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展我们试听了铁三角最新的监听产品 ATH-R50x,并在得知它价格可能就是千元附近的时候觉得颇有兴趣,毕竟千余元的开放式监听真的新品很少。HD400 PRO 实力一般,DT900 PRO X 在恢复售价之后也不太属于这个价位,市场上对于轻量化开放监听的需求
Audio-Technica ATH-R70xa Over-Ear Dynamic Headphones - TDS REVIEW
オーディオテクニカ ATH-R70xa オーバーイヤー型ダイナミックヘッドホン - TDS レビュー
TDS REVIEW 与 TDS 无心快语全部基于 TDS Studio 评分标准与内容说明 V202502 进行,可以在主流搜索引擎直接搜索。
本文所涉及型号在当时市场背景下的 KT MARK:
Audio-Technica ATH-R70xa: V (Excellent)
专业用途认证 | TDS ProQua:
Audio-Technica ATH-R70xa:
Mixing Qualified - Digital Mixing(数字音频混音辅助参考以及现代审听适用)
这是铁三角 Audio-Technica 品牌在 TDS Hearroom 正式出现的第十一个产品。
上海展我们试听了铁三角最新的监听产品 ATH-R50x,并在得知它价格可能就是千元附近的时候觉得颇有兴趣,毕竟千余元的开放式监听真的新品很少。HD400 PRO 实力一般,DT900 PRO X 在恢复售价之后也不太属于这个价位,市场上对于轻量化开放监听的需求应该是不低的。可惜的是 R70x 的后续 R70xa,并没有开放大众试听,我只能实际佩戴了一下,更加轻量的结构让人印象深刻。
终于,在国行正式发售之后,我们打算买一副来玩玩,看看它能否取代 MV1 成为我们新的混音辅助监听主力。抱着这样的心情,我和借出本次样机的银 kyo 一同前往了群友 LOX 家中试听对比。结果嘛,就是感觉这东西确实好,听完似乎却没有了购买的冲动。
R70xa 的包装比较简单,白色做底,跟现在铁三角的新产品线设计一致。内部配件包括一个收纳袋和一个带螺纹的 3.5mm to 6.35mm 小转大插头。
R70xa 上手之后的第一印象就是轻,极其地轻,其实在上海展我们是先体验了 R50x,它已经是非常轻量化的结构了,R70xa 则更进一步,缩减重量到 199g。大体的设计思路还是高开放度头戴的典型设计,但是相较于大部分这类耳机,它的腔体体积不大,视觉上也要比 AD 空气动圈系列显得小一圈。腔体的厚度也很薄,像是一个平面贴在脑袋两侧,主要材料自然是塑料。
相较于 R70x,它彻底去掉了翼状浮动头梁结构,但是也没有采用 ADX5000 当时简化后的双头梁设计,它的头梁继承了初代 R70x 的镂空金属,但是内侧加了一个皮质绒面的头梁垫。头梁垫依靠磁吸挂钩与头梁镂空区域连接,一方面避免了出现 AKG K701 那种头梁垫皮筋老化的问题,另一方面视觉上一致性很高。
总体重量不高加上头梁垫的压强平均,R70xa 的头压是控制得非常好的,也不易出现头型适配问题。头梁两侧可调节长度约为 3cm,大头围适应性尚可,这个调节区域有可能会夹到头发,需要注意——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耳罩的厚度适中,单元没有做斜置角度,对于一些招风耳用户来说可能在长时间使用耳罩开始塌陷后出现耳廓抵到单元面罩的情况。耳罩表面是一种类似 Alcantara 的材质,透气性不错,不会有闷热感。内部海绵有一定的弹性,但是由于做了作为“立体剪裁”,对于眼镜的影响并不多。两侧的耳压相当轻。
不过,R70xa 极度轻量化的结构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即贴合度做得还是不够好。框架按照全尺寸头戴设计之后,它的腔体支架部分只有很小的偏转角度,甚至很难称得上是转轴。对于一些头围偏小的用户来说,贴合度不够可能造成耳廓后端的漏气。而初次佩戴时也需要注意一下,让你的耳廓完全放在耳罩内,否则漏气后的 R70xa 会显得能量失衡。
近乎全开放的结构,也就没有什么隔音可言了,对外漏音也比较明显,仅比 HD6 系那种结构稍微少一些。
R70xa 搭载了一条 3m 长直线,没有发现具体材质的说明,或许是认为“干活工具能用就行”吧。线材比较细,有些硬度,使用起来并不累赘,这点没问题。
依旧采用了上代就有的双边出线、不分左右的 2.5mm 三极插头,并带有锁扣。反正这个不分左右、双 2.5mm 的设计给第三方定制线材是会带来一些麻烦,但是对于专业用途来说,不分左右当然是个好事儿。
单元方面,R70xa 搭载了直径 45mm 的动圈单元,没有看到振膜的详细介绍。
阻抗 470Ω,灵敏度 97dB/mW。仅从参数上看,R70xa 着实“不算好推”,高阻抗,灵敏度也不算高,但是实际搭配下来,和 R70x 一样,它在低推力设备下也并不会有过分劣化。我们的建议是便携设备从 Apogee Groove Anniversary、Audirect Beam 3 Pro、Team 1、山灵 H5、拓品 G5 之类的前端开始搭配,专业声卡里我们尝试了 Apogee Duet 3、Boom、Focusrite Scarlett 2i2 Gen4 以及 Apogee Symphony I/O,均不会显得难听或者空间打不开。所以如果你并不期望发挥它的潜力,即使一个有足够基础水平的小型前端也能让它出不错的声音。Mac mini M4 的耳机口甚至直推起来分离度也差不多够。不过,在入门小尾巴、一些单端水平不算出色的中端小尾巴和入门便携播放器、大部分 Windows 笔记本的耳机孔的推动下,R70xa 还是会觉得响度够但空间有些打不开、饱满度上不来。
风格方面,它基本不挑,干活用途也不必考虑这个问题。不过如果你想要找回一些过去 R70x 的音色感觉,那么可以适当选择一些暖声前端,比如一些声音并不粗糙的胆机。
基于原线单端驱动、原始耳罩,满足驱动所需功率条件。
低频量感适中,厚度和饱满度有所控制,弹性相当不错,下潜能力良好。收放速度稍快,保留有微弱的残响。氛围烘托的晕染感和浓郁感都较轻。R70xa 的低频时干净、快速、准确的,听上去结实而不抢戏,相较于 R70x 来说要显得速度感和紧实程度有所提升。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不会有前倾问题。
中频,人声的距离适中,口型大小基本标准,且精致程度较高。对于人声质感和线条的重视程度相近,同时保持了适中的厚度和稍有突出感的人声线条。R70xa 对于男女声之间的偏向性不算明显,适合的声线类型也比较广。颗粒感保留了一些,不会因为顺滑度而牺牲掉厚声线的质感。音色渲染非常少,大体的准确度较高,且由于线条感比 R70x 更加突出,它对于人声结像和音色综合表现都要在精准度上进步一个台阶。喉音位置大体正确,气声比例适中,齿音有轻度的保留。人声的通透程度是足够的,且不会有刻意的增亮。
乐器方面,R70xa 对于大多数乐器也是可以平衡质感和线条的,音色普遍都不会像 R70x 那样暖。弦乐器中,小提琴、中提琴、吉他等的厚度不算高,拉拨弦细节比较突出,音色要比 R70x 听上去更加中性,尤其是小提琴的抓耳程度有所增加。大提琴的形体感比较精干,在空间里的比例适中。铜管类的气势感中规中矩,需要亮度的小号等有着足够的亮感。木管类的空气感比较高,自然都没什么问题,音色会比 R70x 显得亮一些。乐器的泛音丰富程度良好,跟 R70x 差不多,但是突出程度会多一点。打击乐器中,Kick 的存在感合适,Snare 收得比较快,镲片的金属感会比以前多一些,亮度稍高。
高频的亮度整体会比 R70x 多一些,但是不是特别尖的尖峰,能量稍足。极高频的延伸能力与 R70x 基本一个级别,在两千多价位仍然不过时,滚降会显得更慢一点。
声场的规模不会很夸张,横纵距离接近,但是人声和大部分乐器的结像都不会特别远。得益于结构,它的声场弥散感还是比较高,不会有很强的边界感。结合有一定的“高度感”,它呈现的是类似球状、规模适中的空间。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出色,不会再有 R70x 推不好时容易出现的粘滞感,整体感没问题。解析能力在两千多的价位属于不错的,跟 R70x 比信息量会稍微多一点,但差距并没有非常大,“解析感”则有一些突出增加。动态良好,瞬态出色。
在录音监听和录音素材处理过程中,R70xa 依靠音色以及比较正确的人声质感表达,能够呈现出录音时的一些问题,对于人声、管乐以及小提琴录音的控制室监听场景,R70xa 目前是这个价位数一数二的选择。不过因为开放结构的原因,它显然并不适合于返听用途。
在现在的数字混音流程中,R70xa 可以依靠自己相对平直的中低频和经过校准后准确度也可以的高频,实现大体上平衡、中性的音色。即使不经过校准,它的音色准确度也是相当可用的,仅仅在高频可能会有些突出——这反而在审听用途中有着更好的挑错功能。相较于 HD650 以及 R70x,它的音色会更中性一些,细节的精致程度也稍高。
跟 MV1 比,它的声场呈现会更加弥散,人声等的结像更前凸一点,线条感的突出也会更多。R70xa 有着足够的结像呈现能力,精细度较高。在用于立体声混音的时候,可以作为音箱外的混音参考补充。足够轻量无感的佩戴,也给长时间佩戴工作提供了可能。
因此我们会给出 TDS ProQua 专业用途认证 的 Mixing Qualified,适合于数字混音流程,宜作为数字音频混音辅助参考以及现代审听工具使用。作为全景声制作的工具,它显然则不如有全流程支撑的 MV1 完善。
回到民用用途上,R70xa 的杂食程度还是足够高的,对于大部分流行音乐,它都能以比较干净、比较精致的状态来回放。不过如果你试图寻找氛围感、染色,那么 R70xa 不太会满足你的期望。RnB 和大部分 J-Pop 的表现是出色的,不过一些制作不太好的 anisong 听起来就会比 R70x 显得更“吵”,这也是它反映制作质量的一个侧面。包容性不会像 R70x 那么高。摇滚和金属大类的表现都还不错,一些人可能会觉得 R70x 对于布鲁斯、硬摇滚的表现会更对味儿一点,而 R70xa 则更适合华丽摇滚、另类摇滚以及不那么极端的一些金属。电子大类中,它适合对于氛围烘托要求不高、bassline 能量不过于强求的类型——换句话说,可能会觉得不够劲。Acoustic 大类中,它对于爵士的表现中规中矩,各种编制的器乐作品都有不错的听感,也是铁三角体系里少有的能严肃地回放大编制的产品。
R70xa 和 R70x 之间相隔了接近十年时间,就我个人来看它在专业用途上的进步是巨大的,价格也并没有高到飞起。结构上的改良非常值得夸赞,除了贴合度不高以外没有什么问题,基本上你可以把它视为全尺寸头戴耳机能做到的极致轻量化了。
那么它能够替代 MV1 在我这里的混音辅助参考主力地位吗?不太能。R70xa 当然在高频的细节呈现会更好一点,但是并不会形成级差,且 MV1 在原线下的空间营造还是太特殊了,基本上用于各种立体声和全景声的混音辅助都可以,且它和 360RA 的插件系统是联动的一个整体,R70xa 却做不到这点。另一方面,R70xa 虽然在各种设备下都不会出恶声,但是驱动门槛还是有的,你并不能简单地插个 Windows 笔记本就能开始工作,再加上贴合度的问题。R70xa 真的足够好,但对于我自己的需求来说,还是不能尽善尽美。
R70xa 目前可以作为 2000~3000 元档位我们非常推荐的开放式头戴耳机拿到 V 级推荐,并且这也让我更加期待是否近期有可能出现另一个“70x”的迭代,毕竟高端封闭式监听,依然并不是那么好选的。
KingTsui, TDS Studio.
May 2025
It's a TDS production.
所有内容全部自主创作,请勿抄袭内容、套抄行文结构等,保留一切权利。
来源:碎碎念是我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