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台前走向幕后、由演员成为作曲,著名潮剧作曲家李廷波从艺60多年,创作了200余部作品。年少时,李廷波因家境贫寒加入源正潮剧团,开启了潮剧生涯。虽然一开始是无奈之举,但领略潮剧之美后,这就成了他发自内心的热爱。艺术路上他获赞无数,他将潮剧前辈对戏曲的追求精神融
《打铜锣》剧照(右为李廷波)
李廷波致力传承潮剧文化
《刘明珠》剧照(左为李廷波)
李廷波作客融媒集团
本报记者 陈文兰 苏硕元 摄影报道
从台前走向幕后、由演员成为作曲,著名潮剧作曲家李廷波从艺60多年,创作了200余部作品。年少时,李廷波因家境贫寒加入源正潮剧团,开启了潮剧生涯。虽然一开始是无奈之举,但领略潮剧之美后,这就成了他发自内心的热爱。艺术路上他获赞无数,他将潮剧前辈对戏曲的追求精神融化于心,并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传承、发扬。
华丽转身,由台前走向幕后的作曲家
采访李廷波之前,文化和旅游部官网发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我市共有6人入选,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曲、广东潮剧院著名作曲家李廷波榜上有名,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剧的代表性传承人。
一见面,李廷波老师热情儒雅、谦和低调的性格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精神矍铄、博闻强记,一点也看不出年逾八旬,对潮剧各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如数家珍,娓娓道出潮剧文化之韵。
1943年,李廷波出生于广东普宁,聊起从艺60多年来的历历往事,他记忆犹新。1957年,由于家境贫寒,年仅14岁的他加入源正潮剧团,开启了潮剧生涯。那时候他不曾意识到潮剧是艺术,只当是可以“换口饭吃”“维持家庭生计”的行当。同年7月,他进入汕头戏曲学习班学习潮剧表演。
初入行时,李廷波主攻丑角,师承潮丑名家谢大目、徐坤全先生。他善于学习,对艺术很有悟性,能从师傅课堂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来充实自身,大胆创新,如他在《闹钗》中创造的“上旋扇”,已成为潮剧扇动功的一绝。在《柴房会》《剪辫记》等多个剧目中,他扮演主要角色,塑造了诙谐幽默的鲜活人物形象,深受好评。
上世纪六十年代,潮剧电影曾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时代,汕头本土拍摄《荔镜记》《刘明珠》等潮剧电影,在海内外风靡一时,受到潮剧戏迷的高度赞誉。在潮剧电影《刘明珠》中,李廷波扮演穆宗皇帝,将帝王之相演绎得淋漓尽致,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我原本只想好好演戏,但老师发现我对音乐敏感,便建议我尝试作曲。”李廷波回忆说,在缺乏专业教材的年代,没有专业的音乐教育,更别说有老师教作曲了。他靠着“偷师”老一辈教戏先生,在演戏之余自学潮剧的板式、曲牌、鼓点等音乐知识,在教戏先生“身教重于言教”的影响下,自学成才。
天赋与勤奋的结合,李廷波展现出过人的音乐才能,他为《风雷渡》等一批短剧作曲,让人耳目一新。1969年,他完成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长戏《智取威虎山》的创作任务。“原来的作曲在潮剧界都是大作曲家,对我来说压力很大。”回忆起创作历程,李廷波依然感慨万千,当时他用高亢激昂的曲调展现了忠义之士的英勇与忠诚,一经上演便备受瞩目,引发热烈反响。
此后,李廷波正式踏上作曲之路,成为专业作曲人,谱写了一首首经典作品。
因人设曲,量身定制让演员得心应手
常言道,“无曲不成戏”“戏以曲兴,戏以曲传”。李廷波说,戏曲音乐是中国戏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一部戏的好坏,曲的质量十分重要,无论是唱腔还是音乐,都要服务于剧情和人物,让观众接受并喜欢。
俗话说“闻其声,知其人”,根据剧中人的思想情感,合情合理调整调式,正是李廷波音乐语言的精妙之处。比如在《春草闯堂》中,他运用“活五调”表现官员胡进的圆滑世故,而在另一角色胡图的唱腔中,则采用“半音升降”来刻画其谨慎性格。
在广东潮剧院,大家都亲切地称李廷波为“波生”。提起他,潮剧院的同事们都赞誉有加,大伙说,“只要是波生写的作品,我们心里就踏实。”“唱波生的旋律最得心应手,能够很好地发挥”。
从演员转型为专业作曲,李廷波最大优势是对舞台的了解十分详尽,比如演员在台前需要表演的分量、动作的大小动静。他在作曲时,往往“因人设曲”,先考虑表演的需要后才设计音乐,尽量发挥演员的特长和声腔特色,使演员行腔流畅,让观众闻之悦耳。
“作曲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为角色和演员‘画像’。”李廷波说,艺术不仅来源于生活的所思所感,更来源于日常的点滴积累。在他看来,唱腔设计不仅要懂得音乐理论,还需要与演员进行深入的沟通,才能在创作时准确地谱写演员的唱腔。
这种默契的配合,不仅体现在旋律的和谐上,更体现在情感的传递上。李廷波在《红军阿姆》中,他用潮汕民谣元素烘托革命母亲的坚韧,令观众潸然泪下;在《无意神医》中,他为男主角张无意创作的“青春梦”“但求无疚存心胸”等唱段,既保留了潮剧的传统韵味,又通过流畅的旋律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表现得淋漓尽致,引发观众的共鸣。
李廷波笔下的旋律,永远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着新的可能,在时代的土壤里播种着永恒的艺术之花。时至今日,他还在不断探索戏曲音乐的新形式、研究戏曲音乐的不同呈现方式,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符合当今受众的欣赏品味。他表示,潮剧的魂不能丢,但表现方式要跟上时代。“我一直都在不断突破自己,在有生之年,我还会继续创作下去,因为艺术这条道路永无止境。”
守正创新,用匠心助推非遗传承发展
潮剧的传承发展,离不开老一辈潮剧艺术家的传帮带。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后,李廷波一直“退而不休”,传承潮剧文化是他致力的方向。他以“守正传承,创新发展”为己任,发挥文艺培根铸魂作用,培养了陈源河、陈彦桐、杨穗丰、杨穗新、郭明城、章振宇等一批潮剧新人,为潮剧作曲艺术梯队注入新的生命力。
在广东潮剧院排练厅,常看到李廷波为学生答疑解惑的身影。“年轻人学潮剧,光会唱不行,得懂背后的文化逻辑。”他常带着学生研读潮汕方言音韵,甚至走进乡村采风,言传身教,把潮剧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他认为,对于潮剧这一非遗传承,要同时体现在继承与创新两方面,两手抓。多年来,他不断深耕,通晓潮剧和音乐的创作规律,博古通今,主张“潮剧不能因循守旧,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革新,务求形式与内容尽可能地统一。”
潮剧被誉为“南国鲜花”,是中国戏剧百花园中的奇葩,其丰富遗存为当代音乐创作提供依据。2024年,李廷波撰写的新书《潮剧曲苑耕耘录》出版,他将创作经验、作曲方法等写成文字,分享他的创作经验、精选曲目,希望将这些知识留给后人,让潮剧艺术代代相传。
曲牌是中国戏曲声腔框格,潮剧曲牌为潮剧声腔音乐之程式,源自宋元南戏。经历代潮剧曲师不断创造发展,累几百年舞台实践的结晶,潮剧曲牌结构完备,词精粹、调婉转,是曲品的精华。李廷波坦言,曲牌音乐在歌唱性、旋律感上有难以取代的经典地位。为此,他根据经验广搜博采,重新整理了传统曲牌,为后学者提供参考。
李廷波一生醉心潮剧艺术,苦心耕耘60多载,凭借非凡才华创作了《蝶恋花》《张春郎削发》《春草闯堂》《无意神医》《葫芦庙》《德政碑》《东吴郡主》《石榴花》《红军阿姆》等200余部作品,其中不乏观众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流行曲”,享誉海内外,至今历经时间淘洗仍久演不衰。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廷波在潮剧百花园中收获累累硕果,曾获中国戏剧节音乐作曲奖、广东省艺术节作曲一等奖、广东省艺术节优秀音乐创作奖、汕头市文艺奖成就奖等多个奖项;举办了“潮韵悠扬——李廷波潮剧音乐作品演唱会”“潮韵谱华章——李廷波潮剧作品音乐会”等多个大型音乐晚会和李廷波潮剧作曲艺术研讨会。
身为潮剧作曲名家,李廷波的成长之路耐人寻味。他是半路出家,起先唱戏,后尝试作曲。回首潮剧发展与个人艺术道路,以及前辈艺术家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他深情的说,“潮剧艺术是一生追求的事业。”
“艺术领域永无止境,时代在变迁,我们依然需要从中汲取音乐养分。”对作曲充满执著,对音乐充满赤诚,对潮剧充满热爱,这就是李廷波。他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证明:真正的艺术绽放,从来不是刹那芳华,而是以匠人之心点燃的永恒星光。
来源:科普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