万两,帛四万匹。汴京人民不堪勒索和杀戮,自动组织起来,准备武装反抗。

消息传到宗泽处,宗泽不禁怒发冲冠。他主张立即发兵,直驱京师,杀败金兵还可能解救危急。正说之间,京都使者送来了蜡封的钦宗手诏。

手诏中说:“和议可成,兵马不可轻进。”宗泽道:“这是金人的计策,想以此来阻止我军援汴。我等当率部急进,如金人再施诡计,那时我们已兵在城下,就由不得他们了。”

各部将领都以君命难违为借口,不肯出兵,并劝康王派宗泽领本部人马作为先行,宗泽才到大名不久,就又被排挤出大元帅府了。

宗泽写信请求各部宋军合兵入援,但是没有一处答复。宗泽依然不肯退却,继续指挥孤军深入。

宋兵进卫南,有些将领认为孤军深入是兵家所忌。宗泽笑道:“我军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且周围都是我大宋百姓,金兵并无后援,你等不必担心。”

宋兵继续急进,忽报前面有敌营,宗泽麾军闯营。金兵骑仗人多势众,苦战不退,眼看宗泽的人马被金兵困在核心。

宗泽传令:“今日进退都是死,不可不死里求生。”军士情知必死,无不以一当百,各个如猛虎下山,扑向金兵,直杀得人仰马翻。

数千金兵做了刀下之鬼,他们渐渐抵挡不住,退出数十里,宗泽安营后对诸将道:“敌兵十倍于我,一战而退,势必再来。倘若夜袭我军,那就危险了。”

夜里,金兵果然来偷袭宋营,骑兵的铁蹄踏破营门,闯进一看,原来是一座空营。金兵怕中埋伏,急忙退兵。

不想,这时宗泽出其不意,引兵过大沟河,截击金兵,连战连捷,把金兵杀得大败。自此,宗泽声威大震,金兵都怕他,称之为“宗爷”。

宗泽军连连获胜,金兵在汴京也急想北撤。他们把宋宫中的玉玺祭器、珍玩珠宝尽数抄走,并把徽、钦二帝,太后嫔妃,公主驸马,朝廷要臣一概掳走。

然后金军传令文武百官,废徽、钦二帝为庶人,并立张邦昌为楚帝。随即撤兵北去。

宗泽闻报,金人逼二帝北行,就立即提军奔滑州,走黎阳,过大名,抢渡黄河,传檄河北诸军,截击金兵,迎还二帝。

无奈各路人马失期不至。这时又得到康王大元帅府之命,回军汴京,准备讨伐张邦昌。宗泽回师之时,上表劝康王即位,延续宋室。

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来到南京(今商丘)应天府即位,称高宗皇帝,改年号为建炎。张邦昌也赶来朝贺称臣。高宗封他为太保。尊元祐皇后为皇太后,尊生母韦氏为宣和皇后。

高宗即位后,命黄潜善为中书侍郎,汪伯彦同知枢密院事,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御营使。

黄、汪二人忌用李纲,向上屡进谗言。李纲闻讯,力辞相位。高宗劝李纲:“朕知你忠心耿耿,万不可再辞了。”李纲顿首泣谢道:“必欲用臣,愿陈请十件事,如蒙陛下施行,臣方敢受命。”

高宗点头应允。李纲立即上表启奏,提出了惩汉奸,罢和议,改军制,砺兵马,用民军,兴守战,还都汴京等事项,这些都属救国大计。

高宗看过奏折,尚在踌躇,黄潜善却为张邦昌辩护。李纲又入谏道:“陛下若用张邦昌,必为百姓视为二天子,重用奸臣,人心不平,臣宁肯辞职!”

高宗既为李纲忠诚所动,也恨张邦昌所作所为,即传旨贬张邦昌为昭化军节度副使,其他追随张邦昌的汉奸尽行贬谪。

宗泽也前来朝见高宗,拜见之时,泪流满面。他向高宗力陈复兴大计,老将军忠心耿耿,使高宗也非常感动。

李纲与宗泽相见,二人议论国家大事,他们都坚决主张迁回旧都、对金作战,意气相投。这可急坏了一力主和的黄潜善和汪伯彦。

黄潜善怕高宗把宗泽留在朝中,便在高宗面前搬弄是非,想把宗泽排挤出朝,这时宗泽自告奋勇,愿为朝廷守住北方,高宗大喜,立即命宗泽守青州。

李纲向高宗进言道:“要想恢复大宋江山,一定要恢复旧都,恢复旧都,非宗泽不可。”高宗总算言听计从,于是改任宗泽为东京留守,知开封府。

宗泽赴汴都上任后,即颁行政令,平息盗匪,抚慰军民,修治城堡,开凿五丈河,使南北通商,百货聚集,物价渐平。各地失散的抗金义军,纷纷来投宗泽。

这时城里传说,河东王善聚众七十万,要来攻打京城,宗泽就单骑入王善营中,拉着王善的手说道:“国家存亡,百姓危难,如果多几位像你这样召集义兵、勇敢善战的将军,还怕什么金兵啊!”

王善听了,感动得落泪。对宗泽道:“敢不效力。”当即传令全军归降,听从宗泽的号令。

宗泽又亲自渡过黄河,召集河北诸将,共商抵抗金兵,恢复国土的大计。组织忠义民兵,设立壁垒,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他又按地势在京城之外立坚壁二十四所,沿黄河岸设连珠砦连接河东、河北的忠义民兵。于是陕西、京东、西诸路人马都愿意听宗泽的调遣。

宗泽为请高宗还都汴城,前后上书二十余本,均为汪、黄二人扣留。高宗还遣人将六宫妃嫔、家眷等统统接去。宗泽再次上书高宗,“勿信奸人,决策回汴”,但仍无消息。

原来,金朝又派娄宝率金兵攻克河中,又连陷解、降、慈、湿四州。汪、黄二人闻警,密请高宗退避东南。高宗也畏敌如虎,欲建都扬州。

李纲闻讯,极力苦谏:“天下精兵健马都在西北,一俟两河部署就绪,即应还都汴京。”又说:“此举实为国家存亡之大计!”最后竟以辞去相位力争。

无奈高宗听信汪、黄二人的蛊惑:“汴都遭敌兵铁蹄,不可为都。”“东南财力富盛,足以待敌。”而对李纲忠心苦谏,当作耳旁风。

李纲苦谏不过,即请辞职。高宗初尚挽留,李纲再奏,请求辞相,高宗欣然同意把李纲降为观文殿大学士。汪、黄二人暗自高兴。

李纲在相位七十七天,一切抗金改革方才初具规模。罢相后,前功尽弃。河南、河北两司即行撤销,刚集中起来的几十万义军也被下令解散了。

李纲罢相,朝野议论纷纷。太学生陈东、进士欧阳澈,上书高宗,请求任贤斥奸,恢复李纲相位。

高宗却听信黄潜善之言,将陈东、欧阳澈二人处斩。一时间,众人侧目,言路断绝。

金军乘宋朝举棋不定,连破河北数城。高宗慌忙迁都扬州。并派使去金营,请求休战议和,想讨好金人,偏安一隅。

金主见高宗如此软弱可欺,竟囚禁来使,大举发兵,由兀术统率南下中原。幸得宗泽早已沿河置守,制止金兵进攻,不能长驱直入。

在汴京的诸宋将,都主张先把河上的桥梁切断。宗泽摇摇头笑道:“去冬金兵直来,正因为切断了桥梁的缘故。”随即传令诸将,极力保护桥梁。

宗泽又派部将刘衍去滑州,刘达去郑州,王彦、岳飞渡河至新乡,相机行事,自集大军镇守汴京。

金兵来到黄河边,兀术见河上桥梁完好,心下生疑,莫非宋军有了准备?且莫中计,还是收兵为上。但又怕宗泽追杀,于是下令毁桥而退。

宗泽对诸将道:“金人并无损失,不久还是要来的。”果然,建炎二年正月探马来报,金兵两路南侵,兀术领兵前出至白沙,离汴京只数十里了。

宗泽正与人对弈,谈笑自若。部属入内问计,宗泽笑道:“老夫自有准备了。”不久,有兵报到来,果然得胜。

原来派出的大将刘衍在滑州与金兵对峙,刘达绕出敌后,两路夹击,大败金兵。

在河北的岳飞,以七千人马杀败数万金兵。当时河北诸将见敌众我寡,均有惧色,只见岳飞独挺丈八钢枪,冲入敌阵,夺得金军大旗。

岳飞将大旗向空中抛去,诸将见岳飞得手,也各执兵器,奋勇向前,岳飞身上受伤十余处,仍拼死力战,终于击退金兵。使金兵闻风丧胆。

金兀术见各部受挫,无心再战,便收拾人马退回北国,留下骁将王策断后,以防追兵。

宗泽见金兵退去,只有王策巡守黄河。心生一计,即令刘衍出滑州,岳飞自河北还军黄河岸边,约期会攻王策。自领五千人马进逼金营。

当各路人马到齐,神不知鬼不觉包围了王策之后,宗泽令岳飞在北面乘夜放火,当夜岳飞命士兵每人两束干柴,点燃四端,鼓噪而进。

金兵大惊,王策披挂而起,见北面满是火光,便吩咐左右分兵,空出大营,自领一军从营后退出,打算暗中埋伏,以便应敌。

不想刚打开后营栅门,宋将刘衍大吼一声领兵杀到面前,王策大惊,再想回马已经来不及了,宋军杀入金营,金兵大乱。

北面的宋军也冲了上来,金兵死伤大半,王策左冲右突,沿着河岸落荒而逃。

谁知,逃不多远一声炮响,一彪人马拦住去路,当中一员大将正是宗泽。王策心慌意乱,刚一交手,便被打落马下,被宋军活捉。

天明之后,宗泽升帐,犒赏三军,升任岳飞为留守司统制。并把王策押来,宗泽下位,亲自给他解开绑绳。

王策莫名其妙,宗泽道:“将军本族契丹,辽宋乃兄弟之国,金灭你国家,掳我二帝,是我们共同的仇敌。我们应当一心才是。”王策流泪请降。

王策投降之后,把全国的虚实和盘托出。宗泽大喜,立即拟定伐金的大举。并上书高宗,早回汴京,主持伐金大计。

宗泽奏道:“祖宗基业,弃之可惜,百姓涂炭,日望救兵。愿陛下早还京师。臣当冒矢石,为大军开路。”高宗读罢,不觉怦然心动,想择日还汴。

但是汪、黄二人暗恨宗泽上书,为保住自己,遂百般阻挠高宗还汴。又密令宗泽不得轻动。真是奸臣当道,老将徒劳。

老将宗泽忧愤成疾,致生背疽,终日卧床。诸将前来问候,宗泽欠身道:“各位将军如能奋勇杀敌,我死也无憾了!”诸将流泣,齐声道:“愿尽死力!”

宗泽反复吟咏唐人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众将皆泪流满面。入夜,风雨交加,宗泽病已垂危,但无一句说到自己的家事。

宗泽临终时,只是三呼:“过河,过河!”方才气绝。享年七十岁。噩耗传出,远近号恸。全城军民为之举哀。宗泽一死,失了抗金的屏障,宋朝局面再次大变。

来源:划过指尖的烟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