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你是个整天泡在网络上的人,象该早已注意到,在欧美的流行文化里,年轻人越来越喜欢「用小写字母代替大写」,尤其是在一些本来该大写的地方,象是歌名、句首,甚至是名字,都刻意用小写示人。
如果你是个整天泡在网络上的人,象该早已注意到,在欧美的流行文化里,年轻人越来越喜欢「用小写字母代替大写」,尤其是在一些本来该大写的地方,象是歌名、句首,甚至是名字,都刻意用小写示人。
例如写讯息时讲到「我」,用 "i" 而不用 "I",又或是红遍全球的歌手 billie eilish,她的歌曲名称就很有代表性,像〈dont smile at me〉,少了大写 D,也懒得管标点符号,整体呈现出一种「轻松、不拘谨」的态度。这样的用字习惯,最近在东亚年轻人之间也越来越常见,甚至不只在打字,连社群简介、自我介绍、作品名称都开始默默跟进。
表面看起来,这似乎只是「一种美感选择」,但事实上,这背后藏着的,是一整套有关世代认同与情感渴望的讯号。
年轻人爱用「小写字母」,
是一种抗拒权威、真心连结的渴望
根据《The Guardian》一篇报导〈The death of capital letters: why gen Z loves lowercase〉,小写热潮其实不只是为了「好看」那么简单,而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转变。
这种用小写的习惯,已成为 Gen Z 的一种集体文化选择。
从 billie eilish 的歌名,到 Spotify 精选歌单里的〈chill vibes〉、〈teen beats跟奥斯老师〉,甚至是护发品牌 amika 的产品包装,也都刻意采用小写字母,让品牌形象看起来「亲切、软性、接地气」。
一名社群经理 Caitlin Jardine 就说,对 Gen Z 来说,大写字母常让人联想到「严肃、强硬」,小写反而能营造一种「平和、友善」的语气。而这一代年轻人,从小在网络上长大,早已习惯了正式与非正式的界线模糊不清。Jardine 认为,小写不只是一种打字方式,更是一种「拒绝传统文法权威与僵化规范」的态度,能培养出「包容性」与「情感连结」的氛围。
又例如 The Guardian 报导里,讲到今年 24 岁的 Maelle Kouman,就分享她早在青少年时期,就把手机的「自动大写功能」关掉了,从那以后,小写成了她的习惯:「用小写,感觉就像一段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对话,这样能消除文字里那种不自觉的严肃感。」
另一位同样是 24 岁的 Ruweyda Hilowle,也放弃了大写:「我用小写,是因为这样的语气比较放松,如果用正规的大小写,我反而会觉得,好像自己在故意强调某件事情。」
「用小写作为一种自我声明」的方式,
其实并非 Gen Z 首创
数位营销公司 e-innovate 的创办人 Karim Salama 说,语言其实是一种随时在流动的文化反映,尤其在新科技的推波助澜下——从表情符号的崛起,到简短直白的小写——这些都体现出 Gen Z 对于语言自由度的期待,和对过去世代规矩的松动与疏离。
其实,这种「用小写当作自我声明」的行为,并不是 Gen Z 首创。早在 20 世纪,诗人 EE Cummings 就以「不用大写」的诗风,挑战语言的框架。
而女性主义作家 bell hooks,更直接把自己名字的大小写永远写作「小写」,因为她希望人们的注意力,别放在「我是谁」,而是放在「我写了什么」。她曾在一次公开讲座上说,自己选择小写,是为了让大家专注于书里的思想,而非作者的名字,这不仅是美感选择,更是一种政治性的抗议。
小写是一种「不想顺从」的态度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买单
想一想,这样的语言选择,会在今天盛行,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我们正处在一个「强人政治」重新抬头、资本主义逻辑无所不在的时代。规则、制度、数据、绩效,还有铺天盖地的商业话术,早已把社会填满。用小写,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无声的抵抗,表达出一份「不想顺从」的姿态——不管是面对体制,还是面对主流审美。与其说小写是「消极」,倒不如说,它是在这个高压世界里,保护自我空间的一种温柔抗争。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小写浪潮」感到认同。正如《The Guardian》里有人留言表示:「我很惊讶,居然有人能把这种坏文法的趋势,包装成『包容性』,但我感受到的,只有被排除在这个坏文法秘密俱乐部之外的孤独感。」
也有评论注意到,年轻女性在小写习惯中的一个隐藏面向:「文章里的受访者,特别是年轻女性,似乎很难自在地表达『权威感』,甚至连表达坚定观点都觉得别扭。她们似乎必须刻意把自己的语气写小、变轻,这样世界才愿意听她们说话。虽然小写让她们找到了一种『还是能发声』的方式,但同时也可能在无形中,强化了社会对女性『必须温和、不占据太多空间』的刻板期待。我希望这些年轻女孩能知道,世界已经够疯狂了,有时候大声、坚定、甚至愤怒地表达,完全没问题。」
讽刺的是,许多本来象征「反权威、反商业、反规则」的小写美学,现在也被各大品牌和流行音乐包装与收编,成为一种新潮流的符号,跟小写背后原本的「反抗意识」其实已经南辕北辙。
真正重要的不一定是大小写,
而是我们是否可以自由表达自我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语言,用来划分边界、抗衡权威、也试图撑出一点点属于自己的空间。
小写,或许只是年轻人用来表达「我是谁」的一种选择,无关对错,也不需要过度诠释。
真正值得被关注的,从来都不是语言的大小写,而是——我们是否活在一个「想怎么活就怎么活」的世界?一个可以不必害怕被打压、不必担心被惩罚的环境。那才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多元。
来源:murasaki紫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