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的影响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08 13:20 2

摘要:“国际肝病-肝脏血管病专栏”是北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祁兴顺医生应《国际肝病》编辑部邀请联合发起的学术专栏,定期收集整理肝脏血管病领域的研究进展,每两周(周三)挑选一篇重要文献进行精读讨论,希望能帮助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启迪临床科研思维、学以致用。

“国际肝病-肝脏血管病专栏”是北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祁兴顺医生应《国际肝病》编辑部邀请联合发起的学术专栏,定期收集整理肝脏血管病领域的研究进展,每两周(周三)挑选一篇重要文献进行精读讨论,希望能帮助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启迪临床科研思维、学以致用。

文章简述

门静脉血栓(PVT)是肝硬化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1.3% ~ 17%(Hilscher MB, et al. Gastroenterology. 2024; 167: 664–72; Violi F, et al. Intern Emerg Med. 2016; 11: 1059–66),其发生机制较为复杂。肝硬化患者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既可表现为出血倾向,又可表现为血栓形成风险,与多种因素有关(Lisman T, et al. J Hepatol. 2022; 76: 1291–305)。其中,炎症和内毒素血症可能促进血栓形成(Zanetto A, et al. J Hepatol. 2023; 78: 1037–47; Violi F, et al. Nat Rev Cardiol. 2023; 20: 24–37)。由于免疫功能紊乱,肝硬化患者常易并发细菌感染(BIs)(Piano S, et al. La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4; 9: 745–57; Di Cola S, et al. JHEP Rep. 2023; 5: 100703)。BIs可以增加肝硬化患者急性失代偿以及进展为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发生率,进而增加死亡风险。两项队列研究表明,BIs与肝硬化患者PVT发生风险增加独立相关(Dalbeni A, et al. Dig Liver Dis. 2024; 56: 477–83; Zanetto A, et al. Dig Liver Dis. 2024; 56: 375–8),其可能通过细菌移位、全身炎症和凝血功能障碍增加PVT发生风险,但目前研究证据有限。

Digestive and Liver Disease杂志于2025年4月正式发表了一篇题为《细菌感染对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的影响:一项事后分析》的文章。该研究旨在探究肝硬化患者PVT发生风险与住院期间BIs的相关性,以及PVT发生风险与BIs流行病学特征、感染部位和微生物菌株类型之间的关联。

Cola等对意大利罗马翁贝托一世综合医院开展的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进行了事后分析,共纳入了488例于2009年1月至2020年7月期间住院的肝硬化患者。44例患者在出院后6个月的随访中发生PVT,其中,14例发生BIs。多因素分析显示,BIs与PVT发生风险无显著关联。在所有感染部位中,尿路感染(UTIs)与PVT发生风险独立相关(OR=3.35,95%CI: 1.08-11.6,P=0.04),而其他感染部位、流行病学特征和微生物菌株类型与PVT发生风险均无显著关联。在非肝细胞癌(HCC)患者的亚组分析中,BIs与PVT发生风险独立相关。

综上,在总体人群中,BIs没有显著增加肝硬化住院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PVT的发生风险。在非HCC人群中,BIs显著增加PVT发生风险。

重要研究结果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1.患者纳入流程图

(图源自文献)

在941例肝硬化患者中,排除无出院后6个月内影像学检查结果的患者(n=379)、既往存在PVT的患者(n=57)、出院后6个月内死亡或接受肝移植的患者(n=9)、失访患者(n=5)、肿瘤相关PVT(n=3),最终共纳入488例肝硬化患者。

2.患者基线特征

(表源自文献)

在纳入的患者中,中位年龄为66(IQR 16)岁,371(76%)例为男性。中位Child-Pugh评分和MELD评分分别为7(IQR 2)和12(IQR 6)。从出院至影像学检查的中位时间间隔为182天(IQR 104)。44(9%)例患者出现新发PVT,其中,25(76%)例为部分血栓、7(21%)例为完全血栓、1(3%)例伴有门静脉海绵样变性;17(47%)例血栓位于门静脉主干、10(28%)例血栓位于门静脉属支、9(25%)例为广泛性血栓。

3.发生PVT与未发生PVT患者的BIs流行病学特征和感染部位

(表源自文献)

共124例患者在住院期间诊断为BIs,其中,33(27%)例为社区获得性感染、55(44%)例为医疗保健相关感染、36(29%)例为医院获得性感染,三种流行病学特征下的PVT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9)。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UTIs、呼吸道感染、自发性菌血症和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在总体人群中,不同感染部位对PVT发生率均无显著影响,其中,UTIs患者的PVT发生率较高(57% vs. 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

4.BIs与PVT发生风险的相关性

(表源自文献)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均显示,分别校正MELD评分(OR=1.51,95%CI: 0.74–2.95,P=0.2)和Child-Pugh评分(OR=1.28,95%CI: 0.58–2.76,P=0.5),并控制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和C反应蛋白(CRP)等已知混杂因素后,BIs与PVT发生风险无显著关联。然而,校正MELD评分后,UTIs与PVT发生风险增加显著相关(OR=3.35,95%CI: 1.08–11.6,P=0.04),但按性别和病因对患者进行分层后,该关联无统计学意义。

5.发生PVT与未发生PVT患者的BIs微生物菌株类型

(表源自文献)

在住院期间确诊BIs的患者中,确定了63(57%)例BIs微生物菌株类型,其中,12例发生PVT。与未发生PVT的患者相比,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感染在发生PVT的患者中发生率更高(27% vs. 9.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这可能与此类患者样本量较小有关。

6.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亚组分析

(表源自文献)

在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亚组中,发生PVT患者与未发生PVT患者的BIs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4)。然而,与未发生PVT的患者相比,发生PVT的患者从出院到影像学检查的中位时间间隔显著缩短(153天 vs. 182天, P=0.009)。

7.HCC患者与非HCC患者的亚组分析

173(36%)例HCC患者与315(64%)例非HCC患者的基线特征无显著差异。然而,在非HCC患者的亚组中,分别校正Child-Pugh评分(OR=2.92,95%CI: 1.06–8.16,P=0.037)和MELD评分(OR=2.82,95%CI: 1.06–7.61,P=0.037)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均显示,BIs与PVT发生风险增加显著相关。然而,未发现特定感染部位或微生物菌株类型与PVT发生风险显著相关。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在总体人群中,BIs与肝硬化住院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PVT发生风险无显著关联。然而,在非HCC患者中,BIs似乎与出院后6个月内PVT发生风险增加显著相关。未来需开展多中心前瞻性大样本研究,以进一步确定可能的混杂因素,以及BIs增加PVT发生风险的具体临床状态。

扫描下方二维码

无创评估食管静脉曲张模型&肝硬化预后模型

Liaoning评分 & 改良Liaoning评分

多中心研究合作单位招募

项目(一)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病率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单位招募

门静脉血栓(PVT),尤其是完全阻塞性PVT,可增加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压力,进而增加腹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当前,妥善处理肝硬化门静脉血栓仍是棘手的临床问题。另外,肝硬化PVT的患病率也尚不明确,国内更是缺乏大型流行病学研究阐明这一问题。为此,北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牵头开展了一项全国多中心回顾性研究,基于增强CT检查结果以明确肝硬化患者PVT的患病率,并进一步回顾性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现诚挚邀请消化科、肝病科、感染科和放射科等相关专业医生参与。

项目(二)内镜时机对肝硬化伴急性静脉曲张出血患者预后影响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单位招募

肝硬化患者中,急性静脉曲张出血发病率为25%-40%,6周死亡率为10%-20%。内镜检查属于有创操作,且内镜下静脉曲张治疗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高。尽管内镜检查是肝硬化伴急性静脉曲张出血的重要选择,但内镜时机对肝硬化急性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结局的影响仍存在争议。为此,北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牵头开展了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现诚挚邀请具备内镜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治疗条件的相关科室医生参与。

项目(三)肝硬化显性肝性脑病输注人血白蛋白的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单位招募

肝硬化是慢性肝病的终末期阶段,肝硬化患者肝性脑病发生率为30-40%,且肝性脑病的一年生存率低于50%,三年生存率低于25%。其不仅严重影响肝硬化患者的预后,并且给医疗系统带来沉重的负担。输注人血白蛋白可能适用于肝硬化肝性脑病的治疗,既往研究和荟萃分析已经证明了其临床益处。然而,人血白蛋白的成本极大地影响了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全面应用,临床医师常以相对较小的剂量(10-20g/d)开具人血白蛋白处方。为此,北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牵头开展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探索是否可以通过增加人血白蛋白的输注剂量,进一步改善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的结局。现诚挚邀请消化科、肝病科、和感染科等相关专业医生参与。

项目(四)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伴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单位招募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药品、中药材、天然药物、保健品、膳食补充剂或其代谢产物、辅料、污染物、杂质等所导致的肝损伤。轻度药物性肝损伤患者可仅表现出非特异性胃肠道症状,而伴有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患者可发展至急性肝衰竭,表现为肝功能明显恶化、黄疸、凝血功能障碍,甚至死亡。糖皮质激素可能是一种治疗的潜在手段,但其疗效及在临床实践指南的推荐价值尚存争议。为此,北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牵头开展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以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伴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有助于为优化药物性肝损伤的治疗方案提供高质。现诚挚邀请消化科、肝病科、和感染科等相关专业医生参与。

若您对以上任一研究项目感兴趣,可与我们联系,以获得更详细的研究信息。

尹医生(项目一)

邮箱:yyh787659825@163.com,

李医生(项目二、三、四)

邮箱:1208594776@qq.com,

译文作者

关赛,大连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北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

《国际肝病-肝脏血管病》专栏发起人及校审

祁兴顺,北部战区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中国医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锦州医科大学及辽宁中医药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东北大学及中国医科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北部战区总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科协十大代表、辽宁科协十大常委。中国抗癌协会中西整合癌前病变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十二届委员会青年学组副组长、肝胆疾病学组委员、消化血管病协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病相关消化病协作组委员,辽宁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委。现任BMC Gastroenterology杂志Senior Editorial Board Member、Therapeutic Advances in Gastroenterology杂志Editorial Board Member、Canadi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杂志Academic Editor、Journal of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Hepatology杂志Academic Editor。2016年全军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入选2019年第十二届辽宁省青年科技奖十大英才、爱思唯尔2021-2023中国高被引用学者名单、2022年联勤保障部队学科中坚人才、2022年度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青年科技英才、2022年度“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据Scopus统计,H-index为52。

来源:临床肝胆病杂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