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辩”二字吓坏人 “娘希匹”一骂驰名(蒋介石口音的故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07 04:11 2

摘要:1933年,蒋介石打算起用被免职的徐庭瑶(安徽无为人,曾任国民党军中将)。会面时,谈及之前免职的前因后果,徐庭瑶一再解释之前领兵失利的原因。等级观念极强的蒋介石忌讳下属在挨批时顶撞或辩解,见其喋喋不休,蒋大为光火,终于发作。

1933年,蒋介石打算起用被免职的徐庭瑶(安徽无为人,曾任国民党军中将)。会面时,谈及之前免职的前因后果,徐庭瑶一再解释之前领兵失利的原因。等级观念极强的蒋介石忌讳下属在挨批时顶撞或辩解,见其喋喋不休,蒋大为光火,终于发作。

徐庭瑶还未讲完,就听蒋介石忿然作色喝道:“枪毙!”原本在蒋介石面前立正的徐吓得面如土色,两股战战,几不能立。蒋介石见到徐庭瑶的反应,知道他会错了意,才温言表示,会给他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让他去当右路军第一纵队指挥官。原来,蒋介石说的是“强辩”,他的奉化口音存在韵尾弱化或脱落的现象,在外地人听起来,“辩”字发音近“毙”,“强辩”就脑补成“枪毙”了。

1943年,蒋介石在军事委员会联络处训斥一位姓侯的主任时,同样训了句“强辩”。侯主任也听成“枪毙”,自以为命不久矣,面色铁青。他回到家后写好遗书,告别了亲人和朋友,忐忑不安地等着“枪毙”。然而几天过去,一切照旧,侯主任百思不得其解,从蒋介石的贴身警卫那里,他才得知事情真相。侯主任的这段“黑历史”,此后成为别人取笑他的话题。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这期间,蒋介石除了到淞沪前线视察外,一直坐镇南京。长途电话是蒋介石了解前线战况、发号施令的主要通讯工具之一,他经常打电话给前方指挥官。当时,淞沪前线有四个总司令,一个是朱绍良,驻安亭;一个是张治中,驻青浦;一个是张发奎,驻江湾;一个是顾祝同,驻苏州。

一次深夜,长途台的女接线员(话务员)接到蒋介石的电话,没听清楚他说什么。

蒋介石重复了一遍:"要顾总司令,快点!”

女接线员忘了这是蒋委员长的专线,像对待普通电话一样,又问了一句:"你是要加急还是普通?”

这一问把蒋介石问火了,他提高声调说:"要顾总司令,你懂不懂?”

电话接通了。蒋介石对着话筒说:"墨三(顾祝同字墨三)吗?”

不料,听筒里传来的却是朱绍良的声音。

蒋介石一听,气得冲话筒大喊:"我要的是顾总司令!”

蒋介石气呼呼地质问女接线员:"我要的是顾祝同,顾总司令,你怎么回事……”

女接线员(话务员)不知道对方是蒋委员长,于是就顶了起来,回敬道:"你说清楚了没有?还怪我?”

原来,长途台的女接线员把“顾”错听成“朱”了。

很快,成立了蒋的"军用电话专线台",选派干练、能听懂蒋介石奉化方言的电务人员专管。有了专人、专线和专机,这才保障了蒋介石在淞沪会战中,虽频繁使用长途电话,也没有任何贻误。

张学良(辽宁海城人)曾说:“蒋(介石)先生一生气就讲奉化话,我简直听不懂。这听话听不懂有很大关系,你也不能老问他。”

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时,经常找学生单独谈话。据郑洞国(国民党军陆军中将,黄埔一期,湖南常德人)回忆:“他的浙江奉化口音,我听起来很费力,所以不得不格外留意听他讲话。”

不只是平时讲话,蒋介石演讲也让很多人不明其意。1944年,蒋介石受邀前往南开中学参加校庆并发表演讲。据时任南开大学校长的张伯苓(天津人)回忆,许多学生根本听不懂蒋介石讲的什么。南开校友唐贤可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表示,他们听了一个多钟头,只听懂了一句“有国家就有南开”。第二天,南开学生们通过公布的讲话全文,才明白蒋头一天讲的是“抗战时期青年人应有的责任和努力方向。”现在,网上还有一些蒋介石演讲的视频和音频,有兴趣的条友可以听听,能听懂几成?

据长期担任蒋介石侍卫官的应舜仁回忆,蒋介石败退到台湾后,因为人手不足,没法全选浙江籍侍卫,团队里逐渐加入其他省份的人。应舜仁告诫新来的侍卫:给蒋介石当差必须绝对听话,还要尽快适应他的奉化方言。

然而没过多久,新来的人就闹出笑话。蒋介石在办公室让侍卫拿曲别针,他习惯称之为"插销",结果侍卫真给他找了个门插销。还有一回,蒋介石要"绢头(奉化话称手绢、手帕为绢头)",卫兵听了一愣,最后出去找了块砖头递给他。

布赖恩·克罗泽所著《蒋介石传》中曾经提到一件事:蒋介石的侍卫总是听蒋叫宋美龄“达令(英语单词darling,意思为亲爱的、宝贝)”这个称呼,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以为这是上流社会称呼“太太”或“夫人”的时髦说法。有一天,宋美龄让一名侍卫给蒋介石捎个口信。这名侍卫见到蒋介石以后,毕恭毕敬地说:“先生,达令让我告诉您……”蒋介石听到后,直直盯着眼前这名侍卫,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是他很快意识到侍卫并不明白这个词的意思,于是摆摆手,让他走开了。

原来,蒋介石因为口音重,‌其英语发音与标准音差异较大,把“darling”尾音[-ŋ]过度强化,形成独特的“奉化腔英语”。所以,蒋介石的“达令”发音常令新到岗人员困惑不解。

因为‌方言差异引发的轶事,还有很多。蒋介石是浙江宁波奉化人,生于1886年,1906年东渡日本求学之前,一直在江浙奉化和宁波一带活动。当时正值清末,距1909年北京话正式被晚清政府定为“普通话”,命名为“国语”,还有三年时间。当时因为没有在全国统一推行国语,所以各地方言是南腔北调,各不相同,甚至大不相同。蒋介石的口音主要源于其出生地浙江宁波的奉化,属于吴语方言体系,具有典型的南方腔调特征。蒋介石在演讲和日常交流中,常常将“曲”念成“缺”,“不”读成“播”,“北”发成“伯”的音……由此引出不少笑话和轶事。

黄埔军校的“埔”现在统一读作pǔ,其实当地人起初读bù,因为蒋介石这个校长读作“黄埔(pǔ)”的缘故,所以将错就错,渐渐成了现在的读音。这个和蒋介石的口音没有关系,确实是他读错了。

还有人们熟知的蒋介石的经典口头禅“娘希匹”,确属宁波方言。据研究宁波方言的周志锋考据,“希匹”二字,是一个很粗俗的、宁波人个个心知肚明而口里一般不说的方言词。按说,蒋是宁波人,“娘希匹”是宁波的粗鄙骂人话,严庆澍在长篇小说《金陵春梦》中,让蒋大骂“娘希匹”,似乎顺理成章。但据蒋介石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蒋最经常使用的是当时的国骂“混蛋”,而不是“娘希匹”。比如:

1933年进入侍从室的汪日章说,“我没有听到过他骂娘希匹。有时实在气极了,就露出句‘混蛋东西’,我听到他对王世和骂过几次”。

侍从参谋周振强回忆自己的挨骂情形:“(蒋介石)指着我的鼻子,破口大骂:’‘你这个笨蛋,不分青红皂白,随便放枪……有时他骂我‘混蛋’……”

励志社副总干事侯鸣皋回忆说:“据我所知,蒋介石发脾气时,是要打人骂人的,经常挨讲打骂的,首推侍卫长王世和。……此人贪污腐化,曾被蒋两次革职。蒋经常骂王‘混蛋’”。

据说,只要是离开家乡出来闯荡,都会很自然地操起国骂的“武器”,而不会继续使用家乡土话骂人,因为别人听不懂的话(比如“希匹”),对别人毫无杀伤力,因而也是毫无意义的。走出宁波奉化的蒋介石,地位曾经一天天走高,很多被他痛骂的对象,除非是他家乡或江浙的嫡系,多数都听不懂“娘希匹”。如果蒋的侍卫人员所述属实,那么蒋介石连身边的侍卫都不骂“娘希匹”,会去骂那些地位更高的军政大员“娘希匹”吗?

来源:历史分析学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