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大模型企业再度成为行业焦点。近期,寒武纪大手笔加码大模型算力,拟募资近50亿元;智谱AI亦宣布完成30亿元融资并启动IPO进程。与此同时,国内大模型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截至2025年3月,完成备案的生成式AI大模型数量已超过320个,预示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AI大模型企业再度成为行业焦点。近期,寒武纪大手笔加码大模型算力,拟募资近50亿元;智谱AI亦宣布完成30亿元融资并启动IPO进程。与此同时,国内大模型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截至2025年3月,完成备案的生成式AI大模型数量已超过320个,预示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然展开。
在这场角逐中,百川智能、零一万物、智谱AI、MiniMax(稀宇极智)、月之暗面与阶跃星辰这六家初创公司凭借其领先的技术实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被誉为大模型领域的“六小虎”,各自估值均已突破数十亿美元。在新兴力量蓬勃发展之际,曾经引领中国AI浪潮的“AI四小龙”——商汤、旷视、云从与依图科技也颇受关注。上述企业均曾是AI领域备受瞩目的独角兽企业,面对新一轮的技术变革和市场竞争,这些昔日的行业领跑者如今发展如何?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大模型技术的日臻成熟和应用的深入普及,中国AI产业将迎来一场深刻的洗牌。
寒武纪:加码大模型算力,募资近50亿元
#寒武纪(Cambricon),成立于2016年,总部位于北京。公司由陈天石和陈云霁两兄弟创立,致力于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高性能、低功耗的芯片解决方案。寒武纪的产品广泛应用于智能终端、数据中心、智能汽车等多个领域,是中国人工智能芯片领域的代表性企业之一。
近日,寒武纪披露最新定增预案,公司拟募资不超过49.8亿元。此次定增募资的用途明确指向了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项目和软件平台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其中,面向大模型的芯片平台项目拟投资金额为29亿元,计划研发覆盖不同类型大模型任务场景的系列化芯片产品,包括面向大模型训练的芯片、面向大语言模型推理的芯片、面向多模态推理的芯片和面向大模型需求的交换芯片等;面向大模型的软件平台项目拟投资金额为16亿元,该项目将构建面向大模型的软件平台,进一步提升公司软件生态的开放性和易用性,以更好地适配主流框架(如PyTorch、TensorFlow),降低开发者迁移成本,增强生态粘性。
寒武纪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实现营收11.74亿元,同比增长65.56%;归母净利润亏损4.52亿元,但较上年同期减亏46.69%。从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看,公司实现营收11.11亿元,同比增长4230.22%;归母净利润3.55亿元,同比增长256.82%。至此,寒武纪连续两个季度实现盈利。
在寒武纪2024年财报中,其云端产品线数据亮眼,实现营收11.66亿元,同比增长1187.78%。寒武纪称,寒武纪云端产品线的需求增长,正是国内大模型应用落地带来的算力需求导致。尤其是今年以来,在 DeepSeek的带动下,AI 应用的落地速度和规模超出市场预期。
商汤科技:战略重心转向生成式AI,重塑业务架构
商汤科技近期披露了2024年最新财报,该公司实现收入37.7亿元,同比增长10.8%;毛利率为42.9%,亏损同比收窄33.7%。公司内部的业务结构调整十分显著,生成式AI业务成为商汤科技收入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全年收入突破24亿元,同比增长103.1%,占总收入的比例从2023年的34.8%大幅提升至63.7%。
与此同时,商汤科技的传统业务板块面临一定的挑战。视觉AI业务收入为11.12亿元,同比下降39.5%,营收占比从2023年的53.9%降至29.5%;智能汽车业务收入为2.56亿元,同比下降33.2%,营收占比从11.3%降至6.8%。这一变化表明,商汤科技正在经历从传统AI业务向生成式AI业务的快速转型。
商汤科技在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持续投入,为业务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2024年,商汤科技的大装置算力同比增长92%,总运营算力规模达到23,000 PetaFlops,并初步完成全国布局。这一强大的算力基础为生成式AI模型的训练和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进一步提升了商汤科技在AI领域的技术壁垒。
2024年,商汤科技通过两次配股融资,为公司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6月,商汤科技完成了一轮约20亿港元的配股筹资,吸引了多家战略投资人及头部基金入股。12月,商汤科技再次通过配售新B类股份筹集约28亿港元。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支持公司的核心业务发展,包括打造AI云、提升大装置规模、支持生成式#人工智能(如大模型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公司的一般运营资金。
为了更好地应对AI 2.0时代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商汤科技在去年12月4日完成了一项战略组织架构重组,形成了“1+X”的新架构。“1”代表商汤集团核心业务,聚焦于打造行业领先的AI云,实现大装置、基础模型和AI应用的无缝集成;“X”则代表商汤集团重组拆分的生态企业矩阵,包括智能汽车“绝影”、家庭机器人“元萝卜”、智慧医疗、智慧零售等。各生态企业将设立独立的CEO,并对业务发展负责,同时获得更灵活的激励机制和融资通道。目前,这些分拆独立的板块已经在推进融资事宜。
生成式AI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商汤科技的核心叙事。2023年,商汤科技开始将业务重心转向生成式AI,业务重组调整为生成式AI、传统AI和智能汽车三个板块。2024年底,商汤科技再度将业务重组为生成式AI、智能汽车及视觉AI。这一系列调整表明,商汤科技正在全力押注生成式AI,以抓住这一新兴技术带来的巨大市场机遇。
旷视科技:深耕AIoT生态,发力智能汽车领域
旷视科技作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头部代表企业之一,近期在战略融资、业务布局和组织架构调整等方面动作频频,展现出其在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领域的雄心和战略布局。
2025年4月,旷视科技完成了一轮数亿元的战略融资。本轮投资方包括蚂蚁集团旗下的上海云钊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构建AIoT生态系统,强化自研视觉感知算法引擎与AIoT操作系统,推动人工智能与物联网在消费、城市、供应链三大场景的深度融合。
据悉,旷视科技的业务布局聚焦于消费物联网、城市物联网和供应链物联网三大核心场景,通过其自主研发的Brain++平台,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全流程化和规模化供给。该平台集成了深度学习框架MegEngine、云计算平台MegCompute和数据管理平台MegData,能够支持AI技术从算法生产到应用的全面融合
旷视科技近期还完成了工商变更,注册资本由约571.5万元人民币增至约3394.2万元人民币。此次变更并非新融资,而是为了拆除为港股IPO搭建的VIE架构。这一调整意味着旷视科技在资本市场的布局正在发生变化,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战略动作。
值得注意的是,旷视科技的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印奇在2024年11月底终止了旷视科技的5年上市进程后,带着部分团队加入了重庆汽车公司力帆科技(现更名为千里科技),并成为该公司的董事长。这一举措显示出旷视科技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战略意图,印奇将主要推动包括智能驾驶等在内的新技术研发。
云从科技:寻求转型突破,押注行业大模型与昇腾合作
云从科技作为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头部企业之一,近期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公司仍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着业绩下滑与转型突破的双重挑战。
2025年第一季度,云从科技实现营业总收入3723.32万元,同比下降31.56%;净利润为-1.24亿元,亏损同比减少22.86%。尽管亏损有所收窄,但整体营收下滑明显,反映出公司在业务调整和市场拓展方面仍面临较大压力。
2024年全年,云从科技实现营业收入约3.98亿元,同比下降36.69%;归母净利润为-6.96亿元,亏损同比扩大8.12%。公司营收下滑主要系主动推进产品组合与客户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收缩低附加值业务单元,聚焦优质客户群体,推动业务质量结构性优化,但这一调整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新签订单规模的收缩。
面对业绩压力,云从科技开启了“断尾求生”的转型之路。2024年,云从科技与华为昇腾深度合作,联合推出“从容大模型训推一体机”,并基于昇腾硬件底座开发行业大模型应用。此外,云从科技计划将智慧城市、金融等垂直领域技术模块化,推出订阅制服务,并开发面向个人用户的AI助手、创意工具等产品。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云从科技仍在持续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发布。2025年4月,云从科技发布了DeepSeek Prover-V2模型,显示出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
云从科技的转型之路充满挑战,但也蕴含着机遇。通过与华为昇腾的合作以及在大模型领域的持续投入,云从科技有望在人工智能与物联网融合的赛道上找到新的增长点。然而,公司需要在提升业务质量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成本结构,增强盈利能力,以赢得资本市场的信心。
依图科技:医疗智能寻突破,自研芯片谋新篇
依图科技(YITU Technology)成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上海,是中国领先的人工智能公司之一。公司专注于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AI技术,致力于推动AI技术在安防、金融、医疗等领域的落地应用。
在2022年,依图科技为图发展,将其智能医疗事业部独立拆分,专注开发"数字医生"系统。新推出的AI辅助诊断平台而其芯片团队另辟蹊径,推出全球首款"云边端"全场景AI芯片。在江苏某智能制造园区,依图的工业质检系统实现微米级缺陷检测,误检率控制在0.02%以下。
据悉,依图科技在多个AI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尤其是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其人脸识别技术在国际权威评测中多次获得全球第一。近年来,依图科技推出了多项创新技术和产品,包括依图天问大模型、依图万象、全球首款“云边端”全场景AI芯片等。
财务方面,根据新华财经披露,2017年至2019年,依图科技分别实现营业收入0.69亿元、3.04亿元和7.17亿元,三年间上升营收增速超过9倍。但是亏损规模也在扩大,2017年至2019年,依图科技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11.66亿元、11.61亿元和36.42亿元。
百川智能:All in AI医疗,聚焦垂直领域
百川智能是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的高科技企业,致力于通过大语言模型(LLM)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的创新与突破。
2024年下半年,百川智能明确“All in AI医疗”的战略方向,聚焦医疗赛道,停止预训练新的超大规模通用大模型。这一战略调整旨在集中资源,推动AI技术在医疗领域的深度应用。
去年7月,百川智能完成了A轮融资,总融资金额达到50亿元人民币,估值升至200亿元。此次融资吸引了众多知名投资方,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等头部大厂,以及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等。完成A轮融资后,百川智能计划以200亿元的估值开启B轮融资,进一步扩大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3月,百川智能的两位联合创始人陈炜鹏和洪涛相继离职。陈炜鹏正在筹备AI Coding方向的创业项目,而洪涛的离职则与百川智能聚焦医疗核心业务的战略调整有关。
零一万物:战略调整,从通用大模型转向行业应用
零一万物是由创新工场董事长、前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于2023年5月创立的人工智能公司,专注于大语言模型(LLM)及相关AI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公司核心团队成员来自谷歌、微软、IBM、百度等顶尖科技企业,具备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和丰富的行业经验
2024年8月,零一万物完成了一轮数亿美元的融资,参与方包括某国际战略投资者、东南亚财团以及阿里巴巴等多家机构。此前,零一万物还曾获得来自阿里云的数亿美元天使轮融资,公司估值已超过10亿美元,成为AI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此轮融资将用于进一步推动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尤其是在企业级大模型和AI应用领域的布局。
2025年,零一万物宣布将发展重心从追求超大模型转向开发小参数、适中的行业模型,更注重商业化落地和行业应用。CEO李开复明确表示,公司已不再将AGI(通用人工智能)作为短期目标,而是聚焦于轻量化模型的预训练和部署。这一战略调整使零一万物成为首家全面拥抱DeepSeek技术的“AI六小虎”成员。
2025年1月,零一万物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成立“产业大模型联合实验室”,旨在加速大模型在产业场景中的应用。双方将在技术、算力、业务和人才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推动AI技术在金融、制造、交通、能源等领域的落地。
2025年3月17日,零一万物正式发布了“万智企业大模型一站式平台”,并提供企业级DeepSeek部署定制解决方案。该平台支持本地化推理与数据隔离,适用于金融、政务等对数据安全要求极高的行业。
在国内市场,零一万物将聚焦To B(面向企业)业务,推出闭源模型Yi-Large,已服务于多家全球500强企业。2024年,公司整体收入超过1亿元,其中B端业务占比高达70%,C端业务也接近盈利。
在海外市场,零一万物继续探索To C业务,其AI办公工具PopAi上线9个月,用户数近千万,投资产出比接近1。此外,公司还计划分拆出一个AI应用公司“绿洲”,专注于游戏等方向的应用开发,并对外融资。
智谱AI:多轮融资后启动IPO,加速商业化落地
智谱AI是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应用的高科技企业,由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知识工程实验室孵化而来。公司核心团队成员均来自清华大学,CEO张鹏、董事长刘德兵和总裁王绍兰均为清华校友。智谱AI致力于开发大语言模型(LLM)及相关AI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在多领域的应用落地。
智谱AI在过去一年中完成了多轮融资,融资规模和估值屡创新高。2024年12月,智谱AI完成了一轮30亿元人民币的融资,新投资方包括多家战投及国资机构,君联资本等老股东继续跟投。2025年3月,智谱AI又完成了超10亿元人民币的战略融资,投资方包括杭州城投、上城资本等杭州市国有资本。此外,智谱AI还在2025年3月获得了5亿元E+轮融资,由珠海华发集团投资。
截至目前,智谱AI已累计完成至少15轮融资,融资总额超160亿元,投后估值突破200亿元。2025年4月,智谱AI正式在北京证监局完成IPO辅导备案,成为中国“大模型六小虎”中首家启动上市进程的企业。
智谱AI在技术研发和产品发布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年,智谱AI先后发布了多款大模型产品,包括GLM-4、GLM-4-Plus、CogVideoX、GLM-4-VideoCall和GLM-4-Voice等。这些模型在多模态生成、深度推理、视频生成等领域表现出色,部分性能指标已接近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25年,智谱AI继续加大开源力度,宣布开源GLM-PC的基座模型CogAgent-9B。此外,智谱AI还推出了深度推理模型GLM-Zero-Preview,该模型在数理逻辑和复杂问题推理方面表现出色。
智谱AI的商业化进程也在加速推进。2024年,智谱AI的商业化收入较2023年增长超过100%,MaaS平台bigmodel.cn吸引了70万企业和开发者用户。C端产品智谱清言App拥有超过2500万用户,年化收入超千万。此外,智谱AI还与三星手机展开合作,将Agent体验带到三星最新手机上。
智谱AI的战略布局聚焦于技术创新和商业化落地。公司将继续推进大模型的研发,尤其是在多模态和深度推理领域。同时,智谱AI也在加大对To C市场的开拓,计划推出更多面向个人用户的应用。
MiniMax:技术领先,多模态大模型赋能B、C端应用
MiniMax是一家专注于通用人工智能(AGI)和大语言模型(LLM)研发的高科技公司,成立于2021年12月。公司由商汤前副总裁闫俊杰创立,核心团队成员技术背景强大,致力于通过自主研发的通用大模型推动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
MiniMax在2024年3月完成了6亿美元的B轮融资,估值达到25亿美元,成为大模型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此轮融资由阿里巴巴领投,显示出其在技术实力和市场前景方面的高度认可。此前,MiniMax 已完成至少三轮融资,其中包括来自知名投资机构的多轮支持。
MiniMax在大模型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公司率先实现了Linear Attention(线性注意力)机制与MoE(混合专家模型)技术的结合,研发出以MiniMax-01系列为代表的大模型。2024年1月,MiniMax 全量发布了大语言模型abab6,同年4月推出万亿参数MoE大语言模型abab6.5。这些模型在各类核心能力测试中表现优异,与GPT-4等全球顶尖大语言模型接近。
MiniMax的多模态大模型综合能力位于全球第一梯队,支持文本、语音、音乐、图像及视频等多种模态,为AI Agent及众多行业场景的高效落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MiniMax在B端和C端市场均有广泛布局。在B端,MiniMax开放平台为企业和开发者提供安全、灵活、可靠的API服务,助力快速搭建AI应用。在C端,公司推出了多款原生应用,如生产力工具“海螺AI”和沉浸式AI内容社区“星野”。
月之暗面:长文本智能助手Kimi崭露头角,探索内容社区
月之暗面(Moonshot AI)是一家专注于通用人工智能(AGI)和大模型技术研发的高科技公司,成立于2023年3月。公司由清华大学毕业生杨植麟创立,核心团队成员曾参与Google Gemini、Google Bard、盘古NLP、悟道等多个大模型的研发,拥有深厚的技术背景。
行业多方消息显示,月之暗面在2024年至今就完成了超五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阿里巴巴、红杉中国、小红书、高榕创投等。
月之暗面在大模型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突破。2023年10月,公司推出了首个支持长文本输入的智能助手产品Kimi Chat(后更名为Kimi智能助手)。2025年,月之暗面继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发布了多款新模型,包括
Kimi-Latest/Kimi-Thinking-Preview/Kimi-Prover。
月之暗面在商业化和战略布局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2025年4月,公司宣布与财新传媒达成内容合作,为用户提供更专业、可信的财经内容。此外,月之暗面还与华为等手机厂商合作,将Kimi鸿蒙版搭载在华为Pura X手机上
最新消息显示,月之暗面正在灰度测试其首个内容社区产品。此举被认为是提升用户粘性、探索商业化路径的重要尝试。通过构建内容社区,月之暗面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用户需求,并为未来的商业化变现打下基础。
阶跃星辰:深耕多模态大模型,赋能多元行业应用
阶跃星辰(StepFun)是一家专注于通用人工智能(AGI)和多模态大模型技术研发的高科技公司,成立于2023年4月,总部位于上海。公司由前微软全球副总裁姜大昕博士创立,核心团队成员来自微软、字节跳动、谷歌等全球顶尖科技企业。
阶跃星辰以“高人才密度对创新的正向反馈”为核心竞争力,致力于推动多模态技术融合与AGI技术突破,并在智能终端、智能汽车、金融、内容创作等多个行业积极探索落地应用。
阶跃星辰在多模态大模型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技术突破,已累计发布15款多模态大模型,多次在国内外权威榜单中位列多模态领域中国第一。公司自主研发的Step系列模型矩阵覆盖语言、图像、视频、语音等多个方向,具有布局全面、性能领先、迭代迅速的特点,主要模型包括
Step-2/Step-1V/Step-Video-T2V/Step-R1-V-Mini等。
阶跃星辰积极推动多模态大模型在多个行业的应用落地,涵盖智能终端、金融科技、内容创作、智能制造等领域。在智能终端领域,其与吉利汽车、OPPO等合作,推出车载智能系统和手机多模态搜索功能;在金融科技,该公司推出证券行业首个千亿参数模型“君弘灵犀”,实现金融数据智能解读;而在内容创作上,其支持IP互动游戏开发与4K影视级视频生成。
来源:全球半导体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