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门店数量不再是骄傲的资本,甚至在财报中“隐身”;激进的投资策略正步入撤退轨道;雄心勃勃开拓的社区市场,成为业绩低迷的死角;极具野心的品类拓展,也未能带来预期的回报。
文|职业餐饮网 张铎
卤味三巨头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寒冬,业绩集体下滑。这不仅仅是“价格刺客”标签带来的压力,曾被视为前瞻性布局的战略,如今却成了品牌陷入低谷的铁证。
门店数量不再是骄傲的资本,甚至在财报中“隐身”;激进的投资策略正步入撤退轨道;雄心勃勃开拓的社区市场,成为业绩低迷的死角;极具野心的品类拓展,也未能带来预期的回报。
卤味行业曾经的辉煌,正被复杂的竞争局势和难以预见的市场未来所吞噬。
品牌失衡:从价格刺客,到渠道退潮
每一次卤味品牌披露业绩时,都伴随着社交媒体上熟悉的吐槽。太贵了、吃不起、价格刺客等标签频繁出现,几乎要演化为品牌形象的一部分。
尽管绝味、周黑鸭和煌上煌们不断推出折扣活动和低价产品,但收效却微乎其微。
价格刺客的争议只是表象,真正的问题是:支撑卤味行业过去增长的底层模型,正在出现系统性失衡。品牌要利润、消费者要性价比、加盟商要增长空间,这套曾经勉力维系的三角平衡,如今已难以为继。
1、失衡最先发生在消费者端,价格的失控是引爆点
2021至2023年,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鸭副产品价格几乎翻番。品牌一方面提前锁定采购价格,另一方面抬高售价以对冲压力。但当成本回落时,售价却难以及时下调。在消费者价格敏感度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品牌失去了对“物有所值”预期的回应。定价逻辑脱离用户心理锚点,价格就不再是促成交易的工具,而成为消费者转身离开的理由。”
2、外部竞争的加剧,加速了休闲卤味被“平替”的趋势
本已松动的品牌与消费者关系,正被外部竞争进一步撕扯。休闲零食店、社区卤味摊、现制热卤品牌,正在距离、价格、品类丰富度与即时体验等多个维度对传统卤味构成全方位包夹。消费者的注意力被重新分配,休闲卤味越来越多地被视为可以被替代的存在。
3、门店体系成为失衡的窗口与放大器
作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键桥梁,门店终端首当其冲。客流减少、客单下降、终端正在吃下“价格错位”与“吸引力退化”的苦果。品牌策略迟缓,门店进退两难。从促销失效到关店缩编,失衡正被清晰量化——门店,已成为结构失衡最直观的显示器,也是不稳定信号的放大器。
4、加盟体系从增长杠杆变为下行助推器
加盟体系曾是卤味品牌扩张的加速器,也是资本故事的核心支撑。但当单店盈利模型失效,这套“以规模换增长”的逻辑开始反噬自身。加盟商的信心一旦动摇,整个体系将进入“自我削弱”的螺旋,逐步演化为品牌增长的下行助推器。
所有结构性的失衡,最终都显现在财报之中。营收下滑、门店收缩。——2024年卤味三巨头的财报,映射出品牌增长模型的疲态。
绝味食品迎来2017年上市以来首次营收负增长,同比下滑13.84%,周黑鸭和煌上煌同样业绩承压,营收分别同比下滑10.66%和9.44%。归母净利润方面,绝味、周黑鸭、煌上煌均为负,分别下滑34.04、15.03%和42.86%。
门店收缩已成为实质性趋势,绝味并未披露门店数,但通过第三方平台门店数推算,绝味鸭脖近16个月门店数净减少超3800家。周黑鸭门店净减少785家,煌上煌门店数净减少873家,与千城万店的目标“渐行渐远”。
绝味、周黑鸭、煌上煌(酱卤制品)毛利率分别增长5.94个百分点、4.4个百分点、5.93个百分点。但这并非是市场修复,在营收下滑与门店收缩的背景下,毛利率上涨更多源于原料成本回落与后端提效。
当旧模型难以再提供支撑,卤味品牌们真正要面对的,是“再定义增长”的残酷命题。
愿景落空:投资撤退、渠道误判和多元化不畅
卤味三巨头都曾试图打开“第二增长曲线”,通过投资驱动、渠道下沉与品类扩张,构建新的增长逻辑。
但愿景落地的过程,远比预想复杂。尽管一度热火朝天,最终却在现实的验证中逐步失速,不仅未能带来稳定增量,反而引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与系统压力。
1、绝味资本回撤:投出大网、回报太晚
卖鸭脖其实并不是一门特别好的生意,绝味食品给自己找的第二曲线,是通过投资“构建美食生态”,通过全资子公司进行产业投资,还和番茄资本、饿了么成合作成立产业投资资金,投资轻餐饮、调味品、供应链等相关产业,其中包括千味央厨、和府捞面、盛香亭等明星消费品牌。
但广泛且大额的投入却与实际回报不成正比。
2024年10月,上交所曾向绝味食品下发问询函,要求其列示2023年、2024年半年度投资支付的现金情况,说明公司在投资收益连年亏损的情况下持续对外投资的必要性,是否存在投资回收风险等。
绝味食品在回复函中表示,2023年,公司股权投资了5个标的,1个标的投资收益为正,合计亏损1.06亿元,2024年上半年,公司股权投资了江苏满贯、长沙拿云两家公司,两个标的的投资收益均为负,分别为-401.83万元、-387.63万元。28个投资项目中,存在投资收回风险的有6个。
面对对外投资的接连失利,绝味食品也表示,将进一步聚焦主业,针对非卤味相关项目,公司积极寻找退出路径,减少投资损失。
财报显示,2024年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2.34亿元,较上年同期的-10.62亿元大幅改善。在2024年,受被投企业利润波动影响,绝味食品投资收益为-1.60亿元,仍未转正。
2、周黑鸭渠道误判:加盟难行、败退社区
2019年,周黑鸭开始“第三次创业”,打造了全新职业经理人团队,并开放了特许经营,从纯直营变为”直营+加盟”双轮驱动。然而,实际效果却不及预期。
2024年周黑鸭的门店数由上一年的3816家减少至3031家,总共关停785家门店。周黑鸭表示,坚决关闭位置不佳、长期亏损的低质门店。但关停的门店中,大部分是特许经营的加盟店,关停656家,自营门店仅关闭129家。显示出加盟体系的运行压力远超预期。
如果将周黑鸭历年的特许经营门店列出,可发现商圈、商业体、商超以及社区“损失惨重”。仅有交通枢纽门店为正增长。
“社区场景”曾被寄予厚望。2022年初,周黑鸭曾高调启动“百舸争流-全国社区店”项目,发力社区型门店扩张。但截至2024年,仅剩下414家社区门店,不及2022年上半年的425家,2023年下半年起,就明显开始退潮。
这场社区化尝试暴露出两个核心问题:一是门店缺乏足够的本地化调整能力,反应迟钝,难以适应社区消费的灵活节奏;二是面对即时零售的兴起——从外卖平台到生鲜电商——消费者已不再需要“专程前往”周黑鸭门店。卤味被嵌入一站式购买场景中,30分钟送达。线下空间优势被压缩,门店场景价值逐步弱化。
3、煌上煌多元化不畅:十年布局,未结硕果
在十年之前,煌上煌就开始多元化尝试,收购经营粽子、月饼等产品的真真老老,2023年也再度加码,累计持有94%的股权。
但煌上煌却没有依靠多元化战略,挡住休闲卤味的寒流。财报显示,2024年米制品比上一年少卖了5400吨,比卤味少卖的2500吨还要多。还因为合作方发生仓储火灾造成存货损失1616.98万元
粽子、月饼与卤味关联度有限,仅能带来一些业绩增量,产品的地域性和节令性限制了其成长性。更何况,真真老老品牌的品牌溢价也存在不足。财报显示,煌上煌米面业务的毛利率仅为19.22%,作为对比的是,五芳斋食品制造业毛利率为38.38%。
2024年,煌上煌试图再次跨界,试图收购翠展食品的控制权,后者主营膨化食品、糖果等零食业务。但这场并购半个月就宣告终结。此外,煌上煌打造猪蹄网红小吃品牌“独椒戏”也未能形成有力支撑。2024年2月,煌上煌曾回复投资者,该品牌目前仅有30家门店。
前路未明:AI赋能、回归经典与拥抱文旅
在失速之中,卤味三巨头在不同方向上试图重启增长引擎。它们一边推出更平价的产品,一边寻找与消费者重新建立连接的路径——或依靠技术、或重拾本心、或拥抱文旅等消费热点。
在绝味20周年生日会上,绝味和腾讯发布中国零售连锁AI垂直场景大模型,包括AI点餐智能体、AI店长智能体、AI会员智体。实现从前端消费到后台管理的全链路消费。官方表示“我们不仅要用技术提升消费者体验,还要推动供应链向全链路AI驱动模式转型。“
周黑鸭则开始了“第四次创业”,创始人周富裕重新掌舵,打造个人IP,投身直播,反复强调“周黑鸭要重回经典“。不仅是产品重回经典口味,还推广“锁鲜+散卤”门店,门店的产品线更加丰富,也更加灵活。
煌上煌不断拥抱文旅活动,增加和消费者的互动体验。日前还蹭上了卤鹅的热点,煌上煌在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近期在荣昌生产基地启动了卤鹅产品的试生产工作,计划依托现有渠道,逐步将该产品推向全国市场。
职业餐饮网小结:
在消费理性回归、竞争持续加剧的时代,卤味品牌已无法再靠门店扩张撑起增长逻辑。它们需要的,不是一次促销或一次上新,而是一场围绕渠道、产品与组织的深层重构。
这场转型仍在进行中,路径未明,成效未现。卤味三巨头正站在不确定的岔路口,试图重新建立起与用户、渠道、时间之间,真正稳固且可持续的连接关系。
来源:职业餐饮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