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进一步提升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县发改委积极探索创新,县发改委坚持“四个用好”,全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提质增效,为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为进一步提升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县发改委积极探索创新,县发改委坚持“四个用好”,全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提质增效,为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用好政策宣传,提升知晓度
县发改委充分认识到政策宣传对于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重要性,积极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广泛宣传公共资源交易相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通过政府门户网站设立公共资源交易专栏,定期发布最新政策文件、交易流程指南、项目信息等内容,方便市场主体随时查阅。利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形式解读政策要点,分享交易案例,扩大政策传播范围。同时,组织开展线下政策宣讲会和业务培训活动,邀请招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等交易各方参与,面对面进行政策讲解和答疑解惑。今年以来,已累计举办政策宣讲会2场,培训人员达270人次,有效提高了市场主体对公共资源交易政策的知晓度和理解能力,为交易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用好平台建设,提高便捷性
持续加大对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推动平台不断优化升级。全力推进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实现从项目登记、招标文件发布、投标报名、开标评标到中标结果公示等所有环节均在线上完成,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企业“零跑腿”。实施电子化交易后,投标人只需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交易平台上传电子投标文件即可,投标时间从原来的平均4天缩短至1天,大大提高了投标效率。同时,加强交易平台与其他相关系统的互联互通,如与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系统、信用信息共享系统等对接,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进一步提升了办事便捷性。此外,通过引入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交易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为交易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交易服务的精准化和智能化。
三、用好流程优化,增强高效性
对公共资源交易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和优化,删减不必要的环节,简化办事手续,缩短办理时限。在项目入场环节,实行“一窗受理、容缺办理”机制。市场主体只需将主要申报材料提交至综合受理窗口,即可先行办理入场手续,后续再补齐次要材料,有效缩短了项目入场时间。在评标环节,推行“双盲”评标和远程异地评标模式。有效避免了人为因素干扰,确保评标结果的公正性。远程异地评标则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评标专家资源的跨区域共享,提高了评标效率。
四、用好监督管理,保障公正性
加强对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四位一体”监督体系,即行政监督、行业监督、社会监督和电子监督相结合,确保交易活动依法依规进行。行政监督部门加强对项目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定标等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行业监督部门发挥专业优势,对本行业内的公共资源交易活动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通过设立投诉举报电话、邮箱等方式,畅通社会监督渠道,鼓励公众对交易活动中的违规行为进行举报。同时,充分利用电子监督系统,对交易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异常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如在开标环节,系统可自动监测投标文件解密情况、开标时间是否符合规定等;在评标环节,对评标专家的评标行为进行全程记录和分析,一旦发现异常评分等情况,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县发改委通过坚持“四个用好”,在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交易效率大幅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显著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更加公平、公正、高效。下一步,县发改委将继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完善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体系,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高恒松、刘玉磊)
来源:中国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