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的关键节点,中国职业教育正以"出海"为支点,撬动教育治理格局。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全国已有27个省份的200余所职业院校在7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400余个办学机构,其中34个"鲁班工坊"、32个"中文工坊"和224个"汉语
一、战略启航:职教出海的时代浪潮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的关键节点,中国职业教育正以"出海"为支点,撬动教育治理格局。教育部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全国已有27个省份的200余所职业院校在70个国家和地区设立400余个办学机构,其中34个"鲁班工坊"、32个"中文工坊"和224个"汉语桥"项目构成了职教出海的"三驾马车"。这一进程中,职业教育从单纯的技术输出升级为标准输出、文化输出,形成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闭环生态。
二、破局之道:四大核心竞争力解析
(一)产教融合的"三双"模式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双优(优质企业+优势专业)、双元(校企协同)、双融(资源融合)"模式,在赞比亚建成首个数控机床实训室,开发15门双语在线课程,培养的本土员工占比达87%,技术岗位实现100%本地化。这种"企业出题、院校解题"的模式,使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毕业生起薪较当地同类人才高出40%。
(二)标准输出的全球话语权
教育部2025年重点工作明确提出"推动职业教育标准纳入国际认证体系",河南"大河工坊"、广西"班墨学院"等项目已为14个国家开发474项职业标准,其中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标准被赞比亚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填补了该国166门课程空白。这种"标准先行"的战略,使中国职教从"跟跑者"变为"规则制定者"。
(三)数字赋能的教育新基建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国际版上线,整合11门双语课程和17套培训方案,累计服务1378名海外学员。淄博职业技术大学在马来西亚的"班墨学院"通过虚拟仿真实训室和跨境电商直播平台,实现"线下实训+线上认证"的混合式培养,学员就业率提升至93%。
(四)文化融合的民心工程
"中文+职业技能"项目累计培训570余名来华留学生,开发《生产与运作管理》等5个国际微证书课程,被"汉语桥"平台采用。山东职业学院在蒙古开设"中文工坊",将茶艺、书法等文化体验融入技能培训,员工满意度达98%。这种"技术为表、文化为里"的模式,使职教出海成为文明互鉴的桥梁。
(五)精准服务的"三个一工程"
• 一个招生官网:多语种设计,提供"在线咨询+虚拟校园参观"功能,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柬华应用科技大学官网。
• 一本招生手册:包含专业介绍、就业案例、奖学金政策,如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一带一路"招生简章。
• 一支服务团队:组建"留学生服务中心",提供从签证办理到就业指导的全流程服务,如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13名塞内加尔留学生配备"一对一导师"。
结语
职教出海的巨轮已然扬帆,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征程。在招生宣传的航道上,我们以创新为帆,实力为锚,将中国职业教育的优势与魅力传递到世界每个角落。期待更多怀揣梦想的学子登上这艘巨轮,驶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共同书写职教出海的辉煌篇章 ,在国际舞台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发布人:王佳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鹏翔e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