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梅文化厚重,不仅有黄梅挑花、黄梅戏、佛教禅宗,岳家拳等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诗词楹联、文化之乡的美誉。近年来,网络文化的兴盛,黄梅各种诗词网络平台、文学网络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除了官办的网络平台外,民间个人主办的平台,比较有影响的有《乡野黄梅》《黄
黄梅文化厚重,不仅有黄梅挑花、黄梅戏、佛教禅宗,岳家拳等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诗词楹联、文化之乡的美誉。近年来,网络文化的兴盛,黄梅各种诗词网络平台、文学网络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除了官办的网络平台外,民间个人主办的平台,比较有影响的有《乡野黄梅》《黄梅雨竹轩》《文化黄梅》《黄梅文学》《梅城文化》等等。
徐继良先生是个业余文学爱好者,是《黄梅文学》的主编。《黄梅文学》网络平台运行六年来,发表了二千多篇文章。这些文章不是专业的文化大家所作,都是土生土长且爱好文学的黄梅人,利用业余闲暇时间撰写的。今年上半年,徐继良主编,以一己之力,千挑万选,千淘万漉,整理出数十篇,结成文集,自费公开出版,为黄梅的文化园地,增添了一枝奇葩的花朵。其精神让人敬佩,其行为让人感动!
在鄂东大地的文化版图上,黄梅犹如一枚浸润着禅宗气息的古老玉璧。当数字时代的浪潮席卷而来时,我们这座千年古县的文化记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解构与重构。正是在这样的时空坐标中,《诗画黄梅》,像一叶满载文化基因的方舟,在虚拟与现实的交汇处,完成了一次关于文化传承的庄严摆渡。
《诗画黄梅》,既保持文章选取的经典性,又兼顾时代的鲜活性;既呈现了历史的纵深感,又彰显了当下的创造力,这是主编对文化传承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探索。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剪辑复制粘贴,而是创造性的转化与再生。《诗画黄梅》的主编,像一位耐心的考古学家,将散落在网络空间的情感碎片,拼接成“人生波澜、心湖涟漪、事业精英、原野画廊、红色经典、美文精粹、珠圆玉润”等七个完整的文化陶罐,让人们得以聆听历史深处的回响。这种对大众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恰似“拾荒者”,在文化废墟中寻找闪光的碎片。
在开篇“人生波澜”中,石雪峰的《黄梅赋》,王健的《大河赋》,梅耀雄的《蔡山赋》,不仅文美,而且将黄梅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以及上乡与下乡的黄梅区域历史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在“心湖涟漪”的篇目中,《父亲的护手膏》《我陪爹娘过大年》《致天堂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外公》《我心里住着弟弟》《怀念“蔡郎哥”》《妻》《致歉祥哥》等等文章,让我们真正看到黄梅各种人物特有的人文精神。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沉浮的个体命运,那些在岁月长河里闪烁的微妙情愫,构成了理解鄂东黄梅这片土地的文化密码。
“红色经典”与“事业精英”篇目,形成了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对话。“红色经典”中,有《李实秋刑场慷慨题挽联》《油匠塆里埋忠骨》《吴致民自觉维护党中央》《烈士长啸五夫圩》等等;“事业精英”中,有《赵少平和他的芳香事业》《吴艳红的弘博儿童培智中心》《牛人老李》《八妹的快乐“网”事》《接骨斗榫一奇人》《为了大地的丰收》等等。前者铭刻着革命年代的红色记忆,后者则记录当代黄梅精英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创业故事。这种双重视角的交织,让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时代的变迁,更是黄梅精神血脉的赓续。
“原野画廊”与“珠圆玉润”篇目,是审美的对话,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永恒唱和。《走进塔儿畈》《党旗飘过的地方》《那山、那水、那山庄》《回头尽是星和月》《小小满足低声吟》,还有禅宗祖庭的晨钟暮鼓,太白湖中的渔舟唱晚,南山古道的多云樵唱,德化桥畔的滩湖映月,小池口的清江烟雨,这些浸润着东方美学意蕴的景观,在文字与图像的共振中焕发新生。《诗画黄梅》主编深谙“大美不言”的东方智慧,通过文图兼有的编排方式,让读者在审美体验中完成对地域文化的认同。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编纂智慧,展现了中国古典文论的精髓。
在“美文精粹”的篇目里,从《火焰尖的传说》,到《寻找将军洞》,再到《黄龙潭探访记》,经历《风雨白马寺》,看见《散不去的烟火》,那渗透着墨香的文字,精致唯美,引人入胜。这种黄梅文化解码不是简单的古今对接,而是通过现代话语体系激活了传统文化的基因。让传统文化不仅成为我们继承的遗产,而且成为我们不断传承和弘扬的蓝本。
在社交媒体占据文化传播主场,一切以经济效益为首选的今天,《诗画黄梅》的编纂,堪称一场逆流而上的文化远征。徐继良主编,在《黄梅文学》平台六年来发表的二千多篇文章中,披沙拣金,将网络碎片化的数字记忆,重新熔铸为七个板块的文化图谱,构建起一个黄梅民间立体的文化坐标体系。这种看似传统的编纂方式,实则蕴含着对当今“快餐文化”的深刻反思。让我们重新审视,网络信息时代,阅读量是否是衡量文化价值的唯一标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当网络算法推荐主导阅读选择时,徐继良主编把网络文学与传统编纂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即时性与互动性,为文化传承注入活水。利用纸质载体的经典性与系统性,为数字文本赋予永恒的价值。这种跨媒介的转换,不是简单的载体迁移,而是文化生命力的再生。那些浸润着泥土芬芳的乡土叙事,那些镌刻着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经过现代性的淬炼,成为了构建文化主体的基石。《诗画黄梅》的编纂实践,证明了纸质传媒在数字时代仍然必不可少。
站在文明传承的维度回望,《诗画黄梅》早已超越普通的地方文献汇编。它是数字时代的文化方舟,承载着黄梅千年的文明密码驶向未来。它是一面精神铜镜,映照出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它是一部启示录,为身处技术迷思中的现代人,指明文化发展创新之路。当我们在《诗画黄梅》泛着墨香的书页间穿行时,触摸到的不仅仅是黄梅的文化肌理,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以及文化的自觉,时代的创新与担当。
2025年5月6日于黄梅挪步园界岭山庄
来源:神州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