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简介摘要:我初中就学于夏塘中学。这是一所乡镇中学,只有初中部。在我入学的时候,似乎很不错,但是到了我们这一届89届,三个班考上耒阳二中的只有两个人。第一名周国斌同学考上了二中,第二名考上了八中,我中考成绩全班第三,还够不上八中的录取分数线。按照往年情况,我大概就要结束学
梁成谷,男,耒阳二中92届高中毕业生,法学硕士,现任国家铁路局信息中心主任、党委书记,兼任局新闻发言人。
本文系梁成谷校友为纪念耒阳二中建校101周年而作。
在耒水的大拐弯处
我初中就学于夏塘中学。这是一所乡镇中学,只有初中部。在我入学的时候,似乎很不错,但是到了我们这一届89届,三个班考上耒阳二中的只有两个人。第一名周国斌同学考上了二中,第二名考上了八中,我中考成绩全班第三,还够不上八中的录取分数线。按照往年情况,我大概就要结束学生生涯了。
到了八月中旬,其时家里准备盖一所新房,需要烧砖。我正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办砖”,突然接到一封信,打开一看,是衡阳市十二中的录取通知书。后来,我才知道,当年这所学校在衡阳市区招不满生员,负责招生的老师是耒阳籍,遂协调耒阳市教育局,招了一部分学生,我就是其中之一。一年后,我才从衡阳市十二中转学到了耒阳二中。这其中颇费周折。
正因为此,深圳卫东师兄屡次催促我提笔写点怀念母校的文字,我总是深感惭愧,自己曾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学子。
当然学校也有难处,想进来的学生太多。首先是统一考试,考语文和数学,只取第一名。数十人的大考场,为了避免说情打招呼,当天公布成绩,我是第一名。正式开学后,学校还在踌躇,没有安排入学。为了深入考察我的学业水平,年级主任安排了各种科目的考试,考生只有我一个,考场在年级办公室,今天是语文、明天是数学、后天是英语,大概考了一周。市里的一个大人物是远房亲戚,这时发了话“孩子是要读书,不是犯法”。有司把话转达给校方,这才正式入了学。
回忆这段经历,没有埋怨母校的意思,只是希望今天年轻的学子知道我们这一代人求学之不易,懂得珍惜。因为学校确实困难,每个班级都挤得满满的,多余的课桌都没有。我被安排在高121班,和同学两个人挤在一个座位上了一周课。校工临时修复了一张旧课桌,这才正式开启了我在二中的求学生涯。
班主任是黄小斌老师,教数学,个子不高,很敬业。但我在这个班只待了半个学期。期中考试后,根据高考专业分成四类:文史、理工、生化、地矿。
我们这一级,本来是四个班:118、119、120、121。分科后,班级重新编组。118班是文史,119班是理工,120班是生化,121班是地矿。期中考试成绩,我是全班第13名,文科成绩更好一些。黄老师工作认真负责,一对一帮助同学们分析优势与短板,选择专业。他对我说,你的语文成绩不错,如选文史班,优势不如在理工班突出,建议读理工班。我对自己的理科基础没有客观认识,盲目自信,认为老师说得有道理。
这样,我就到了理工班,班主任是陈群华老师。刚到理工班,我和谭成文同学同桌。成文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妥妥的学霸。
一般说来,有这样的同桌实在是幸运,可见班主任对我寄予厚望。但事实上,和学霸同桌时常让人感到深深的绝望,因为你无论怎么努力,也赶不上。好在我的心态不错,上数学课或者物理课,只要听不太懂,我就邀请成文下五子棋,用铅笔在数学坐标本上画。于我,反正是不懂,听不听无所谓。于他,不听也懂,听不听也无所谓。所以,我俩都是无所谓的态度。由此,我和成文同学开启了几十年的深厚友谊。
这样过了半个学期。期末考试,成文还是全班第一,遥遥领先;我也考了全班第一,是语文,其他三门数学、物理、英语均未及格,总成绩下降到第29名。这种水平,是绝对没有希望上大学的。
寒假过后,新学期开学,这是高二的下学期。第一天报到,班主任自然是一顿狠批,指着我的成绩单说“嗯够甲摆子不要打了”。我想一想,确实如此。于是,申请调整到文史班。班主任是梁正生老师。我找到梁老师,表达意愿。梁老师未置可否,只是说必须年级同意。
但我已下定决心到文史班,在年级决定下达之前,就跑到文史班上课。课桌还在理工班,就和李翔蓝同学挤在一起。有一次上政治课,我和李翔蓝讲小话。
任课老师正是班主任梁正生老师,大为光火,冲过来撕掉了李翔蓝的课本,并把我赶了出来,因为年级还没批准。多年后,我自己走上讲台,当了一名中学老师,才深刻理解了老师这种遏制不住的愤怒。因为决心已下,我又去找年级主任。终于转到了文史班。很快就是期中考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我考了全班第二名。
此后一直到高考,我的成绩始终稳定在这个水平。特别是历史,每次都是第一。记得有一种史料分析题,从古代典籍中摘出一段话,要求分析历史事件、时代背景、社会影响等。这类题既要求古文功底好又谙熟历史知识,难度不小。
但我总是得满分。有一次,教历史的谢武能老师拿着一道这样的题对我说“这道题,你要做对了,就可以考过长江去。”大概三十多年前,长江以南好的大学文科不多。题目,我是做出来了,但终究没有考过长江去,倒是工作以后,大部分时间在北方。
因为家在乡下,在二中的两年时间都是住校,每个月回去一趟,背几十斤米到学校换饭票,再买几十块钱的菜票。开始住在男生宿舍一楼靠北第二间,宿舍很大,床挨着床,差不多就是大通铺,洗漱在宿舍旁边的自来水龙头处,冬天水冷刺骨。我在宿舍住的时间不长,有段时间和成文住在一位老师的宿舍里。
老师家住市区,宿舍空着,放了一具棺材。后来又在女生宿舍一楼住了一段时间,那是学校团委的一间房子。雷玉超同学是学生会主席,他住在里面,我蹭住了一段时间。雷玉超同学讲话有一个特点,平时讲耒阳话,声音浑厚洪亮;学校开大会,他作为学生代表发言,讲普通话,声音尖细高亢。我想,他一定是掌握了某种特别的发声技巧。
再后来,就固定住在教室里,和胡异奇同学搭铺,晚自习后,把课桌拼起来,他的被子垫,我的被子盖。冬天冷,晚上睡觉,两个小伙子分别往自己外边的方向扯,被子扯成了两块。
回想高中求学时光,真正进入紧张的学习,是从高二下学期开始的。因为教室不熄灯,每天晚上可以多出一个小时的学习时间。除了下雨天气,每天早上出操,跑步,锻炼身体。虽然学习紧张,同学们体魄是强健的。
周末休息,除了回家带粮食带咸菜,就在学校复习功课。有时,也上街溜达散步。好几次,我是和王晗同学上街,走了半个县城,不是买东西,一路褒贬时政,谈论国际局势。更多的时候,出了校门往右沿着一条泥土马路,走到耒水河边,看渔人捕鱼,看河工挖沙,看船来船往,看水上的鸥鹭翻飞,看对岸的田畴山峦。或者,什么都不看,就坐在河边,在一片空寂中感受奔腾不息。
耒水河,从罗霄山脉与南岭撞击处发源,经桂东、汝城、资兴、郴县、永兴,一路南来,在耒阳城区形成一个大的开口朝西的“Ω”形,复向北去,经衡南,在衡阳汇入湘江。在历史上,这条中国南方的普普通通的河流,为中华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作出了两项巨大贡献,一是物质的,一是精神的。
物质方面,神农创耒、教民耕作,解决了人的吃饭问题。精神方面,蔡伦造纸,为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传承提供了载体。故在耒水两岸,数千年以降,有着耕读传家的传统。
这是一条文化的河流,杜甫来过,韩愈来过,张九龄来过......南来北往的文人骚客,或因贬谪,从这里走向更蛮荒的南方,或因获赦,满怀欣喜地北上中原,再次回到王朝权力的中心,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的诗词歌赋。这是一条历史的河流,王朝更迭,烽烟四起,耒水两岸的山野是很好的避难所,由此形成语言的孤岛,沉淀着历史深处的密码。
二中就处在耒水河“Ω”的大拐弯处。一百年来,母校在这里见证了澎湃的时代洪流的大拐弯,目送了无数学子人生的大拐弯。一批又又一批的莘莘学子,带着满腔热血和无尽希望,从这里带着独特的精神标识,奔向大江大河,或漂洋过海,或踏遍关山,在更加广阔的世界里逐梦星辰大海。
这种标识,就是在面对恶劣环境条件的“不服、敢搞”,野蛮生长,就是永不服输,就是永不放弃,就是永远奋斗,就是永远向前。
来源:花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