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李靠一手烧烤手艺养活全家 儿子考上大学后说:爸咱不开摊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6 19:22 2

摘要:已经记不清是从哪年开始的了,反正县城百货大楼南边那条街拐角,夏天总能看见老李那辆破三轮车改装的烧烤摊。冬天他就挪到食品厂旁边的防风处,搭个塑料棚子,棚顶用砖头压着四角,风大时还是会被掀起一角,露出里面几张摇摇晃晃的桌子。

已经记不清是从哪年开始的了,反正县城百货大楼南边那条街拐角,夏天总能看见老李那辆破三轮车改装的烧烤摊。冬天他就挪到食品厂旁边的防风处,搭个塑料棚子,棚顶用砖头压着四角,风大时还是会被掀起一角,露出里面几张摇摇晃晃的桌子。

他那烧烤架是自己焊的,用废弃的铁水管和一些不知从哪弄来的铁片。烤炉边缘已经被火舌舔得发黑变形,像是一张饱经沧桑的老脸。炉子旁放着个满是油渍的小塑料凳,那是他专门坐的位置,凳子一侧明显低矮些,积年累月被他的右边屁股压的。

李师傅——我们都这么叫他,虽然没人知道他师傅过谁。六十出头的年纪,瘦得像根烤签子,脸上皱纹纵横交错,像是被烧烤炉上的炭火烤出来的纹路。唯独那双手,粗糙却灵活,翻动烤串的时候像是在弹琴,那节奏感谁看了都服气。

“老李,来二十串羊肉,十串鸡翅,五个茄子,再加两瓶啤酒!”

这是晚上七点钟最常听到的声音。老李从不记账本,所有点的东西都装在他脑袋里,从没见他记错过。

“好嘞,马上就好!”

他的回答永远这么简单,声音不大不小,却总能穿透烧烤摊的喧闹。然后就是熟练地串肉、刷油、撒料,动作一气呵成。我曾经试过计时,他串一根肉签只需要七秒钟,这速度在整个县城可能没人能比。

老李的烧烤摊从不缺客人。倒不是因为他的烧烤有多特别——说实话,味道就那样,和县城其他烧烤摊差不多。但人们就是喜欢来他这儿,可能是因为老李那张永远挂着淡淡笑容的脸,也可能是他那股子不温不火的劲儿,让人觉得舒服。

“师傅,多放点孜然!”

“少放盐,我有高血压!”

面对各种要求,老李从不皱眉,总是点点头就照做。但你要是问他生意怎么样,他只会说:“还行,够吃饭。”

其实谁都知道,老李这摊子撑起了一个三口之家。他老伴儿前些年被查出类风湿,干不了重活;儿子老李小兵正在读高中,学习挺用功的,是家里的希望。

记得有一年夏天特别热,县城连着三十多天高温,柏油马路都快化了。那天我去吃烧烤,看见老李满头大汗地忙活,脸上却还是那副不急不躁的样子。他的烤炉前没有电风扇,只有一顶早已褪色的草帽遮挡着头顶的暴晒。

“李师傅,这么热的天,你咋不弄个风扇啊?”我随口问道。

他擦了把汗,笑着摇摇头:“风扇吹着炭火不好,影响温度。再说了,”他指了指不远处的电线杆,“那上面的电表跳得快,能省则省。”

说话间,我注意到他手腕上那块早已褪色的塑料表带,表面有道明显的裂痕,却还在勤勤恳恳地走着时间。

老李的摊子一年四季只休三天:春节初一到初三。其他时间,只要天气允许,那辆破三轮就会准时出现在固定的位置上。下雨天,他会多带几块塑料布,遮住炉子和座位;大风天,他会用几块砖头压住棚子;严寒时,他会在炉子下面多添几块炭,让坐着的客人暖和些。

曾经有人劝他:“老李,你这年纪了,歇歇吧。”

他只是笑笑:“习惯了,闲不住。”

大家都知道他闲不住的真正原因。老李是县水泥厂下岗工人,那会儿赔了点钱,但没几年就花光了。老伴儿的药不能断,儿子的学费更是大头。除了这摊烧烤,他还能干啥呢?

去年夏天,县城来了个城管新队长,搞起了”市容整顿”。老李那种没证的流动摊贩首当其冲。我正好那天在他摊子上吃烧烤,亲眼看见几个城管气势汹汹地过来。

“这里不许摆摊,收拾东西走人!”领头的城管扯着嗓子喊。

老李愣了一下,脸上的笑容僵住了,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领导,我这摆了十多年了,从没扰民…”

“少废话!没有营业执照就是违规!”那城管不耐烦地打断他。

周围的食客都替老李着急,有几个年轻人甚至站起来打算和城管理论。老李却轻轻摆手制止了大家,然后慢慢地开始收拾东西。

他的动作很慢,但很有序。先是把烤好的串递给顾客,然后关掉火,把炭火小心翼翼地倒入一个铁桶,再把烤架拆下来…那样子看着让人心疼。

正在这时,一个骑着电动车的年轻人风风火火地赶来,正是老李的儿子小兵。不知谁给他打了电话。

“爸!”他急匆匆地跑过来,瞪着城管,“凭什么赶我爸走?他这摊子摆了十几年,从来没有投诉!”

城管队长翻了个白眼:“小伙子,别给脸不要脸。规定就是规定。”

小兵脸涨得通红,正要发作,被老李一把拉住:“算了,儿子,咱回家。”

“不行!”小兵挣脱父亲的手,从兜里掏出手机,“我要投诉!我要录视频!”

场面一度很尴尬。最后还是老李的老伴儿赶来,好说歹说才把小兵劝走。临走时,小兵红着眼睛对城管喊:“你们等着,我爸不会就这么算了!”

那天晚上,整条街都没了老李的烧烤摊,显得格外冷清。

接下来的一周,老李的烧烤摊都没有出现。不少老顾客打听他的消息,却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有人说他被罚款了,有人说他回老家了,还有人说他病了…

直到第八天,我才在食品厂后面的小巷子里发现了老李的身影。他的三轮车停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四周用塑料布围起来,像是躲避着什么。我走过去,看见他正低头串肉串,手边放着个旧收音机,正播放着不知哪个台的戏曲。

“李师傅,你这是…”

他抬头看见是我,笑了笑:“哎,先在这儿凑合着。那边不让摆了,这里偏一点,城管不常来。”

我在他对面坐下,点了几串肉。他的手艺一如既往的好,但眼神里多了几分疲惫和担忧。

“小兵最近怎么样?”我随口问道。

提到儿子,老李的眼睛一下亮了:“好着呢!那孩子争气,高考成绩出来了,考了617分,够上二本线了!”

说着,他从裤兜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那是高考成绩单的复印件。纸上的分数被他用红笔圈了好几圈,边上还写着几个大大的”好”字。

“恭喜啊!”我真心替他高兴,“准备报哪个学校?”

“省城的师范大学,学英语。”老李的脸上满是骄傲,“那孩子从小英语就好,说以后想当翻译,出国见世面。”

他一边说着,一边麻利地翻动着烤串,炭火映红了他的脸。

“这么好的成绩,一定要好好庆祝一下!”

老李笑着摇摇头:“庆祝啥啊,孩子自己不愿意,说要攒钱上大学。你是不知道,这几天他一直在找兼职,说暑假要多挣点学费…”

说到这里,老李的声音低了下来,眼神也暗淡了几分。

“学费很贵吗?”

“一年差不多两万多吧,加上住宿、生活费,怎么也得三四万。”老李叹了口气,“我和他妈这些年攒了一点,够第一年的,后面的…再想办法吧。”

炭火上的油滴落下来,发出”滋滋”的声音,像是在回应老李的叹息。

夏去秋来,县城的天气转凉了。老李的烧烤摊又换了个地方,这次是在菜市场旁边的小广场上。那里人多嘴杂,城管也懒得天天去查。

小兵已经去省城报到了,据说学校环境不错,宿舍是四人间,还有独立卫浴。老李给我看过小兵发来的照片,宿舍墙上贴着英文海报,床头摆着几本厚厚的词典。

“那孩子适应得快,”老李笑着说,“才去一个月,就交了好几个朋友,还找了个家教兼职,教高中生英语,一小时五十块呢!”

我能感觉到老李说这话时的欣慰和自豪,但也能看到他眼角的疲惫。这段时间,他的摊子开得更晚了,常常到凌晨一两点才收工。有时候会看到他在收摊时偷偷揉腰,那个动作很隐蔽,似乎不想让人发现。

“李师傅,腰不舒服?”我问。

“没事,老毛病了。”他笑着摆摆手,“站久了就这样,睡一觉就好。”

但我注意到他的笑容里带着一丝勉强。桌子上放着一瓶开了盖的跌打油,气味刺鼻。

秋天的一个周末,小兵突然回来了。那天下着小雨,我碰巧去老李的摊子躲雨,看见小兵坐在烤炉旁边,正帮着老李串肉串。他瘦了些,皮肤晒黑了,看上去比离家时更成熟了。

“小兵回来了?”我惊讶地问。

“嗯,说是想家了,回来看看。”老李笑得合不拢嘴,“刚才还说要帮我干活呢,我哪能让他干这个。”

小兵抬头笑了笑:“没事,爸,我小时候就会帮忙了。再说了,我爸这手艺我得学着点。”

老李脸上闪过一丝复杂的表情,很快又恢复了笑容:“学什么啊,你好好念书就行。这点小事,爸能应付。”

那天晚上,小兵一直帮着老李忙活,从串肉到烤串,动作虽然不如老李熟练,但也有模有样。我注意到老李一直站在旁边,时不时地指导几句,眼神里满是慈爱。

小雨渐渐停了,残留的水滴从塑料棚上滑落,打在地上发出轻微的声响。小兵突然转向老李:“爸,你那腰…还疼吗?”

老李愣了一下,随即摆摆手:“好多了,不碍事。”

小兵皱起眉头:“妈都告诉我了,你每天晚上回家都得贴膏药。”

老李有些尴尬地笑了笑:“你妈瞎说,就是偶尔有点不舒服。”

“别骗我了,”小兵放下手中的烤串,声音低沉下来,“我问过医生了,你这是腰椎间盘突出,严重的话…”

“别瞎操心!”老李打断了儿子的话,“我都这把年纪了,哪有不毛病的。再说了,你上学要紧,爸这点小毛病不碍事。”

小兵没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继续烤串。但我能感觉到,气氛变得有些凝重。

直到深夜收摊时,小兵才又开口:“爸,我决定了,下学期申请转学。”

老李手上的动作停住了:“啥意思?”

“我想转回县里的职业学院,学厨师。”小兵直视着父亲的眼睛,“那边学费便宜,还能在家住,省下不少钱。”

老李的脸一下子沉了下来:“胡闹!好好的大学不上,学什么厨师?”

“厨师怎么了?”小兵反驳道,“现在厨师挺吃香的,学两年就能工作,挣的不比大学生少。”

“不行!”老李少有地提高了声音,“当初你妈住院,我们省吃俭用也要让你上高中,就是为了让你将来有出息!现在好不容易上了大学,你要放弃?”

小兵倔强地说:“什么叫有出息?非得上大学才叫出息吗?爸,你这些年靠烧烤养活我们全家,难道这不是出息?”

老李一时语塞,脸上的皱纹似乎更深了。

“爸,”小兵的声音缓和下来,“我知道你和妈的心思,但我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我不想看着你天天熬夜烤串,腰疼得直不起来,就为了供我上学。”

老李转过身,背对着儿子,声音有些哽咽:“爸妈就这点本事,只能做这个…但你不一样,你有文化,能上大学,将来能干更体面的工作。”

“什么体面不体面的,”小兵走到父亲面前,“爸,你这辈子够辛苦了,我不想再让你辛苦下去。让我学门手艺,早点工作,也能帮家里分担点。”

老李沉默了好久,最后只说了一句:“回家再说。”

接下来的几天,老李的烧烤摊照常营业,但他的脸上少了往日的笑容。小兵一直在帮忙,两人说话不多,但配合默契。

我能感觉到老李的心事重重。一天晚上,摊子上客人不多,我就多坐了一会儿。老李给我倒了杯茶,那是他自己带来的,用个旧保温杯装着,说是对胃好。

“小兵还在闹着要转学?”我小声问。

老李叹了口气:“嗯,那孩子认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和他妈一个脾气。”

“你们商量的怎么样了?”

“能怎么样,”老李苦笑道,“他妈都站他那边了,说什么’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学门手艺也好’…”

他停顿了一下,继续说:“其实我明白,小兵是心疼我们。他知道大学费用高,知道我这把老骨头也熬不了几年了。可是…”

他的声音渐渐低下去,手指无意识地揉搓着茶杯:“我就是不甘心啊。我这辈子没出息,就盼着他能有出息。现在眼看着有机会了,他又要走我的老路。”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默默地喝茶。

“李叔,你知道吗,”半晌,我才开口,“现在的年轻人想法不太一样了。他们不一定非要走所谓的’正路’,很多技术工人、手艺人收入都挺高的。”

老李点点头:“我知道,我也不是非要他当什么大官、大老板。只是…”他停顿了一下,“只是不想他将来过得和我一样苦。”

“可能小兵不觉得那是苦。”我轻声说。

老李愣住了,半天没说话。

小兵最终还是回学校了,但转学的事情似乎没有放弃。老李的烧烤摊继续开着,生意时好时坏,但总能维持。

转眼到了寒假,小兵又回来了。这次他带回来一个厚厚的文件夹,里面装着各种厨师学校的资料和申请表。老李看都没看,只是把文件夹扔在了一边。

但小兵并没有放弃。每天他都会帮老李的忙,同时不断地向他介绍厨师这个职业的前景。

“爸,你知道吗?现在的新东方烹饪学校,毕业生起薪都有6000以上,两三年就能当厨师长,年薪十几万不成问题。”

老李只是默默地烤着串,不搭腔。

“还有,我问过咱县的杨老师,他说职业学院有个’大师工作室’,可以直接带徒弟,毕业就能推荐到五星级酒店。”

老李依然沉默。

小兵并不气馁,继续说着:“再说了,学厨师不耽误学英语啊。我可以业余时间自学,将来做西餐厨师,不也是用得上英语吗?”

老李终于开口了:“你真的想好了?”

小兵点点头:“想好了,爸。这不是一时冲动,我考虑很久了。”

老李长长地叹了口气:“行吧,随你。反正爸妈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你自己的路,你自己选。”

虽然语气无奈,但我能感觉到老李其实已经有些妥协了。

那天晚上,小兵特别卖力地帮忙,连续烤了几个小时的串,直到最后一个客人离开。收摊时,老李的腰又开始痛了,他弯腰收拾炉子时,不小心碰倒了一旁的调料盒。

小兵赶紧去扶他:“爸,你先坐会儿,这些我来。”

老李勉强直起腰,脸上写满了疲惫:“没事,习惯了。”

小兵看着父亲佝偻的背影,突然说:“爸,等我学成了,咱们开个正经店面,不用再风吹日晒了。”

老李笑了笑,没有说话。

春节过后,小兵回校办理了转学手续,成功转入了县职业学院的烹饪专业。老李虽然表面上不说什么,但私下里已经开始打听哪个厨师学校更好,哪个师傅手艺更正宗。

转眼到了夏天,小兵在学校学习得很认真,放假回来时已经能做几道像样的菜了。他特意在家给我们做了顿饭,手艺确实不错。老李吃得很开心,虽然嘴上还是念叨着:“这火候还差点,这盐放少了…”

那天晚上,父子俩一起出摊。和往常不同的是,小兵多了几样新品:用烧烤做的简易版川菜、鲁菜,还有两种他自创的酱料。出乎意料的是,这些新品很受欢迎,当晚就卖光了。

老李看着儿子忙碌的身影,眼里满是欣慰。虽然没说什么,但我知道,他心里已经接受了儿子的选择。

时间一晃就是两年。小兵从职业学院毕业了,还在校期间就获得了几个厨艺比赛的奖项。毕业后,他拒绝了几家酒店的邀请,坚持要回来帮老李的忙。

那天下午,我去老李的摊子吃饭,看见父子俩正坐在一起聊天。小兵手里拿着一叠图纸,看起来像是店面设计图。

“爸,我看中了菜市场对面那个店面,一百多平米,装修好了可以摆十几张桌子,前厅后厨分开,干净卫生…”

老李皱着眉头:“那得多少钱啊?租金、装修、设备,加起来少说也得十几万。”

小兵笑了:“这两年我比赛得的奖金,加上做家教的钱,已经攒了五万多。剩下的可以贷款,我和同学商量好了,他投资一部分…”

老李打断了儿子:“你疯了?欠那么多钱,万一生意不好怎么办?”

小兵不以为然:“爸,你这摊子十几二十年了,老顾客那么多,还怕没生意?再说了,我有新菜单,结合烧烤和川菜,县城还没有这种风格的店呢。”

老李还想说什么,小兵却一把握住了他的手:“爸,咱不开摊了!我知道你腰不好,这么些年风里来雨里去的,也该歇歇了。让我来吧,开个正经店面,你就在家享清福,偶尔来店里指导指导。”

老李的眼圈红了,转过头不让儿子看见。我借口上厕所,悄悄离开了。

如今,老李的烧烤摊早已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县城菜市场对面的一家店面,招牌上写着”李氏传承烧烤川菜馆”。店里生意很好,每到晚上总是座无虚席。

小兵成了店里的主厨,他把传统烧烤和川菜融合在一起,创新了不少受欢迎的菜品。老李虽然说是退休了,但每天还是会去店里转转,有时候会亲自烤几串给老顾客,那手艺依然是一绝。

有天晚上我去店里吃饭,看见老李正坐在角落里的一张特制高凳上,背后垫着个软垫,悠闲地看着电视。小兵从厨房出来,给老李端了碗汤:“爸,趁热喝,对腰好。”

老李接过汤,笑呵呵地说:“你小子,现在知道孝顺了?”

小兵回厨房前,拍了拍老李的肩膀:“爸,如果没有你这些年的坚持,哪有我的今天?”

老李喝了口汤,望着儿子的背影,眼里满是骄傲。忽然,他好像注意到了什么,冲着厨房喊:“诶,那个辣椒面不是那么放的,要先炒一下!”

小兵的声音从厨房传来:“知道了,师傅!”

我看着老李满足的笑容,心想,这或许就是他想要的”出息”吧。不是什么大富大贵,而是能够继承他的手艺,并且活得比他更好一点。

在县城的夜色中,李氏父子的故事仍在继续,只是不再有那辆破旧的三轮车,不再有风吹日晒的担忧,留下的,是一门手艺和一份传承。

老李常说:“手艺是最踏实的依靠。”如今,这份踏实已经从父亲传给了儿子,而儿子,做得比父亲更好。

或许这就是真正的”烟火人生”——平凡中的伟大,普通中的坚韧,以及永不止息的奋斗和爱。

来源:晓杰美食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