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不当回事,2024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里,中国每年新发食管癌病例约24万人,死亡人数超过19万,几乎每小时就有20多人因为这个病失去生命。更令人唏嘘的是,七成以上的食管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不是治疗没得救,而是发现太晚了。
咽口水疼,吃点热的就觉得胸口发闷,说不清是烧心还是堵得慌。
很多人都觉得这是“老毛病”,十有八九是胃食管反流或食管炎,不少人甚至习惯性地抹点藿香正气水、喝点苏打水敷衍了事。
可有时候,这不是食管炎在“闹情绪”,而是食管癌在悄悄“布阵”。
别不当回事,2024年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里,中国每年新发食管癌病例约24万人,死亡人数超过19万,几乎每小时就有20多人因为这个病失去生命。更令人唏嘘的是,七成以上的食管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不是治疗没得救,而是发现太晚了。
很多人问:“食管癌那么严重,怎么我身边从没听说过?”
听不到不代表不存在。别忘了,食管长在胸腔深处,前期没疼、没血、没肿块,几乎没存在感,它不像皮肤病那样明晃晃地提醒你,它擅长的,是静悄悄地“养成”。
症状也是极具迷惑性。有四个信号,常常被误以为是小毛病,但其实可能是早期食管癌在试探你的警惕性:
第一,吞咽不适。
不是咽喉痛,不是声音嘶哑,是食物滑过喉咙后那一刹那的“卡顿感”。一开始是吃大块饭菜时稍微慢点,后来喝水也觉得不顺。很多人以为是“中气不足”或者“吃太急”,但可能是癌细胞已经在食管壁上形成了微型“路障”。
第二,胸骨后发闷。
有些人吃完饭后觉得“胸口堵”,但不是那种胃胀感,而是像有根线绳从喉咙一直勒到胃。早期食管癌就有这种“闷疼”表现,尤其是吃热食或粗硬食物时更明显。有人说这像是“火气大”,殊不知那“火”的根源,可能已经变质。
第三,体重莫名下降。
不是你在减肥,也没刻意节食,就是不知不觉中,三个月轻了五六斤。食管癌会让你吃得少,吸收也变差,体力下降明显。你以为是年纪大、气血虚?但现实可能是身体在悄悄耗损,癌细胞在“偷吃”你的能量。
第四,持续的干咳。
不是感冒,不是气管炎,就是一种说不上来的“空咳”,尤其在吃饭时表现明显。这种咳嗽并不剧烈,却像蚊子一样,嗡嗡扰人。背后很可能是肿瘤已经刺激到了气管附近的神经,或者微小的食物残渣误入气管导致反复刺激。
这四个表现,单独看都像是生活小毛病,但一起出现就很值得警惕。更重要的是,这类“假装自己是小病”的癌症,最容易被忽视,错过最佳治疗期。
中国的饮食文化深受地域影响,北方多咸,多热;南方多油,多腌。河南、河北、山西等地食管癌发病率高,跟饮食结构密切相关。尤其是“滚烫汤、腌菜缸、烧烤摊”三件套,长期刺激食管黏膜,简直就是给癌细胞铺红毯。
医学研究早就发现,超过65%的食管癌患者有长期饮用过热饮食的习惯。世界卫生组织也曾明确指出,65℃以上的热饮属于2A类致癌物。换句话说,天天喝烫茶、吃滚汤粉的人,正在加速食管黏膜的“磨损”。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遗传。有些家庭里,爷爷、爸爸、叔叔都得过食管癌,这不是巧合。家族性聚集,往往意味着某种基因易感性在作祟。如果你家有亲属得过这类疾病,建议从40岁起每两年做一次胃镜筛查,别怕“查出来”,更该怕“查不到”。
说到体检,不得不吐槽一些人的“佛系心态”。不少人宁愿年年换手机、上万元买保健品,也不肯花几百块做个胃镜。理由千奇百怪:怕疼、怕恶心、怕查出问题。可真等症状明显了,做的就不是检查,而是手术前评估了。
现代技术已经很先进了,无痛胃镜早就普及,检查时间也不过十几分钟。比起癌症晚期的放化疗带来的痛苦,这点不适根本不值一提。医疗不是用来“等死”的,是用来“避险”的。
很多患者的悲剧,不是病本身,而是对病的“想当然”。他们坚信“不是癌,就是炎”,坚信“疼一疼就过去了”,也坚信“自己身体自己最清楚”。可恰恰是这种“自以为是”,让他们错过了黄金治疗窗口。
早期食管癌的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中晚期直接掉头到20%甚至更低。这不是数据的冷冰冰,而是活生生的人间差距。就像春天的种子,早播早收;等到霜降才想播种,注定颗粒无收。
养生不是等你老了才开始,也不是等出问题才补救。它藏在你每天的饮食温度里,每一次的吞咽感觉中。下次再觉得咽东西“卡卡的”,别第一反应就是喝水润润喉,也许你该做的,是预约一次胃镜检查。
别等“炎”成了“癌”,才追悔莫及。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莉,张春芳,李宏伟.食管癌高发区人群饮食习惯与食管癌发病关系的研究[J].肿瘤防治研究,2024,51(4):312-317.
[2]中国癌症中心.2024年全国癌症统计报告[R].国家癌症中心,2024.
[3]曾秋华,李丽辉,赵明.食管癌早期症状识别与诊疗现状[J].中国肿瘤临床,2023,50(12):829-834.
来源:刘医师科普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