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央视寻觅长治历史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08 16:09 2

摘要:《探索·发现》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的一档人文历史与自然地理的专题栏目,一直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中国历史、地理和文化的故事,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挖掘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细节,深受观众的好评。在以往播出的《探索·发现》节目内容中,也有多期涉及到长治的历史。

《探索·发现》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的一档人文历史与自然地理的专题栏目,一直以纪录片的形式讲述中国历史、地理和文化的故事,探索自然界的奥秘,挖掘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细节,深受观众的好评。在以往播出的《探索·发现》节目内容中,也有多期涉及到长治的历史。

从长治走出的古代英雄

2000年末的冬夜,河南安阳殷墟一场未遂的盗墓风波,如同历史的涟漪,轻轻触动了沉睡千年的秘密。村民的警觉与安阳考古队的迅速响应,仿佛是天意使然,最终让这座大墓免于浩劫。随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考古工作人员手中的铲土声起,安阳殷墟遗址旁编号为花园村东M54的大墓逐渐显露真容。考古队的发掘大约持续了六十余个日夜,墓中共出土有各类随葬品579件,其中青铜器267件、玉器222件、陶器21件、石器6件、骨器60件、象牙器2件、竹器1件。另有铜镞881枚、铜泡149个、金箔125片,货贝1000多枚。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于2019年8月31日至9月1日以《殷墟铁血亚长大墓探秘》为题的5期专题节目介绍安阳殷墟遗址花园村东M54大墓的发掘和研究情况。在出土的200多件青铜器上发现131个铭文,其中130个都是“亚长”这两个字,由此考古队员认定墓主人名为亚长,并判断它的时间大约为商朝晚期的祖庚和祖甲时期。

关于墓主人的身份,考古队员认为出土青铜器中,60%以上是兵器,因此判断墓主人和军事有关。考古人员进一步认为青铜器上的铭文中的“亚”字应该是指带兵打仗的武官,而“长”字表示来自于长族。在后期的实验室研究中,国内外专家通过锶同位素比值方法进行分析认为长族是商朝时期一个独立的方国。又通过氧同位素方法进行研究,指出长国是黄帝一族的防风氏后裔,远古时期起源于西北地区,其中一个分支后来沿泾水逐渐向东、向南迁移。商代初期东迁到太行山东麓,在山西长子县建立了长国。

事实上,在商朝时期,今山西长子县确实存在过长国。根据郭沫若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合集》初步统计,有关“长”的记载,各期卜辞均有出现,共有64条之多。 “长”字的甲骨文看上去像一个头发稀疏的老者,拄着根拐杖蹒跚而行的样子。“长者”“长老”等词即由此而来。甲骨学家、史学家胡厚宣先生(1911年—1995年)认为:“长,属殷王子之一封地”。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铜器,铭文中有“(长)子”字样,青铜器专家马承源(1927年—2004年)先生认为“(长)子”即长子,也即今天山西长治市长子县。商朝长(chang)国中心在今长子县城西北(一说为今长子县北高庙一带),其首领在卜辞中称为“长伯”或“长侯”,而在《山西省历史地图集》中的商朝诸国地图上则有明确的古长国标志符号。《三晋史话·长治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亦载:“长治在商代有黎国(今长治县黎岭)、微(子)国(今潞城县微子镇)、长子国(今长子县北高庙)等诸侯小国。”

组成长国的长族人并不是古长子地域的原居民,而是始居于长地即今陕西咸阳长武县西北长武城一带,可能是黄帝族十二姓的僖姓或厘姓防风氏分支的后裔,因体材长大而得名。《山海经·大荒西经》载:“西北海之外,赤水之东,有长胫之国。”陕西长武县在漆水(黑河)之北,长族人因始居漆水又称漆姓,僖、厘、漆三字,古时通用。故此《山海经·大荒西经》又载:“有大人之国,厘姓。”“胫”本来指人腿的胫骨,人体整条腿的两根长骨分别为胫骨和尺骨,胫骨是大腿中的那根长骨,决定人体的身高的主要因素。不过,这里所说的长胫国不仅仅是为了说长族人腿长,而是为了突出脚长。晋代学者郭璞在长胫国的注释中说,长胫国人,脚长三丈,过河不用架桥,渡水不用划船,大脚一伸,半条河宽就已经被跨过去了。当然这样的解释显得太夸张,不过脚长得大,人的身材自然也就高大魁梧,不然就没有办法抬起脚走路了,因此称长族人为巨人也名副其实。

有专家考证指出,唐虞时期,居于长地的一支长族人沿泾水向东迁徙至长水(今陕西长武县至蓝田县之间),后又迁到河南长水(唐置长水县,今为河南洛宁县长水镇)。夏商时期,这支长族人继续迁至长平(今山西高平市西北王报村)一带。商代时期,长族人迁至太行山东麓即今山西长子县一带,建立厘姓长国,又称长子国。

商中时期,商王武丁攻灭厘姓长国,改封商族子姓长国,长国从此成为商王朝的重要盟邦。据说商族子姓长氏最初是生活在东方的部落,臣服于商后,专门负责制造弓箭等武器,商王由此将这个族人封官为弓长,后来繁衍为张姓,故长氏为张姓祖先。厘姓长国改为子姓长国后,严格意义上来讲已经不再是长族人的长国,并且到此为止也就失去了巨人国的概念。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杨肇清先生认为:从此,商王朝与长国的关系比较密切,双方各有依赖。长国对商王忠心耿耿,定期向商王贡龟,向商王反映敌对方国的活动情况。《甲骨文合集》第27461条卜辞:“其又长子唯龟至王受又。”意思就是,商王贞问,长子是否来贡龟?长国配有一支商王的“戍军”,曾在商武丁西征伐敌国时起了重要作用,平时则替商王负责监视长国附近的商敌国。长国还辟有商王的田猎场,为商王朝输送战略和生活物资。

商代长国的记载大多集中在一期卜辞中,从“长王命”可以看出,长国作为商武丁时期的属国,商王可以随意命令长国为他做事。卜辞中又有“呼往于长”,这是商王呼某某前往长地执行任务。卜辞中也有商王频频亲临长国的记载,如“癸已卜,在长贞:王戈于射,往来无灾,柞(肩长)十终。”学者认为,“柞(肩长)十终”可能跟规划农事、行军祭祀、狩猎有关,这则卜辞应该是对商王去长国巡游射习、开辟圣田的记录。卜辞中还有不少商王关心长地的收成问题,以及是否有灾祸等贞问吉凶,说明商王确实在长国辟有圣田。如“争贞:长其有祸?”“长无祸?”“长弗其灾?”“贞:长不受其年?”等等。足见当时长国资源的充沛,具有开发农业的自然优势,商王十分重视长国。

1971年,考古工作者在今山西长子县北高庙一带发现了一座商代墓,在其遗址范围内先后两次发掘商代青铜器鼎、爵、戈、觚、鬲、镞等19件。这些青铜器基本上为礼器和兵器,从数量上来看酒器的比重较大,较多地保持了二里岗时期的特点,推测时代在商代晚期或中期向晚期的过渡阶段。说明那时的长子县一带已经具备了商代的文明特征。

后来商朝将驻守一段东方边境的任务交给长国,长国奉命从今长子向东南方向迁移至即今河南鹿邑一带。大约在这一时期,作为长族后裔的亚长以军人的身份在保卫商王朝的战争中逐渐成长起来,最终成长为一名高级将领。据体质人类学家发现,亚长身高约1.7米,去世时35岁左右,身体共有7处刀伤或砍砸伤,其中6处集中在身体左侧。因为拥有大的战功,亚长死后享受到了葬在商王朝宫殿区的待遇,离著名的商王武丁配偶妇好墓的距离只有500米左右。

安阳殷墟遗址旁编号为花园村东M54的大墓的抢救性发掘,让一位沉睡在殷墟地下商代贵族和他令人瞠目的巨大财富,再现于世人面前。亚长墓的发现,犹如揭开了一扇通往古代贵族世界的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位古长国真实存在的历史英雄。

发现古应国

1979年,一件来自废品收购站的青铜簋让河南省平顶山市的考古人员顺藤摸瓜,在今平顶山市薛庄乡的滍阳岭上发现了西周时期的诸侯应国墓地。之后三千多年前的古应国在历史的空白处,一点点浮现出来。在长达11年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共发掘应国墓葬42座,出土了各类文物1万多件,其中有铭文的青铜器达200多件。

2022年10月和2023年2月,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节目分别以《滍阳岭上的秘密》和《发现古应国》为题播出了周朝古应国墓的考古过程。节目中的专家分析介绍认为,周朝初武王封庶子姬达(出自雍妃)为侯,建立应国,最初的封地在今山西省长子县境内。《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邘(周武王次子姬诞的邘国)、晋(周武王三子姬虞的晋国)、应、韩(周武王五子和六子封于两个韩国),武之穆也。”

应国最初的封地在今山西省长子县境内,国都在什么地方呢?据史料记载分析,很可能在今天的长子县应城村一带。《魏书》(地形志·并州·上党郡)载:“(长子)有长子城、应城、倾城、幸城。”(明·弘治)《潞州志》(长子县·古迹志)载:“应城,在县东南四十里,按《后魏志》,长子县有应城,今为应城村。”(清·乾隆)《潞安府志》(古迹)载:“应城,东南四十里,址少存应城村。” (明·弘治八年版)《长子县志》(古迹志)载:“应城,在县东南四十里,按《后魏志》,长子县有应城,今为应城村。”

应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远古时期,有一个以翼龙为图腾的部落生活在我国北方,称为应龙氏。《辞源》对应龙氏的解释是:“有翼的龙。龙五千年为角龙,又千年为应龙。”《山海经·大荒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遂杀蚩尤。”相传,应龙氏部落战败蚩尤部落后,黄帝封应龙氏于今山西省长子县的应城。当然这样的神话传说,正是古人“龙战于野”的想象,我们可以理解为应龙为应地的祖先神,或者是应地是以龙为族徽的部落。现实中的长子县应城确实在夏时已有,1957年在应城出土了周幽王时期的陶片、陶鬲等,另有古城垣、井田制遗迹,记载着这里古老的历史。

西周应国在今长子县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就被南迁于今河南平顶山。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情形呢?这大约和“三监”之乱有关,也和当时从今长治市潞城区南迁的微子国有关。那是周朝建立之初,为了使旧商朝的殷民顺服,稳固天下局势,周武王根据当时“灭国不绝祀”的传统观念和采取周公提出的“以殷治殷”的怀柔政策相结合,敕封纣王的儿子武庚(?—约前1039年)为商侯,将商朝殷都朝歌封为(小)商都,建立诸侯商国,统治原殷都附近的地方,继殷奉其宗祀,管理殷商王族及其遗民。换句话说,就是周朝承认殷人对商本土的统治权。不过这个商国不再是商王朝的称号,而是周朝之下的诸侯商国,换句话说就是从此原来的商王朝结束了,武庚的商国开始了。武庚,字“禄父”,因此有时把武庚写作禄父,有时索性把“武庚禄父”连在一起。但周武王仍然对武庚不放心,就把自己的三个弟弟也封为诸侯,封地就在武庚之殷国的附近。大弟姬鲜封在管(今河南郑州一带),当时人称管叔;另一个弟弟叔姬度封在蔡(通祭,今河南荥阳祭城村),当时人称蔡叔;还有一个弟弟姬处封在霍(今山西霍州附近),当时人称霍叔。管叔、蔡叔和霍叔除了管理自己的封地,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以监殷民,谓之三监”,史称“三监”。同时,周武王还命管叔、蔡叔担任武庚的“相”,这是诸侯国内最高的官职。管叔、蔡叔、霍叔利用封地的地理位置和担任的官职,密切监视武庚的行为。

周灭商之后的第二年,即西周二年(前1045年),四十五岁的周武王因操劳过度,在位仅六年就英年早逝,他的儿子姬诵继位,史称周成王。刚刚继位的成王,年纪很小,面对周初复杂的天下形势,根据武王临终的嘱托,就由他的四弟周公姬旦(因其采邑在周即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代理摄政。在武王的弟弟中,排行老三、分封于东方的管叔姬鲜最长,按照兄终弟及的惯例,他最有资格摄政,因此武王的遗命被他认为是遭到了周公的篡改,加之周公制定的礼制严格限制诸侯权利,引起了武王群弟的不满和猜忌。管叔带头散布流言,说周公名义上是摄政,其实是自己称王,因为周公颁布的诰命中,经常出现“王若曰”这样的句子,这明明就是自封为王,显然对新王不利。在制造舆论的同时,管叔联合兄弟蔡叔、霍叔,勾结纣子武庚禄父,一起发动叛乱,企图把以周公为首的政权搞垮,然后组织自己的王朝。再说武庚被封殷国后,居住在商朝原来的宫殿里,先是在淇河西岸安葬了父亲,然后定时隆重祭祀商朝的祖先,睹物思商,常有反周复商之心。东夷的奄、蒲姑、徐、熊、盈等十几国国君看到周朝内部发生了分裂,认为时机已到,也来煽动武庚禄父说:“武王已经死了,今王年纪尚幼,周公又被人怀疑,世道将要大乱。请趁此乱世,立刻举事,恢复殷政。”于是,管叔集团与武庚、东夷集团联成一气,形成了强大的叛乱声势,历史上称作“三监之乱”。

在这涉及国家命运的危急时刻,周公果断采取措施,组织起以“殷八师”为主的东征军(周朝建立后,将其兵力分为殷八师、成周八师和西六师等三部分,而殷八师主要是对付殷人和东夷)。周公不仅组织了正面进攻军队,还委托召公亲自到齐国(今山东营丘,武王伐商后封赏给师尚父姜太公)以开辟第二战场,分散叛军兵力。同时令长子伯禽率军到今山东曲阜一带,抵御闻风兴兵作乱的淮夷、徐戎等。从而形成三支军队互应之势,以确保东征胜利。在周公组织的东征中,位于今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一带的应国积极派兵参与,并立下大功。《诗经·大雅·下武》中“媚兹一人,应侯顺德”的记载就是在歌颂应国忠于职守、协助周王朝平定叛乱的功德。

东征取得全面胜利后,鉴于殷民的反复无常,周成王和周公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殷遗民的问题,吸取了武王分封的经验教训,采取了分而治之的办法。把武庚曾经统治的殷遗民继续留在原地即今河南省淇县,分封周公的九弟康叔治理,建立卫国;另外把一部分殷民迁到今山东省曲阜一带,由周公的长子伯禽治理,建立鲁国;再把其余殷民迁到今河南省商丘一带,分封给纣王的长兄微子启治理,建立宋国。就这样,微子从今山西长治市潞城区南迁至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的同时接替武庚续奉商朝宗祀,周王朝还允许他可以天子礼乐祭祀祖先。

为什么要封微子作为统治大多数殷民的诸侯,是周公和周成王经过慎重考虑的。因为微子为人忠厚仁爱,在纣王暴虐无道、为非作歹时,他就跑到自己的封地微即今山西长治市潞城区微子镇,并暗中助周伐纣。武王伐纣后,微子又主动肉袒膝行,到武王面前请罪。因此,周公和周成王判断微子决不会做出率领殷民叛乱的事。再说通过强行分解,微子名下的殷商王族遗民数量已不能和武庚禄父时同日而语了。即使这样,周公还觉得不够,同时安排姬达的应国也从今山西长子迁于今河南平顶山。应国的南迁,从表面上看是被赋予其对付楚国和南淮夷的重任,实际上暗中担任着监视微子宋国的职能,发挥和原来的“三监”一样的作用。

应国南迁今河南平顶山市境内后,其国都仍称为应城,但2000多年过去后,已淹没在平顶山白龟山水库西北部的水域内。由于应国担负监视商朝遗民的职责,所以在出土青铜器的铭文中还称为“应监”。值得一提的是,应的繁体字在金文中也有被写作“雁”的,也有人认为应的繁体字其实就是“鹰”。同时,正是应国以鹰为族徽,所以平顶山市现在也被称为“鹰城”。

楚文王三年至六年(前687年—前684年)之间,应国灭于楚。应国后裔以国为姓,是现在应姓的主要来源,汉朝建安七子之应玚就是其中优秀的代表。建安七子是汉建安(196年—220年)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应玚等。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所以七子之说,得到了后世的普遍承认。

其实在史料的记载中,商时已有应国。《汲郡古文》载:“殷时已有应国,王步于应。”今本《竹书纪年》载:“盘庚七年,应侯来朝。”商时应国和周时应国到底存在着什么联系,还有赖于专家进一步的考证。

最后的晋公墓

2018年元月7日至元月10日,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连续四期播放了《考古晋国·发现晋都》节目。节目主要讲述了两个内容:一是1960年国家文物局前所未有动员了十多个省市的考古工作者,在山西侯马开展了考古大会战,最终认定了侯马就是晋国称霸时期的国都新田所在地。二是经过四十多年对曲村天马遗址的考古及研究,考古人员在8号大墓中多件青铜器上发现了“晋侯稣”的铭文,对照司马迁《史记》中“晋献侯名稣”的记载,认为此墓的墓主人就是晋献侯。接下来,考古人员以身份明确的晋献侯作参考,再利用炭-14测年和器物器形排列出年代早晚,最终结合墓葬位置对应的昭穆制度,确定了从晋侯燮父到晋文侯九组晋国国君大墓的归属。值得注意的是,节目中指出1999年在今长治市长子县鲍店村发现的东周大墓就是晋国最后一位国君晋静公之墓。

那么,为什么晋静公大墓会在长子呢?这还得从晋国历史上的三家分晋说起。

春秋末年,曾称雄百年的霸主晋国堡垒从内部攻破,被韩、赵、魏等三家瓜分,史称“三家分晋”。三家分晋后,晋国因此由原来的诸侯大国变为小国。周烈王七年即晋孝公二十年(前369年),为了加强对晋国的进一步控制,韩国联合赵国将晋孝公及晋公室赶离绛都,安排其到魏国管辖的纯留(今长治市屯留区李高乡古城村),以奉其宗祀。《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前369年,(壬子)周烈王七年,韩赵迁晋孝公于屯留(纯留),晋传世止此。”而《古本竹书》载:“梁惠王元年(前370年),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恒公于屯留(纯留)。”就这样,今古城村成为小晋国流亡宫廷的国都。经考古专家调查,在今古城村东北有东周城址,地表有残墙有段,残长约10米,残高约3米。《山西古都概述》曰:“屯留,晋国都,今为长治市屯留县李高乡古城村。周烈王六年(应为周烈王七年,前369年),至周显王十年(即赵成侯十六年,前359年),共12年(应为11年)。”晋孝公的小晋国在纯留期间,其采食城邑有涅(今武乡故城)、襄垣(今襄垣西故县)、潞(今潞城古城)、 阏与(今沁县西南乌苏)、铜鞮(今沁县古城)、长子(今长子县城)等。如今的屯留古城、西李高、东李高、长子县鲍店一带遗存有大量战国墓群,有可能与此有关。

赵成侯十六年(前359年)韩国国君韩懿侯派兵占领屯留,遂又将晋孝公南迁到自己领地的端氏。不过这个端氏不是现在沁河东岸的端氏镇,而是指古“端氏聚”,即今晋城市沁水县城东北的郑庄乡河头村西城自然村。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说:“(赵成侯)十六年(前359年),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 《太平寰宇记》:“赵成侯十六年(前359年),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于端氏。”如今的西城村,不过十几户人家,村北为低山丘陵,村南为河谷平川,由西而来的一条小河静静注入由北而来的沁河,这样的地方就是在现在看来也算一块风水宝地。

到了端氏的晋孝公及其家人在这里一住就是三年。赵成侯十九年即齐威王元年(前356年),长期的精神压抑使晋孝公突然得了重病。此时的晋国虽然名存实亡,但晋公室还在,也还有一片领地,大概晋孝公也不想“国运”在自己手中中断,于是他在死前把有关人员叫到床前,下诏立儿子姬俱酒为新国君,史称晋静公。《史记·晋世家第九》载:“孝公(恒公)卒。子静公俱酒立。是岁,齐威王元年也。”晋静公草草埋葬了父亲,当起了徒有虚名的晋国“国君”。接下来,晋静公的主要任务当然不是管理国家,而是维持流亡的晋公室的生活,奉祀姬姓祖先。

为了彻底将晋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时任韩国国君的韩昭侯把宗室之女韩姬嫁给晋静公为妃。不料想到了第二年,韩、赵两家突然派人到端氏宣布不再承认晋公室,废晋静公为庶人,由此彻底宣告了晋国的终结。不过这里有个疑问,晋国是当时周王室的诸侯,尽管被瓜分得体无完肤,但同样是诸侯国的韩、赵两家怎么就能决定将晋国废除、将晋静公废为庶人呢?答案只有一个,当时的周王室已经被架空了。实际情况确实如此,因为春秋时代的后期是各国兼并和争霸的时代,周天子的地位降低,周王室事实上失去了控制四方诸侯的力量,其所能掌管的区域仅限于今河南西部的一小块地方。

时间又熬到了周安王十四年、赵肃侯元年(前349年),端氏被韩国割让给赵国,赵国接替赵成侯的赵肃侯不愿意晋静公呆在自己的地盘,韩国只好又将晋宫室迁到今长治市屯留区境内。就这样晋公室被老部下摆弄了多年后,经过一番漂泊竟然第二次到了屯留。关于这一历史事件,有多处文献记载,如《史记·赵世家》:“(赵)肃侯元年(前349年),夺晋君端氏,徙处纯(音:同屯)留。”《太平寰宇记》:“(赵)肃侯元年(前349年)复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明·万历)《潞安府志》(纪事一·事迹)载:“初,韩、魏、赵三分晋地,使晋室食一城于端氏,至周安王十四年,夺其地而分之,废为家人,自端氏迁于屯留。”(清·顺治)《潞安府志》(卷十五·纪事一)载:“初韩赵魏三分晋地,使晋室食一城于端氏,至周安王十四年,夺其地而分之,废为家人,自端氏迁于屯留。”(清·乾隆)《潞安府志》(卷十一·纪事)载:“安王十四年,三晋迁晋公于屯留。”当时的屯留属韩国管辖,当晋静公到来时,据说韩国国君韩昭侯表现得特别热情,给人的感觉是韩国不忘旧祖,希望晋静公永远地平安住下来。不过二次回到屯留的晋公室不再是昔日的国都即今古城村,而是又换了一个地方。晋公室第二次迁到今屯留所住的地方,因为没有了晋国的称号,人们就因其祖姓是姬的原因渐渐地被人称为“姬”,也就是现在的长治市屯留区路村乡姬村。

此时此刻,受尽颠沛流离之苦的晋静公唯一的希望就是过几天“安静”的日子。然而令他想不到的是自己的终日却悄悄来到了,有一天吃过晚饭的晋静公在韩姬的照料下,早早躺下了。第二天当家人发现晋静公时,他已是一具早已停止呼吸的僵尸。原来,表面热情的韩昭侯暗地里唆使晋静公的韩姬秘密杀害了自己的老公。

从晋敬公二十二年(前453年)三家分晋到晋孝公十三年(前376年)三家灭晋,经历了七十七年的时间,其后晋孝公和晋静公带着小晋国的成员及家人又过了二十多年的流亡生活。如此长时间的人生折磨,臣属和姬家人早已对这些麻木了,只是晋静公的死令一个早已僵硬的晋国终于彻底烟消云散了。

两千三百多年后的1999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紧挨屯留的今长子县鲍店村发现了一处东周大墓。这座大墓长7.2米,宽6.8米,深12米,南北向,口大底小,墓内积石积碳,葬具为一椁两棺,随葬品中有12件铜鼎,其中11件为列鼎,还有4件带盖的铜豆和4件圆壶,此外还发现了青铜乐器、兵器、车马器、空首布、包金锡贝、骨贝和玉器、陶器、漆器等。墓主面部有玉覆面,腹部有玉圭两件。

鲍店东周大墓就是中央电视台《考古晋国·发现晋都》节目中指出的晋静公墓葬。墓中这么多的陪葬,也许正应了那句俗语:“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来源:长治市三晋文化研究会 郭安廷)

编辑:邢璐霞

来源:黄河新闻网长治

相关推荐