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医疗救治中,输血常常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手段。无论是大手术中的失血补充,还是严重贫血、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的治疗,合适的输血能让患者重获生机。然而,安全输血绝非简单的血液输注,其背后,输血前检验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保障输血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在医疗救治中,输血常常是挽救生命的关键手段。无论是大手术中的失血补充,还是严重贫血、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的治疗,合适的输血能让患者重获生机。然而,安全输血绝非简单的血液输注,其背后,输血前检验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保障输血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血型鉴定堪称输血前检验的基石。人类常见的血型系统包括 ABO 血型系统和 Rh 血型系统。ABO 血型分为 A、B、AB、O 型,Rh 血型则有阳性和阴性之分。在输血前,准确鉴定患者血型至关重要。通过采集患者血液样本,与抗 A、抗 B 等试剂进行反应,若血液与抗 A 试剂发生凝集,而与抗 B 试剂不凝集,结合其他检测结果,可判定为 A 型血;若与抗 A、抗 B 试剂都凝集,则为 AB 型血。对于 Rh 血型,检测红细胞表面是否存在 D 抗原,有则为 Rh 阳性,无则为 Rh 阴性。血型鉴定的精准性直接决定了输血能否匹配。若血型不匹配,如 A 型血患者误输 B 型血,会引发严重的溶血反应,导致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进而出现高热、寒战、呼吸困难,甚至危及生命。
传染病筛查是输血前检验的另一重点。血源可能携带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病原体,若未经筛查直接输入患者体内,会使患者感染这些严重传染病,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现代检验技术不断发展,能精准检测血液中这些病原体的抗体或核酸。例如,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检测可判断血液是否携带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核酸检测能更灵敏地发现丙肝病毒踪迹。通过严格的传染病筛查,可最大程度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为患者安全输血保驾护航。
交叉配血试验同样不可或缺。即使患者血型鉴定准确,也不能确保供血者与受血者血液完全相容。交叉配血分为主侧和次侧,主侧将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混合,次侧将供血者血清与受血者红细胞混合。只有主侧和次侧均不发生凝集反应,才表明二者血液相容,适合输血。这一试验能排查出因血型亚型、不规则抗体等因素导致的潜在血液不相容问题。比如,某些特殊血型亚型虽少见,但可能引发输血不良反应,交叉配血试验可有效识别,避免输血事故发生。
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也为输血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血常规能反映患者血液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细胞的数量和形态。贫血患者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通过血常规可明确贫血程度,帮助医生确定是否需要输血及输血量。凝血功能检查则评估患者的止血能力,对于有出血倾向或需进行手术的患者,能指导是否需要补充凝血因子等血液制品,预防和治疗出血。
输血前检验的每一项内容都紧密关联,共同为安全输血奠定基础。从血型鉴定的精准匹配,到传染病筛查的风险防控,再到交叉配血的细致排查,以及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的辅助决策,这些检验环节层层把关,保障了患者在输血过程中的安全。患者和家属应充分认识到输血前检验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各项检查。医疗机构也应不断优化检验流程,提高检验技术水平,确保输血前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让输血真正成为守护生命的有力武器,而非健康隐患。(辉县市人民医院输血科 丁艳丽)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