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世界精神卫生报告:向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转型》(2024),全球范围内,心理健康问题非常普遍,大约有八分之一的人(近10亿)罹患精神障碍,其中,焦虑症和抑郁症最为常见;自杀影响着各个国家各个年龄段的人们及其家庭,大约每20个企图自杀者中就有1个自杀致死,
没有心理健康,就没有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
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根据《世界精神卫生报告:向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转型》(2024),全球范围内,心理健康问题非常普遍,大约有八分之一的人(近10亿)罹患精神障碍,其中,焦虑症和抑郁症最为常见;自杀影响着各个国家各个年龄段的人们及其家庭,大约每20个企图自杀者中就有1个自杀致死,每100例死亡中就有超过1例是自杀;全世界大约有8%的低龄儿童(5-9岁)和14%的青少年(10-19岁)患有精神障碍。
没有心理健康,就没有幸福人生。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似乎并未减少精神心理卫生问题的发生。英国《经济学人》2025年3月15日文章援引的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25岁以下的成年人当中,每6人就有1人报告称自己每周至少感到抑郁1次,该数据是10年前的两倍多;有44%的美国学生表现出抑郁症状;近十分之一的美国青少年表示,自己曾被诊断出抑郁症。
在我国,心理问题也不容乐观。《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我国抑郁症患者约有9500万人,其中,18岁以下的占30%,而50%的抑郁症患者是在校学生,家庭环境和学业压力是致病主因。另有相关调研显示,2023-2024年期间,大众最想解决的心理问题排名前三为:“焦虑”“无意义感”和“抑郁”。
可以观察到,随着社交媒体普及,人们容易陷入“社交攀比”的陷阱,从而引发心理问题。一方面,人们在朋友圈或直播间精心打扮着自己的网络形象,追求点赞量和关注度的同时,往往压抑了真实情感的表达,越发远离那个真实的“本我”;另一方面,当看到别人朋友圈里的“完美生活”时,大家往往去对照甚至攀比,从而产生疏离感、失落感、孤独感。有的年轻人喊着“躺平”,看似是对内卷的反抗,渴望摆脱激烈的竞争压力,内心深处却对曾经的梦想多有不甘。
无知、误解和污名化
社会上对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人有刻板印象。世卫组织的报告提及:数十年来,心理健康一直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中最不被关注的领域之一;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往往遭受恐惧、羞辱、轻蔑和歧视,通常被误解为懒惰、虚弱、愚蠢、难以相处,甚至被认为是单纯的暴力危险因素。
一些不熟悉心理学的人误以为,抑郁焦虑就是单纯想不开,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现,有的患者存在病耻感,总觉得患上心理疾病会被人看不起,宁愿选择遭受心理上的痛苦,也不接受心理健康服务。西方发达国家把焦虑症叫做“心灵感冒”,就是说它像感冒发烧那样常见多发。一个人心理上出了问题,完全可以大大方方寻求帮助、接受治疗,根本无需藏着掖着。有人说,美国成功人士的臂膀由两个人扶持:法律顾问和心理顾问。实际上,在西方发达国家,咨询心理医生司空见惯,大家认为,心理咨询是关爱自己的方式之一,接受心理咨询是自信和富足的象征。
但是,焦虑症、抑郁症在我们当下社会的知晓率还不高,与高发病率形成鲜明对比,很多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懵懂无知,更谈不上及时有效的治疗与干预,而精神心理疾病的早期识别和及时干预极为关键。比如,有些父母不懂孩子厌学逃学背后的心理根源,简单认为孩子“矫情”、“作”、“意志弱”,要么漠然无视,要么粗暴干预,直到孩子病情加重,出现自残甚至酿成悲剧之后,才恍然大悟、追悔莫及。
心理与生理互相影响
心理方面出现问题会影响到生理。俗话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我们传统中医早就意识到生理与心理深度关联、互为影响。如果出现胃痛、胀气、消化不良、胸闷、头痛、心悸、失眠等症状,但跑遍内科、心血管科、神经外科等科室,检查结果都是一切正常,并没有器质性病变,这种情况往往是情绪出了问题。
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当人们的压力、焦虑等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地释放,身体就成了“替罪羊”,就会出现“躯体化症状”。我们的肠胃堪称感知情绪的“第二大脑”,焦虑抑郁可引发腹痛、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这就是“肠易激综合症”;有的人压力大,陷入焦虑甚至恐慌,就容易感到胸闷、心悸;有的人焦虑抑郁,交感神经被过度激活,肌肉紧张、血管收缩,就会产生紧张性头痛,也称为心理性头痛或躯体化头痛;有的人长期焦虑、紧张,导致身体分泌大量应激激素,从而扰乱免疫系统,容易发生过敏反应。
心理健康服务供给不足
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指出,没有任何国家能在不为心理健康调动更多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情况下满足国人的心理健康需求;平均来看,各国用于精神卫生的预算,还不到卫生健康服务总预算的2%;全球有一半人口面临这样的现实——精神科医生与居民人口的比例为1比20万,精神卫生专业人员严重稀缺。
世卫组织估计,只有29%患有精神障碍的人接受过精神卫生服务。对于抑郁障碍,即使在高收入国家,也只有三分之一的重性抑郁障碍者接受过正式的精神卫生服务。在2020年向世卫组织报告的低收入国家中,有三分之二的国家没有将精神卫生服务纳入国家健康保险计划。在一些国家,严重精神障碍的治疗缺口达到惊人的90%,社会最贫穷和处境最不利的群体,面临更大的精神疾病患病风险,同时也最不可能获得恰当的服务。
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指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程度低、污名化与歧视、服务质量差,是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帮助的三大障碍;所有国家都需要扩大心理健康专业人员队伍,同时培养其他服务提供者和个人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世卫组织《2013-2030年精神卫生综合行动计划》提出愿景,向每一个人和任何有需要的人提供高质量、适应文化的、可接受和负担得起的以社区为基础的心理健康服务;存在精神卫生状况的人可以充分参与社会,不遭受污名化、歧视或虐待。
通常而言,心理健康服务包含四个层级,首先是认知层面的心理健康科普教育,其次是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之前及时纠偏,而当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之后,就需要进行心理咨询,当心理问题恶化成疾病,就需要开展心理治疗,有些时候,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同步进行,称为“心理咨询与治疗”,也称“谈话治疗”,主要手段是谈话,这是一种专业性的谈话,为来访者提供稳定的心理支持,帮助来访者深入探讨心理问题出现的机理,挖掘心理创伤的源头,实现自我认知的突破与成长,从而真正走出心灵痛苦的深渊,这是单纯依靠药物远远无法达到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多数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始于孩童时期,孩童期在许多方面可以为一个人的余生定下基调,安全、有保障、充满关爱的成长环境十分重要,而儿童早期的不良经历,包括暴力、被忽视或亲人去世等,都可造成持久的心理创伤。
行业存在乱象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开始发展,但当前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规范和行业规范都有待完善,尤其是合格的心理咨询师数量短缺,行业供需缺口大。有人参考欧洲的情况换算,认为当前大约需要100万心理咨询师,2017年9月人社部取消职业资格认证时,虽有120余万人获得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但真正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不足10万。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需要长时间扎实的理论学习,需要大量直接与间接的实践经验,还需要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成长周期长、培养成本高。可以预见,未来一些年,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依然是稀缺的。
随着全社会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人们心理健康意识的提高,心理咨询的渠道在增加,医院的心理门诊、学校的心理老师、各种公益心理热线、部分企业的员工援助计划、社区掌握一定心理专业知识的社工,都在提供心理服务,但心理门诊常常一号难求,公益性质的心理热线往往人手有限、时长有限,学校、企业和社区即使配备相关人员也往往数量有限,未必能够提供及时、专业的服务。令人振奋的是,2025年5月1日0时,12356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已全面正式开通,接通能力和服务水平都在持续提升。
巨大的需求缺口,带动着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有报告称,国内心理咨询机构已超10万家,但水平参差不齐、鱼龙混杂,有的水平低劣,给来访者灌入一肚子无用的“鸡汤”,耽误病情甚至越治越病;有的所谓“家庭教育专家”,号称能够彻底解决孩子的焦虑、厌学、沉迷游戏等问题,引导家长乱干预,比如强行砸掉沉迷“二次元”孩子的手办,结果孩子的问题依旧,与家长的关系反而更僵,严重的还会导致极端事件;有的挂羊头卖狗肉,对外宣称搞心理咨询,实则是相亲介绍所、瑜伽馆、星盘算命、塔罗牌占卜等等;有的在网络上、直播间自封各种花里胡哨的头衔,什么恋爱顾问、情感咨询师、情绪疗愈师、情绪疏导解压师、心理导师,不一而足;有的治疗手段奇奇怪怪,什么灵气按摩、全息疗法等等,还有提供所谓“情感挽回”服务,宣称能够“百分百复合”。总之,存在各种虚假宣传、夸大效果、诱导消费,甚至隐私泄露、性侵等乱象。
心理咨询以面对面咨询为佳,但成本高、资源少,专业服务供给严重不足,而电话咨询尤其是网上咨询因成本低、可得性高,成为很多人寻求心理咨询的首选,与此同时,网上心理咨询和各种网络速成诊断的问题不少。
“你的伴侣有这6个表现?可能是NPD(自恋型人格障碍),建议远离!”“有的孩子看着正常,其实是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快来测一测”……各种在线心理“诊断”的短视频充斥网络,大都以心理热门话题吸引关注,一些心理学“伪科普”杂糅其中,很多不懂心理学的网友,对照几个简单心理特征就给自己或家人“确诊”,陷入“话术引流-激起需求-私聊推销”的商业陷阱,而经过平台算法的推波助澜,此类视频内容会持续强化人们的自我“患病”怀疑,进入越刷越焦虑、没病刷出病、轻症成重症的深坑,更有甚者,轻信不专业的网络测评结果,去自行购药服用,隐患很大。
在线心理测评里的碎片化描述往往属于断章取义,容易引发误判,并不能替代专业诊断。实际上,心理疾病的诊断需要临床面谈、行为观察、生理指标检测等多种手段,综合评估来访者的心理状态,还要考虑症状持续时长、社会功能影响,并排除其他的疾病干扰因素。
举例来说,假如孩子有抑郁表现,家长首先要区分属于抑郁情绪还是抑郁障碍,抑郁情绪情况较轻,如果持续下去可能演化为抑郁障碍。如果孩子下列表现超过两周: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话语很少,缺乏社交,对凡事都缺乏兴趣,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家长就要高度警惕,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评估诊断。流程一般包括:医生与家长、孩子沟通,了解基本情况;使用情绪量表、睡眠量表、进食量表、行为应激量表等工具进行综合评估;排除脑部病变、激素紊乱等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躯体疾病。如果只是情绪波动,医生通常会提出非药物干预的建议,如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减轻学业压力、保证孩子休息、推荐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如果确诊为抑郁障碍、抑郁症,医生会建议采取药物治疗,结合心理治疗、家庭、学校及社会支持,形成整体干预,帮助孩子康复。
如何寻找靠谱的心理咨询师
必须指出的是,心理咨询师目前属于非准入类职业,门槛很低,很多通过速成班半路出家、经验不足的心理咨询师充斥市场,他们证明“心理咨询师”身份的相关证书,凡是2017年底之后获得的,大都不是“从业资格证”,只能证明他们参加过心理咨询相关培训,只能作为他们从事社会心理服务的资格参考,“仅供参考”而已。因此,在社会机构找一个靠谱的心理咨询师并不容易。
遇到心理问题,通常来说,短时间的情绪激愤,可以向亲朋倾诉,如果心中苦闷持续几周难以排解,可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可以拨打12356全国统一心理援助热线,还可以让正规医院的心理科医生推荐心理咨询师,一些运营多年口碑较好的社会机构也可以考虑。在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在正式开始咨询前,对当前的心理咨询师进行评估,考察其资质资历,核查其证书颁发是否正规,如果对方承诺肯定治愈或强推昂贵的“全包”套餐,就要谨慎。
关于收费标准,较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一般是每小时收费二百元到几百元不等,部分名气较大的资深心理咨询师收费可达几千元每小时。程度较轻的心理问题,通常咨询20个小时就能缓解,较为严重的需要接受20到40小时,花费要在万元左右,神经症、人格障碍以及有自杀风险的抑郁症患者一般要长期接受咨询,每年花费几万元不等。面对价格不菲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费用,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心理治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但心理治疗效果很难量化、标准化或科学化,保险给付就容易存在各种问题,全世界范围内,保险能普遍给付的国家很少。
不过,普通人可以通过网络了解一些心理学常识,尤其是多看一些中央新闻网站的心理健康版块,但更重要的还是找一些靠谱的专业书籍来深入阅读学习,掌握基础心理学知识,这是提高辨别能力、锁定靠谱心理咨询师的根本之道。(文/张加军)
来源:环球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