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防诈短信惊现员工聊天记录!“荒诞”短信暴露风控漏洞丨小琳说舆情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8 10:39 3

摘要:近日,多位用户在网络上反映,他们收到的某股份制银行官方防诈骗提醒短信中,夹杂着大段未经处理的内部聊天记录。很快,此事件就在抖音、微信、微博等多个平台上迅速发酵,全网兴起了一场关于银行对外发布信息不当的大讨论。

导 读:

近日,多位用户在网络上反映,他们收到的某股份制银行官方防诈骗提醒短信中,夹杂着大段未经处理的内部聊天记录。很快,此事件就在抖音、微信、微博等多个平台上迅速发酵,全网兴起了一场关于银行对外发布信息不当的大讨论。

对外信息的发布应该有严格的审核机制,这起舆情事件暴露出涉事银行的信息安全管理漏洞。公众惊呼“荒诞”的背后,银行人也应该深刻反思这类舆情应该如何避免。

作者|中华合作时报 岳乙琳

“银行也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审核都没有吗?”

“不会又是实习生背锅吧?汗流浃背了。”

“作为内部人,短信里说的人我都认识啊。”

近日,多位用户在网络上反映,他们收到的某股份制银行官方防诈骗提醒短信中,夹杂着大段未经处理的内部聊天记录。很快,此事件就在抖音、微信、微博等多个平台上迅速发酵,全网兴起了一场关于银行对外发布信息不当的大讨论,多家银行多个案例在各个平台的评论区汇集,评论区不乏“荒唐”“草台班子”的说法,将此事件的热度推向高潮。

同时,对此“离谱”事件,许多媒体发布评论,《某银行防诈短信夹“私货”!实习生捅娄子?》《某银行“荒诞短信”穿越五道防线,智能风控体系建设成空话?》等内容关联了大量该行的其他负面信息,将单一舆情衍生成了复杂舆情。

此事件还未平息,又发生A银行推文出现B银行LOGO的同类案例,尽管原文被快速删除,还是有多个平台已转发,影响银行专业严谨的形象。

这类事件是典型的对外发布信息不当引发的舆情。公众惊呼“荒诞”的背后,银行人也应该深刻反思这类舆情应该如何避免。

1 舆情只是表象,问题根本是管理机制不完善

发送防诈短信作为银行反诈骗宣传的重要手段,主要向公众传递反诈知识、提供预警信息。它和产品推文、服务宣传一样,是公众了解银行的一扇“窗”。此类对外信息的发布应该有严格的审核机制,这起舆情事件暴露出涉事银行的信息安全管理漏洞。

对外发布信息审核不合格。《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监管指引》显示,金融机构对外信息发布需经过“内容生成—合规审核—技术测试—双人复核—系统发送”五道防线,但该行这条防诈短信直接将内部沟通内容以“公告体”推送给客户,直接反映了该行对外信息管理的“合规执行断层”。

聊天记录反映内部问题。“小宝,上次私银尽调无法处理,后来是如何解决的? ”“上次联系了科技部、广州个金部、广州运管部佛山运管部都没能找到相关的人能解决,后来是平敏老师不知道联系了谁搞定了,直接跟我说可以了~哈哈。”

这则被泄露的内部聊天记录信息量很大,暴露了该行协调沟通机制不畅、职责划分不明确、问题解决不确定等问题:员工相互推诿,找不到具体业务负责人;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需要员工自行联系多个部门来寻求帮助;最终问题的解决是通过联系了某个人才得以搞定,但具体是联系了谁以及如何解决的并不明确,内部问题解决过程缺乏规范性和透明度。

多个舆情杂糅发酵。今年上半年以来,涉事银行面对的舆情事件此起彼伏。2024年年报披露业绩下滑、高管薪资过高,2025年开年即收大额罚单,甚至此事件发生后半个月,就出现该行支行长因生活作风问题被举报者在网点门口拉横幅控诉的事件。

不同的舆情事件都有各自的关注群体和传播渠道。当多个舆情叠加时,这些事件的传播渠道相互交织,关注群体也会相互交叉和扩大原本不同事件的受众被整合到一起,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呈几何级数增长,更多的人参与到讨论中来,舆论场也会更加混乱,从而使舆情的影响力迅速扩大,这也是本事件快速发酵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

2 重在预防,管理机制完善非一日之功

银行管理不能做“表面功夫”,更需穿透人性弱点与技术漏洞,构建“制度+科技+文化”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以“零容忍”态度对待机制疏漏,将客户权益保护嵌入业务全链条,同时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风险“早发现、早干预”,才能从根本上遏制类似舆情事件的重演。

完善对外发布信息机制且保证落实。银行需构建涵盖责任分工、流程规范的管理体系,明确固定部门统筹信息发布口径,确立从收集、审核到发布的标准化流程,由业务、合规、宣传等多部门协同审核确保信息准确完整。为避免制度成为“一纸空文”,银行应通过定期自查、专项检查、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信息发布流程、内容合规性进行动态监督。

重视员工培训。银行应定期给员工开展培训,以提升专业能力和声誉风险能力,建立监督评估机制,对违反规定行为严肃问责,以保障信息发布机制有效落地。

强化舆情处置能力。从体系搭建、分析研判、应对处理、沟通协调和能力提升等多方面协同发力,构建舆情事件的快速响应和妥善处理的应急机制,持续跟踪舆情发展,评估处理效果,尽量将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控制在底线。

多费一点时间,多花一些心思,多守一点规矩,这家银行本可以不成为公众调侃的对象。危机管理理论中,预防阶段投入的每一份精力,都能在危机爆发时产生数倍的效能回报。相较于事后疲于奔命地回应质疑、修复形象,前置化的舆情预防,才是真正将潜在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的最佳办法。

《2025农商银行转型趋势报告》完整版

《2024农商银行创新宝典》

(党建创新、网点转型、场景营销、产品创新、营销拓客)

百万读者都在看

保险销售冒充银行员工冲上“3·15”热搜,这类声誉风险如何避免?丨小琳说舆情

瘫痪老人被抬进银行办业务,服务不当引发争议如何防范?丨小琳说舆情

不法贷款中介套路深,农商银行如何防范声誉风险?丨小琳说舆情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

监制/蔡靓 责编/岳乙琳 制作/穆阳芬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