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牛的三所大学,清华北大居然没资格入选

摘要:说到我国最好的大学,国人心目中的一定是清华北大,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比清华北大还牛的大学,这些学校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力都是巨无霸般的存在:

说到我国最好的大学,国人心目中的一定是清华北大,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比清华北大还牛的大学,这些学校无论是规模还是影响力都是巨无霸般的存在:

弦歌不辍,精神永传:西南联大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灿烂星空中,西南联大无疑是一颗最为耀眼且独特的星辰,它于烽火硝烟中诞生,在艰难困苦中坚守,虽仅存八年,却绽放出了照亮后世的永恒光芒。

1937 年,“七七事变”的战火无情地蔓延,平津地区的高校陷入危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师生被迫踏上南迁之路,他们带着知识的火种与民族的希望,汇聚于昆明,共同组建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这是在国难之下,高等教育不屈的坚守与顽强的重生。

西南联大的师资堪称豪华至极,集当时国内学界之精英。陈寅恪,这位学贯中西的史学大师,以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在联大的讲台上传播着历史的智慧,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等领域的研究见解深刻独到,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成为联大精神的重要基石;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虽历经颠沛流离,却在艰苦环境下坚持开展建筑研究与教学,为中国建筑史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基础;华罗庚凭借其卓越的数学天赋,在联大简陋的教室中推演着数学的奥秘,推动了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进程……这些大师们言传身教,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以其爱国情怀、学术精神和高尚品格,塑造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灵魂。

联大的教学条件异常艰苦,校舍多为简易搭建,铁皮屋顶难以抵挡昆明的风雨,每逢雨季,屋内便“滴答”作响,师生们戏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实验设备稀缺简陋,图书馆的藏书也十分有限,但求知若渴的师生们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在物质匮乏的岁月里,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于昏暗的灯光下苦读钻研,在简陋的教室里热烈讨论,在泥土地上进行军事训练,以蓬勃的青春朝气和昂扬的精神风貌,书写着联大的奋斗篇章。

学术上,西南联大始终坚持“百家争鸣、学术自由”的理念,不同学术观点相互碰撞交融。文科领域,既有传统国学的深入研讨,又有西方哲学思潮的广泛传播;理工科方面,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积极为抗战时期的军事、工业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持与智慧贡献。师生们在艰难时局下,不仅完成了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还创办了众多有影响力的学术刊物和社团,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为中国学术的传承与创新开辟了一片独特天地。

西南联大的学生们秉持着救国图强的信念,在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和社会实践。他们或深入前线参与抗战宣传、战地服务,或在后方开展爱国民主运动,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从联大校园走出的莘莘学子,在日后的岁月中,成为了各个领域的中流砥柱,在科学、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为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如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朱光亚等,他们的辉煌成就彰显了西南联大强大的人才培养实力和深远的教育影响力。

西南联大虽已成为历史,但它所蕴含的“刚毅坚卓”精神,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时刻激励着后来的学者与学子们。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当铭记这段历史,传承联大精神,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严谨的态度,投身于学术研究与国家建设之中,让西南联大的精神火种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光彩,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行道路。

第一名总结: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 存在时间:1938年至1946年.

- 师资力量:汇聚了当时中国乃至世界顶级的教授与学者,如陈寅恪、赵元任、叶企孙、吴有训等,他们在各自领域都是泰斗级人物.

- 人才培养:培养出了众多杰出人才,包括2位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杨振宁,8位两弹一星元勋,174位两院院士,以及多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 学术成就:在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学术自由,开展了大量高质量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为中国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保存了抗战时期重要的科研力量,其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在当时国内首屈一指.

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的主体部分复员,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分别迁回北平、天津复校. 而西南联大的师范学院留在昆明续办,改为“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为“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岁月长河中的教育巨擘

国立中央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且浓墨重彩的独特地位,其辉煌成就与深远影响力犹如一座巍峨丰碑,历经岁月洗礼而屹立不倒,令人敬仰追思。

国立中央大学的历史沿革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其源头可追溯至 1902 年创立的三江师范学堂,这一开创性的学府成为了其发展的基石。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等重要阶段的传承与变革,不断发展壮大。直至 1928 年,正式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校名的确立标志着其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辉煌时期,成为当时国内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执高等教育之牛耳,引领着学术与教育的潮流。

中央大学在学术研究方面堪称当时的一面旗帜,成果斐然,涵盖多个学科领域,展现出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强大的科研实力。在文学领域,众多学者对古代文学经典进行深入挖掘与阐释,对现代文学思潮的研究也走在前沿,推动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与文学创作的繁荣;史学研究中,对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的精细考证和系统梳理成果丰硕,为构建完整的历史叙事提供了坚实基础,其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在史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自然科学领域更是成绩卓著,数学研究在理论突破与实际应用方面均有建树,物理学对基础理论的探索以及在实验技术上的尝试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化学学科在新材料研发、化学反应机理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持;在工程技术领域,建筑系培养出了一批杰出人才,他们的设计理念融合了中西文化精髓,为中国建筑事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水利、航空等专业也紧密结合国家建设需求,开展了大量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的研究,其成果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防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学术的全面进步,为各学科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奠定了中国现代学术研究的坚实基础,许多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彰显了国立中央大学在世界学术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顶尖学府,国立中央大学拥有一支阵容强大、大师云集的师资队伍,可谓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些大师们不仅学术造诣深厚,而且品德高尚,师风严谨,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李四光在地质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通过实地考察和理论分析,为中国的地质勘探事业做出了奠基性贡献,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学生投身科学研究;还有徐悲鸿,他在艺术教育上秉持着中西融合的理念,培养了大批杰出的艺术人才,同时以其精湛的绘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提升了中国美术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些大师们以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为中央大学营造了浓厚而优良的学术氛围和教育环境,使得中央大学成为了培养杰出人才的摇篮,为国家的发展输送了大量栋梁之材。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国立中央大学独树一帜,丰富多彩且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成为师生们的精神家园。学校积极倡导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文化理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不同学术观点和思想在这里相互碰撞、交融,激发出智慧的火花。各种学术社团蓬勃发展,涵盖了文学、艺术、科学、社会等多个领域,学生们在社团活动中交流学术心得、开展学术探讨、组织学术讲座和研讨会,极大地拓宽了学术视野,提升了学术素养和综合能力。

文艺活动同样精彩纷呈,校园内经常举办音乐会、话剧表演、诗歌朗诵会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师生们的课余生活,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体育赛事也备受瞩目,运动会上学生们矫健的身姿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展现了青春的活力与朝气,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这种多元而富有内涵的校园文化,不仅增强了师生们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了他们健全的人格和综合素质,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国立中央大学教育理念的生动实践和重要体现。

国立中央大学在其辉煌历程中,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他们分布在各个领域,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些杰出校友以卓越的成就和崇高的品格,彰显了国立中央大学深厚的教育底蕴和强大的人才培养实力,为母校赢得了无上的荣誉和光辉,成为国立中央大学教育成就的最佳见证者和传承者,他们的辉煌事迹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追求卓越、报效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国立中央大学在 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中经历了重大变革,其院系被拆分并分别并入多所高校,这一举措虽然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也标志着国立中央大学这一名称的消逝,令人不禁扼腕叹息。尽管如此,国立中央大学曾经的辉煌成就和深厚底蕴并未随之消散,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在众多继承其血脉的高校中得以延续和传承。

第二名,国立中央大学

- 存在时间:1928年至1949年.

- 规模与学科:成立之初就是全国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大学,拥有8个学院34个科系,形成了工、农、文、法、师、商、理、医齐全的学科体系.

- 师资阵容:有黄侃、徐悲鸿、竺可桢等众多知名学者,1934年教授数量就已超200位,1947年全校职员达1266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近300位.

- 学术地位:194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居亚洲第一,超过日本东京帝国大学.

其实如果大家知道国立中央大学1952年1分19时分出的都是什么学校,相信大家就能直观的知道他原来有多么牛。1952年院系调整时,国立中央大学被拆分成了多所学校,具体如下:

- 南京大学:继承了国立中央大学的文学院、理学院等部分院系.

- 东南大学:源于中央大学工学院部分院系,如机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等.

- 河海大学:由中央大学工学院水利系发展而来.

- 南京工业大学:其前身可追溯到中央大学工学院化工系.

- 南京师范大学:源自中央大学师范学院.

- 南京农业大学:是在中央大学农学院基础上组建而成.

- 南京林业大学:由中央大学农学院林学系等发展而来.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前身是中央大学气象工程系.

- 上海财经大学:由中央大学商学院拆分组建.

- 西北工业大学:中央大学工学院航空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 第四军医大学:源于中央大学医学院.

- 江南大学:中央大学工学院食品工程系是其前身之一.

- 江苏大学:中央大学工学院农业机械系是其发展源头之一.

- 华东政法大学:前身是中央大学法学院.

-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与中央大学心理学系等相关院系有渊源.

- 北京电影学院: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影音部是其前身之一.

- 复旦大学医学院:中央大学医学院为其重要源头之一.

- 电子科技大学:源于中央大学工学院电子工程系有线电部分.

- 中央音乐学院:与国立中央大学音乐学院有一定传承关系.

一所变成十九所,每一所都有211的水准,至少都是双一流的存在。这些高校秉持着国立中央大学的优良传统,在各自的领域继续发光发热,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力量,使得国立中央大学的精神和文化得以在新时代的教育事业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继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教育史册中,为后世所铭记和敬仰

第三名,岳麓书院

- 存在时间: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

- 师资力量:曾有周敦颐、朱熹等著名学者在此讲学,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人才培养:培养出了如王夫之、左宗棠、曾国藩等杰出人才,这些人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都有着重要地位.

- 学术影响: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是宋代传习理学的重要基地,对中国古代学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其“潇湘洙泗”之誉体现了它在当时学术界的崇高地位.

1897年湖南时务学堂创办,1899年更名为求实书院,1902年再次更名为湖南大学堂,1903年定名为湖南高等学堂,其以岳麓书院为校址,1904年经赵尔巽奏咨立案,湖南高等学堂与城南书院合并,仍以岳麓书院为校址.

1926年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湖南公立商业专门学校、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等并入成立湖南大学。1927年学校曾更名为湖南工科大学,后停办,1928年恢复,设文、理、工三科。1937年成为国立湖南大学,下设5个学院。1949年,省立克强学院、省立音乐专科学校、国立师范学院、私立民国大学等先后并入国立湖南大学.

1953年院系调整,湖南大学与南昌大学、广西大学、武汉大学等校的土木建筑系及铁道系合并组成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湖南大学撤销.

1958年在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基础上成立湖南工学院,次年恢复湖南大学校名。1960年分出三个系成立铁道学院,1963年生物系并入湖南师范学院,湘潭电机学院并入湖南大学。1978年湖南大学被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1980年全面归属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1998年调整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0年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2002年湖南计算机高等专科学校并入,组建成新的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现在确实比不上清北,但是岳麓书院的历史真的是国内第一,而且他培养的人才绝对是家喻户晓的大咖。岳麓书院培养了众多著名的学者和政治家,以下是一些代表人物:

王夫之,明末清初的杰出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他曾师从岳麓书院最后一任山长吴道行,在哲学、史学、文学等领域均有深厚造诣,著有《读通鉴论》《宋论》等,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曾国藩,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他在岳麓书院求学期间,深受湖湘文化的熏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和行为准则,对晚清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

左宗棠,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他曾就读于岳麓书院,一生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和富强,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收复新疆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做出了杰出贡献.

郭嵩焘,晚清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是近代中国出使西方国家的第一个公使。他在岳麓书院的学习经历为其日后的政治生涯和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外交思想和实践对近代中国的外交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彭浚,嘉庆十年中状元,任翰林院修撰、实录馆纂修等职,是当时文坛上的领袖人物之一,对清代的文化教育事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陶澍,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道光朝重臣,嘉庆七年进士,授庶吉士,任翰林编修,后升御史等职,他为官期间大力整顿吏治、改革盐政等,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来源:两个北京男娃的爹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