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One chip的集成方案,智能座舱、行车辅助、自动泊车三大核心功能的全域融合……了解汽车智能化的人或许知道,东软的这套A³舱行泊产品平台,是目前行业内行业舱驾一体方案的「集大成者」。尤其是在如今整个行业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整套方案的成本效益很有可能让15万上
4月23日,东软旗下的最新技术成果——A³舱行泊产品平台在上海车展正式发布。
One chip的集成方案,智能座舱、行车辅助、自动泊车三大核心功能的全域融合……了解汽车智能化的人或许知道,东软的这套A³舱行泊产品平台,是目前行业内行业舱驾一体方案的「集大成者」。尤其是在如今整个行业降本增效的大背景下,整套方案的成本效益很有可能让15万上下的规模市场格局重构。
开年,中国汽车行业进入到前所未有的「智驾平权」时代,从高端车型到入门级车型,智能驾驶加速上车和普及。但造车毕竟不是简单的资本游戏。除了近段时间有关汽车智能化安全性的质疑外,围绕着这一趋势,智能化的背后始终藏着一本避无可避的「成本账」。
一面是激光雷达、8295芯片、城市NOA加速普及,智能配置「军备竞赛」白热化;一面却是终端价格持续下探,车企利润率逼近临界点。如何在将「全民智能」真实落地的基础上,把成本做到最优;如何在这场有关成本与体验的博弈中,找到两者之间最佳的平衡线,这是所有整车厂和供应商都在思考的课题。
过去围绕智能驾驶,在新能源汽车市场遵循的是一种「做加法」的逻辑,用真金白银砸出一条技术护城河;如今东软方案的推出,赋予了车企在围绕着产品做加法,在造好车、卖好车的前提下围绕成本「做减法」,建好商业能力的底气。
文|Wind
编辑|李佳琪
图片来源|网络
1
从「分而治之」到「全域整合」
一直以来,座舱和智驾都是「分而治之」的2个系统,分属两个域控制器,各自对于功能安全、算力、中间件等要求彼此不重合,就像一个家庭中不同的家庭成员对应的角色和效能也各不相同。对此,东软集团CEO荣新节在采访中表示:这种「分而治之」的模式尽管仍然存在不小的价值,但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车企对于降本增效的需求愈发迫切,其弊端也在逐渐显露。
一方面,独立域控制器带来的硬件冗余、开发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系统之间的算力、数据的彼此独立也在某种程度限制了功能的系统。人们发现,无论是功能表现,还是资源效率、成本控制,这种分治的开发模式显然都并非最优解。
在这样的背景下,舱驾一体顺势走到台前。相比于一些包装而成的「技术神话」,舱驾一体的原理并不复杂。
简单理解,就是让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共用一个「大脑」,通过需求的动态调配,来实现数据共享、算力共用和功能协同。
有行业机构预测,2025-2027年将是舱驾一体的「高速成长期」,预计2027年舱驾一体的渗透率可以达到15%-25%。
同时,随着舱驾一体方案的进一步成熟,吉利、长安、北汽、广汽等头部企业也陆续布局,目前已经与不同的供应商建立了舱驾一体研发方面的联系,计划于2025年实现舱驾一体的上车。
如果关注相关领域,不难看到,目前舱驾一体车型中,除零跑C系列外,其他车型均采用主流智舱芯片+主流智驾芯片的多芯方案。通过分工协作满足座舱娱乐与高阶智驾的双重需求,例如:理想、蔚来旗下等舱驾一体车型均采用类似组合。
2
撬动20%的成本降幅,何为One Chip的「含金量」?
更重要的是,和目前舱驾一体车型中主流的「多芯」方案不同,东软A³舱行泊产品平台还采用了One Chip的方案,也即单芯片集成,将原本「一芯一用」的芯片应用模式变成「一芯多用」,将软、硬件能力和应用全面整合、全面打通,进一步实现降本目标。
基于此,和目前主流的多芯片舱驾一体组合相比,东软的One Chip单芯片方案可以在硬件、软件层面都实现显著的成本节约。
据估算,仅芯片成本One Chip就要比类似“8155+ 8620” 这样的组合低约15%,考虑到PCB板、外围件、散热以及线束的简化,整个系统级别的成本降幅甚至可能达到20%或者更高。以PCB板为例,传统多芯片方案需为不同芯片设计独立电路,导致PCB板层数多、布线复杂,而单芯片方案可以实现简化 60%以上的电路设计,从而大幅减少材料与制造成本。
软件层面,不同于多芯片方案中各芯片需预先分配固定算力资源,即使部分功能处于闲置状态,算力也无法灵活调用,造成资源浪费;One Chip方案可以通过软件层的智能调度,根据实际需求实时分配算力。
比如,当车辆驶入车库时,原本用于座舱娱乐的算力可临时调配给泊车系统,提供更精细的泊车路径规划,间接减少因算力冗余而产生的成本。
当然,其中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试想,多芯片方案通过 「各司其职」的分工模式,各芯片独立承担任务,性能适配也相对简单;而单芯片则需将差异巨大的座舱与智驾功能集成于同一计算单元,如同要求一位 「全能选手」同时完成艺术创作与精密计算,既要满足座舱娱乐系统的流畅渲染需求,又要保障智驾系统对实时路况的毫秒级响应。
如果关注相关领域,不难看到,目前舱驾一体车型中,除零跑C系列外,其他车型均采用主流智舱芯片+主流智驾芯片的多芯方案。
例如,理想汽车的车型普遍搭载高通 8155 智舱芯片,搭配英伟达 Orin-X 智驾芯片,通过分工协作满足座舱娱乐与高阶智驾的双重需求;蔚来旗下ES6、ET5等舱驾一体车型同样采用类似组合。
那么,为什么东软能够做到单芯片舱驾一体方案的落地?支撑其突破这一技术难题的核心是什么?答案可能源于其围绕舱驾跨越融合的深厚技术积累与战略布局。
东软深耕智能汽车互联领域30余年,以“人”为服务中心,从基于云服务和应用发布的车机产品C3,到实现多屏互联互通的C4,再到面向未来研发的C5整车人机交互平台,不断实现智能座舱的产品迭代。
随着智能座舱从“功能叠加”迈向“全域融合”,东软在智能座舱领域的丰富经验之上,集成行泊技术方案与座舱交互能力,以舱带驾,实现智能驾驶与座舱体验深度融合也就显得水到渠成。
3
系统化、平台化,打好东软的「制胜牌」
相比于其他企业,作为在软件领域浸淫30多年的老玩家,东软在围绕舱驾一体解决方案的输出,最核心的优势还在于「系统化」,对于汽车智能化一整套从零部件、到采购、到研发生产的复杂体系的理解和感悟,是东软与其他几家舱驾一体解决方案供应商最核心的差异。
据东软智行CEO简国栋介绍,A³舱行泊产品平台中第一个A是ADAS,第二个是AI,第三个是 all in one。
尤其围绕着AI能力,随着AI在汽车智能化的应用,越来越多车企开始将AI作为下一步智能化竞争的关键点。
仅今年年初,就有长安、华为、理想、吉利等多家企业明确在AI领域花重金投入,向AI科技公司转型。因此,将AI作为全新技术平台的重要发力方向,东软恰恰契合了车企在这个过程中的决策思路。
具体来看,在汽车智能化应用中,一些出现频率较低、但情况复杂多样的特殊场景和问题同样是车企关注的重点。
比如在自动驾驶过程中道路突然出现的非标准交通标识、极端天气下的传感器数据异常、特殊施工场景等,尽管这些问题的出现概率小,难以在在前期测试中全部覆盖,一旦遇到就可能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甚至导致安全事故。
通过全面搭载东软自研完备的AI工具链,车企可以高效针对这些「长尾问题」进行分析、优化和解决,收集相关数据,快速训练和调整算法模型,将优化后的模型重新部署到车辆上,实现对问题的快速迭代解决 ,为车企提供更稳定、可靠和适配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而基于One Chip方案,在一个芯片里集成全域功能和AI技术,A³舱行泊产品平台方案的目标是通过更好的性能和更高的性价比,以15万左右的车为目标进行产品开发。
这是因为,在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当中,10万-20万元区间占据中国车市半壁江山,但在这一区间智能化却存在显著 「断层」:要么缺乏核心功能,要么堆砌硬件导致成本失控,缺乏一款真正符合市场期待的产品。
A³ 平台通过单芯片集成,在硬件成本下降20%的同时,实现「舱、行、泊」的全场景覆盖,让主流市场用户用 “紧凑级预算” 获得高阶的智能化体验。
据规划,到2026年,东软还将推出更高阶的舱驾泊一体方案,目标是覆盖30万元以上的高端车型,并进一步深化AI大模型与车控系统的融合。
作为国内软件技术和整合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东软从工具到功能再到应用场景,都让外界更清楚,围绕着A³舱行泊产品平台,不只是具备简单的工具价值,不是用单一的智驾功能或浅层次应用赚来流量和销量,而是一场围绕终端带来的体系变革。
来源:蜂鸣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