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靖远县以《地名管理条例》为纲,构建“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四级管理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网络。通过编制《乡村地名方案》,制定命名申报、备案、公告标准化模板,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累计完成119条道路标准化处理,更新
地名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深入挖掘地名内在价值,把乡村资源要素释放出来,有助于夯实乡村治理基础,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近年来,靖远县以《地名管理条例》为纲,构建“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四级管理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网络。通过编制《乡村地名方案》,制定命名申报、备案、公告标准化模板,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累计完成119条道路标准化处理,更新二维码地名标志195个,安装标准门楼牌3.23万块,实现“有地有名、有名有标、有标有网”,以地名管理“绣花功夫”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数字赋能重构乡村治理“智慧底座”
为助力乡村振兴,靖远县率先在全省发布“智慧地图”,精准绘制18个乡镇地名图。这些地图详细标注了每个乡镇的村庄分布、道路走向、旅游景点、特色农产品产地等信息,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标准详实的地名服务。
以图上标注的地名为“锚点”,靖远县在高德、百度地图上传地名信息967条,在“乡村著名行动”小程序上传兴趣点1073条。无论是外地游客前来旅游,还是农产品经销商寻找货源,都能通过这些线上平台轻松找到目的地。“四图一库一专一辅”采集上图工作法在全市推广运用,为其他地区的乡村地名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
2024年,依托地名数据库开展的“互联网+寄递物流”项目,带动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突破31.25亿元。
文旅融合催生乡村振兴“美丽经济”
靖远县,黄河穿境而过,赋予了这片土地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奔腾的黄河水、广袤的农田、峻峭的山峦,共同勾勒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
靖远县将地名文化深度嵌入文旅产业,打造“地名+红色研学”“地名+非遗体验”“地名+生态旅游”三大品牌。以红军渡河纪念馆为核心,串联虎豹口、鱼龙山等红色地名,开发“重走长征路”主题线路,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挖掘“大庙梨花”“法泉寺石窟”等地名文化内涵,设计“地名印记帆布包”等5款文创产品,在“梨花赏花会”等活动中实现文旅收入年均增长。
截止今年1月,全县旅游接待人数、综合收入较2020年分别增长455.89%、414.17%,地名文化成为乡村旅游“流量密码”。
品牌强农打造特色农业“金字招牌”
靖远县素有“黄河明珠”的美誉,以其丰富的农产品而闻名。为了让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统筹实施地名品牌建设和品牌强农战略。
通过实施“地名+地理标志”双轮驱动战略,将“靖远羊羔肉”“小口大枣”等5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与地名文化深度绑定。在电商直播中融入“地名故事”,主播讲述“黄河岸边的枸杞种植史”“丝路古道上的羊羔肉传奇”,推动农产品溢价30%以上。
此外,还通过在电商直播活动中融入“畅聊地名文化”等元素,促进农产品销售额持续提升。2023年,“地名文化赋能乡村特色产业”案例入选全国乡村地名建设典型。
文化铸魂守护乡村记忆“精神家园”
靖远县成立地名文化专家组,挖掘整理“鹿鸣园”“乌兰山”等20余个地名故事,编纂《地名录》《二维码图集》等文献。建成地名文化书角、主题广场等10处阵地,创作“靖远钟鼓楼”非遗剪纸系列作品,推动地名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靖远地名”微信公众号累计发布文章18篇、短视频12部,浏览量超200万人次,地名文化成为凝聚乡贤、吸引投资的 “软实力”。
建立地名动态管理机制,联合公安、住建等部门每季度更新数据,确保地名命名、变更“实时共享”;实施地名保护名录制度,将168个行政村地名纳入保护范围,严格限制更名审批;创新群众参与机制,组建“地名顾问团”“志愿服务队”,开展“乡村地名故事会”等活动33场次,培育地名文化传承人50余名。
从黄河岸边的古渡口到数字时代的智慧乡村,靖远县通过制度创新、数字赋能、文旅融合、品牌强农、文化铸魂、机制保障六大路径,实现了地名资源向发展动能的转化,让“小地名”成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金钥匙”。未来,靖远将持续深化“乡村著名行动”,以地名文化为纽带,书写新时代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甘肃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